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之后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
  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
  我还以为从此驱走夜,
  暗暗感激我們的文明。
  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
  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
  但我点起了小心的蜡烛,
  把我的室内又照得通明:
  继续工作,毫不气馁,
  只是对太阳加倍地憧憬。
  次日睁开眼,白日更辉煌,
  小小的蜡台还摆在桌上。
  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
  而且残流的泪挂在两旁;
  这时,我才想起,原来一夜间,
  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
  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
  默念这可敬小小的坟场。
  (选自《穆旦诗选》)
  学生:这首诗是称颂“蜡烛”的。
  老师:对,题目虽是“停电之后”,但实际上是在歌颂蜡烛。从内容上看,诗分两节,第一节先写太阳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再写太阳落山后,人们用电灯驱走黑暗。最后写停电后,人们又点起了蜡烛,烛光下照样可以工作。作者由“太阳”而“点灯”,由“点灯”而“蜡烛”。
  学生:写这些,为下一节诗去描写、赞美蜡烛做了很好的铺垫。
  老师:是的,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铺垫成功。设想,作者若是直接去描写、赞颂蜡烛,那效果就差得多了。正因为有了“太阳”“电灯”的铺垫,我们才认识到“蜡烛”是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你看,这样铺垫,借物抒情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试着运用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小说《黑骏马》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是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优美而抒情的叙述中包含着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这种艺术的张力中内蕴着草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差异和矛盾,而在这些矛盾和差异的背后则是作者深沉的思考——对草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双向反思和批判。小说发表以来,阐释和评论的文章便纷至沓来,且至今鲜有中断。本文试运用结构主义“符号矩阵”理论对张承志的《黑骏马》进行分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