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k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和谐是国家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层次。相较于普通的高校,民族院校在宗教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是促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民族院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新形势下,文化多元并存,民族充分融合。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新形势下的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的存在是我国多年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的产物,体现着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与共同繁荣。民族院校与一般的高校校园文化有所不同,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差异性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给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民族院校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差异,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尊重保护这些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物质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还是在学习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宗教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校园建筑、饮食偏好等都各具特色。而民族院校往往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设计教学建筑、住宿房屋的时候,可以参考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行加工,以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归属感。而汉族学生则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生活习俗方面,学校也需要特殊照顾。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按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求准备饮食和住宿[ 1 ]。
  (二)精神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往往能够发挥对民族群体的性格塑造作用,因此不同民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场所,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使各民族的思想在此得到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为此,民族院校应当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思想的智慧。在所有的精神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差别尤为突出,而宗教信仰也是最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的问题之一。因此民族院校必须谨慎对待宗教事宜,充分尊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信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院校已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事实上,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的社会形势也对民族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多重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多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越来更好。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院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沟通的便利,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放大,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凸显[ 2 ]。
  二、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
  (一)建立宽松的校园环境
  民族院校想要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全面发展多元文化。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以及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寻找文化共同点。尽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大家庭,应该积极寻求各民族的文化契合点,以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认同、互相沟通。其实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及手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都在不断缩小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缩小差异,民族院校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或者课后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集体,加强学生内部的凝聚力。为此,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供各族学生之间找到共同点。
  2)尊重文化差異性。在努力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融合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具有鲜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则不必要强求统一。而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保留和发扬本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文艺表演、知识讲座等形式来展示各族的民俗风情,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才是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思想素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为此,学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喜欢或者尊重他族的文化。也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民族院校的特色,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尊重发扬,不能只顾学习接受其他文化而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也不能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尊。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要尽量尊重和接纳,不能轻视、侮辱他人的民族文化或思想信仰。
  参考文献:
  [1] 白永妮.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116-117.
  [2] 陈铭彬.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论[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37-138.
  课题名称:转型发展视域下地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5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科研基金
  课题编号:pt201522
  作者简介:张建强(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辅导员的发展面临多种尴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一线的重要队伍,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高职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困境,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困惑;对策  辅导员是教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了高职院校学生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
摘 要:煤炭在实际生产或者加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煤炭质量的常规化验,煤质常规化验在煤炭实际生产中占据着关键性作用,不仅仅能够提高煤炭利用效率,还能够将已有的煤炭资源进行科学性分配,已经成为煤炭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煤质常规化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十分繁琐,因为煤量的选取过程中具有不均匀的特性,因此在煤质常规化验中非常容易出现各种错误。本文就将对于煤质常规化验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进而提出规范煤质常
摘 要: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案逐步完善、合理。教育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全社会都关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应运而生。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而如何在加强生态建设的理念指导下,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则是高校需要集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生态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出发,结合当前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