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也在提升。新事物层出不穷的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旧事物的淘汰率也在逐年上涨。这时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正如此,创新才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从国学的角度中去发现科学创新的启示,会使国学在现代化的推进中更为坚实,对于科学创新核心价值中更为有力。
前言:中国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写“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正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创新基因的精华所悟,我国一直秉承着五千年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自我创新之路于中华文明中不断的延续。科学创新是所有世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学与科学相溶既是一种创新之举,也将代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推向世界。而且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在创新性发展下对于人才的大力培养。
一、国学与创新的探寻之路
自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来,科技创新也被定位提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中也明确提出“科学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可见创新在十八大会议中的重要性,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中,“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达到45次之多,可以说创新是我国民族进步的灵魂主体,更事关改革发展路径的重要选择[1]。
(一)国学与创新的联系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从这句古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座右铭的特质就是不断革新和不断创新。我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成长中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在品德上的修炼。所有人都是从新人的青涩阶段学过来的,最后成为有经验的老人培养新人,更新换代,止于至善,则是品德高尚的人不断的追求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所谓“大学之道”。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基因中就存在创新的特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传承发展是需要坚定的理论基础所来支撑的。《道德经》第一章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中心讲的正是“宇宙万物,时刻变化”的道理,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二、国学视阈下的创新
(一)在国学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
随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建设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推进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创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的支持、全面落成小康社会要以创新为前提,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是否真的具备创新的优良传统呢?答案是肯定,在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创新的重视,如《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一理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变革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指导理念。这对现代化视阈下的创新是一种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创新不是政府单纯的行为,单纯依靠正度部门的创新是不能够实现时时创新、时时创新的,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宣传使得创新成为全体公民的座右铭,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到实处,生根发芽,最终才能收获累累硕果[2]。
(二)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创新内涵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種文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高速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物体,但是确为现实的客观存在,是凝结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历史产物,所以文化并不是一种意识,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才是决定社会意识进步与发展的载。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国学中、中华民族千载岁月悠悠的历史文化独有的创新文化,才能够对创新思维真正意义上的认知[3]。《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就赋予了十分重要的使命,这句话正是创新是宇宙发展之源,是历史进步之本的集中体现。所以,全新历史时期,我们所面对的创新并不能将传统文本的思想进行忽略,反而应该以传统文化客观存在的优秀思想最为创新思维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蓝本,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进步发展,利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引导时代进步中的创新。
(三)国学中创新思维释义
创新在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汇,但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其实思想创新才是核心、才是关键,只有思想创新才能引领制度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带动科学创新。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道可道,非常道”诠释了万事万物的真理并不是一劳永因、一成不变的,就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一分为二的思想。现阶段,我们在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以永恒的价值诉求去考虑,而是需要将发展思想进行集中的应用,这正是国学中古典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所以,万象更新的今天,科技创新必然重要,但是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我们需要集中关注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创新需要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应该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就是创新的实质,这就是国学对创新的释义[4]。所以当下的创新必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野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四)传承与批判并行,树立现代化创新理念
《论语·卫灵公》中就讲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含义是在真理面前并没有师生之分,在学问面前没有长幼之分,在创新面前没有贵贱之分,这是国学中对于创新这一实践活动提出的实质性,也是具体性的要求,即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并不是我们就需要以往的模式进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就是升华,就是质的飞跃。所以,现代化视角下的科学创新我们应该遵照国学中这一思想和价值诉求,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忘初心,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万象更新,一方面要敢于挣脱传统的束缚,打破传统的桎梏,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满足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
结语:创新是发展之源,创新是进步之本,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凝结诸多创新思想,呈现众多创新榜样,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解放思想,以传承的视角国学思想与创新完美整合,促进现代科学创新的腾飞。
参考文案:
[1]任静.“国学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启示[J].学理论,2010,05(25):282.
[2]陈娟,段绍斌.国学教育对高校德育的深化和拓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10(05):41-44.
[3]刘鸫根.国学思想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04(17):76.
[4]黄时进,文军缄默知识理论对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02):110-116.
前言:中国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写“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正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创新基因的精华所悟,我国一直秉承着五千年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自我创新之路于中华文明中不断的延续。科学创新是所有世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学与科学相溶既是一种创新之举,也将代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推向世界。而且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科学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在创新性发展下对于人才的大力培养。
一、国学与创新的探寻之路
自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以来,科技创新也被定位提到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中也明确提出“科学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由此可见创新在十八大会议中的重要性,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中,“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达到45次之多,可以说创新是我国民族进步的灵魂主体,更事关改革发展路径的重要选择[1]。
(一)国学与创新的联系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从这句古言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座右铭的特质就是不断革新和不断创新。我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成长中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在品德上的修炼。所有人都是从新人的青涩阶段学过来的,最后成为有经验的老人培养新人,更新换代,止于至善,则是品德高尚的人不断的追求与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所谓“大学之道”。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基因中就存在创新的特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传承发展是需要坚定的理论基础所来支撑的。《道德经》第一章有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中心讲的正是“宇宙万物,时刻变化”的道理,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二、国学视阈下的创新
(一)在国学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创新
随着的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建设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推进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挥创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的支持、全面落成小康社会要以创新为前提,但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是否真的具备创新的优良传统呢?答案是肯定,在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创新的重视,如《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一理念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变革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指导理念。这对现代化视阈下的创新是一种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创新不是政府单纯的行为,单纯依靠正度部门的创新是不能够实现时时创新、时时创新的,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宣传使得创新成为全体公民的座右铭,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到实处,生根发芽,最终才能收获累累硕果[2]。
(二)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创新内涵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種文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高速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物体,但是确为现实的客观存在,是凝结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历史产物,所以文化并不是一种意识,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才是决定社会意识进步与发展的载。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国学中、中华民族千载岁月悠悠的历史文化独有的创新文化,才能够对创新思维真正意义上的认知[3]。《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就赋予了十分重要的使命,这句话正是创新是宇宙发展之源,是历史进步之本的集中体现。所以,全新历史时期,我们所面对的创新并不能将传统文本的思想进行忽略,反而应该以传统文化客观存在的优秀思想最为创新思维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蓝本,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进步发展,利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引导时代进步中的创新。
(三)国学中创新思维释义
创新在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汇,但是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其实思想创新才是核心、才是关键,只有思想创新才能引领制度创新,只有制度创新才能带动科学创新。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道可道,非常道”诠释了万事万物的真理并不是一劳永因、一成不变的,就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一分为二的思想。现阶段,我们在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以永恒的价值诉求去考虑,而是需要将发展思想进行集中的应用,这正是国学中古典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所以,万象更新的今天,科技创新必然重要,但是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我们需要集中关注的价值取向,我们的创新需要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同时应该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就是创新的实质,这就是国学对创新的释义[4]。所以当下的创新必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视野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四)传承与批判并行,树立现代化创新理念
《论语·卫灵公》中就讲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含义是在真理面前并没有师生之分,在学问面前没有长幼之分,在创新面前没有贵贱之分,这是国学中对于创新这一实践活动提出的实质性,也是具体性的要求,即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并不是我们就需要以往的模式进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就是升华,就是质的飞跃。所以,现代化视角下的科学创新我们应该遵照国学中这一思想和价值诉求,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忘初心,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万象更新,一方面要敢于挣脱传统的束缚,打破传统的桎梏,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满足人类文明进步的需求。
结语:创新是发展之源,创新是进步之本,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凝结诸多创新思想,呈现众多创新榜样,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解放思想,以传承的视角国学思想与创新完美整合,促进现代科学创新的腾飞。
参考文案:
[1]任静.“国学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启示[J].学理论,2010,05(25):282.
[2]陈娟,段绍斌.国学教育对高校德育的深化和拓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10(05):41-44.
[3]刘鸫根.国学思想教育对高校学生思想工作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04(17):76.
[4]黄时进,文军缄默知识理论对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0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