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怀岸《巫师简史》的历史叙事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e18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于怀岸的《巫师简史》以20世纪湘西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演绎了传统湘西山寨以及整个湘西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小说延续了新历史主义的写作风格,从民间立场出发,肯定人的主体价值和偶然性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巫师简史》重构了20世纪湘西的抗战史诗,勾勒出正史背景下的湘西百年风云变化。
   关键词:《巫师简史》 于怀岸 新历史主义 抗战史诗
   于怀岸的代表作《巫师简史》中乌托邦理想的生成与破碎一直为学界所关注。龙永干认为,《巫师简史》是“于怀岸面对桃源生活梦断与巫觋人文失落所唱出的悲怆的安魂之曲”[1]。卓今则以《山河入梦》《人境》《巫师简史》三部小说为例探讨当代乌托邦小说的叙事困境[2]。如果说乌托邦理想是《巫师简史》形而上的精神境界,那么湘西历史则是《巫师简史》所深层依托的现实土壤。深富湘西地域色彩的抗日历史是这部小说所承载的具体内容。从当代历史小说发展的脉络来看,《巫师简史》既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新历史主义风格,但又在此基础上聚焦于独属湘西世界的地域文化,以文学之笔留存了湘西近百年来的历史风貌。
   蒙特罗斯认为:“不以我们所研究的社会文本踪迹为媒介,我们就没有任何途径去接近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和一个物质性的存在[3]。”他认为文本中蕴涵着历史,历史通过文本延续下来。同时,新历史主义在分析文本时强调主体可以通过文本构建历史,这种理论“将文学放在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的结合部和交汇处”[4],重视文学文本如何参与历史的建构。《巫师简史》对于新历史主义的传承表现在它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的裂隙处,通过对民间历史的书写,将必然的历史偶然化,将客观的历史主体化。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批评而言的。旧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的、必然的存在,而新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破裂、片段、无序的。新历史主义强调“偶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与旧历史小说着重描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有所区别。波普尔认为历史不是必然的,也不存在一种演化的规律,“在演化过程中探求‘永不变异的秩序’的规律决没有可能属于科学方法的范围之内,无论是在生物学中也好,还是在社会学中也好。”[5]新历史理论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偶然的、不确定的,人在历史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的命运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他们在机缘巧合下走到了历史分岔路口。在《巫师简史》中,于怀岸塑造了一个民间抗日英雄赵长春的形象,但赵长春与杨子荣等红色经典小说中的革命英雄有很大区别。杨子荣化装成土匪深入匪穴,与小分队里应外合一举将“座山雕”等土匪全部活捉,显示出人的能动性。他的行动轨迹彰显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小说中的体现。而赵长春的抗日举动并不具备主动性。因赵天国夫妇反对他和彭武芬的爱情,赵长春在走投无路时愤然离家出走,并参加了抗日队伍,后来又因抗日失败而牺牲。这些偶然的事件时刻都在改变赵长春的人生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在小说中的体现。于怀岸通过对赵长春这一人物的命运书写消解了历史的必然性。
   传统历史主义注重对崇高的、官方历史的书写,新历史主义则看重对民间历史的写作。与主流观念和知识分子精英立场不同,《巫师简史》是从民间立场出发来描写历史的,其目的不在于恢复历史真实,而在于试图建构一种民间视角的抗战史诗,从而丰富和深化“真实的历史”。位置偏僻闭塞的猫庄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的,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生活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传达出民间的生活面貌和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于怀岸以猫庄这个小山寨为中心,用各色人物在历史中的际遇描绘了民间的历史,展示了湘西在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小说里,赵氏家族的故事与湘西的历史紧紧相连,比如赵长春在嘉善与敌人血战,负伤后来到了二龙山当土匪,并开始了抗日活动。但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中人物自发走上革命道路不同,赵长春是因为爱情受挫,负气出走才走上革命道路,正是这一冲动出走影响了赵长春的人生选择,成为左右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他具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彭武平,他走出猫庄后阴差阳错地加入了共产党的抗日队伍,彭武平的抗日活动也充满了命运的偶然性。在这场波及全中国的抗战中,民间力量崛起了。赵长春和彭武平作为民间力量的代表,他们对于历史的见证表达了对主流历史话语权威的不满。虽然赵长春等人的活动仅仅局限于湘西地区,但小说通过他们的故事消解了主流历史话语的权威,建构了一种“真实”的民间战争历史,丰富了历史的内涵,从而推动了读者对历史的多方位解读。
   旧历史小说注重人的革命性,并以革命道德的实现作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巫师简史》重在肯定了人的生命价值。赵天国是猫庄的族长兼巫师。他有朴素的生命观并以保猫庄百姓平安为己任。他不允许猫庄人当土匪,也不允许他们去参军。在他看来,一切仁义道德都得向猫庄人的生命让步。为了避免猫庄的年轻人被抽丁,赵天国瞒报人口数目、贿赂长官,甚至私自扣留曾伯的金子充公。尽管这些举动颇为刻板,但赵天国的形象并不让人感到面目可憎。他为猫庄尽心尽力,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猫庄。在那个年代,面对残酷的现实,“活着”才是猫庄人唯一的也是最奢侈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也肯定了人的英雄主义价值。《巫师简史》中的土匪不全是穷凶极恶的存在,他们身上也有着人性的闪光点。土匪龙大榜和赵长春自觉组建了一支抗日义勇军以对抗日本侵略者,二龙山的“英雄”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顾一切、奋起反抗的英雄主义气息,虽然其名为“匪”,但面对民族危亡,他们忍辱负重,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铮铮铁骨。在小说中,赵长春满怀国仇家恨伏击日本侵略者,他用自己的生命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他们身上延续了梁山好汉式的精神气概。土匪固然有粗野、残忍的一面,但他们身上流露出的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也是值得讴歌的。
   相较于旧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人物“高大全”形象的追求,新历史小说更偏爱探寻深藏于人性深处的残暴、冷漠、嗜血等黑暗面。不可否认,这些扭曲的人性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这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彭学清和彭武平这两个人物上。彭学清是保卫家乡的国民党军官,是一名抗日英雄,同时他又是一位残忍的土司王后代,他受过高等教育,又潜藏着封建思想。为给他爹陪葬,彭学清屠杀了二十几个土匪,他们有的被剥皮,有的被活埋,场面十分惨烈。彭学清有正直的一面,但他又像一个嗜血的魔鬼。作者通过对这一人物的艺术加工,消解了彭学清身上的“英雄光环”,揭示了在英雄主义光辉之下的丑恶人性。传统小说大多夸赞孩童的纯真性格或者同情他们的悲惨生活,如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她天真烂漫,有着一切为人称赞的品质,但在《巫师简史》中见不到翠翠这一类人物。小说中的彭武平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小孩,他小时候也天真可爱,但到了十一二岁时他便喜欢上了看杀人,而且能将杀人的每个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在还原“真实”历史的角度,《巫师简史》对彭学清和彭武平的描绘更贴近人物的真实内心,他们身上复杂的人性正体现了那个混乱年代的时代特征。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神圣的道德准则让位于原始的生命诉求,要活下去就必须战斗,而战斗就免不了流血牺牲。彭学清和彭武平的人物形象是復杂的、多维度的,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彭武平等人身上交织的复杂人性,这种人物塑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破了旧历史小说的创作模式,体现出了对旧历史小说的颠覆。
   新历史主义是对旧历史主义的反拨,它动摇了旧历史主义的话语权威,开拓了历史研究的空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些新历史主义作品在处理历史问题时走向了极端。如用戏谑的手法任意解构历史,从而逐渐脱离历史本体,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巫师简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显示出了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超越。《巫师简史》所叙述的时间段从清朝跨越至新中国,在此期间湘西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但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通过猫庄赵氏家族的人物活动来演绎民间视野中的历史,通过描绘赵长春和彭武平等人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的命运沉浮,建构了民间视角的抗战史诗,重铸了植根于湘西土壤的历史记忆。在于怀岸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兼具巫气与匪气的湘西世界,也是一个热血又悲壮的“异域”空间。
   《巫师简史》从民间视角书写了上世纪湘西社会的风云变化,小说既沿袭了新历史主义的写作手法,又深入民族历史现场,以文学之笔留存了近代百年来的湘西历史风貌。
   参考文献
   [1]龙永干.桃源梦断与巫觋失落的安魂之曲——论于怀岸的《巫师简史》[J].百家评论,2016(3):103.
   [2]卓今.当代乌托邦小说的叙事困境——以长篇小说《山河入梦》《人境》《巫师简史》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8(6):24.
   [3]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5):27.
   [4]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3.
   [5]卡·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4-95.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下文简称“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很少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和理解,因此延申而来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课简单且“无用”论以及随意敷衍即过的观念随之而出。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将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为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点滴思考。  
期刊
内容摘要:基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益不高和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不高的教学现状,构建了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出发开展基于古代诗词的语言建构教学,从“怎么样”的角度出发开展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从“为什么”角度开展提高学生审美和传承优秀文化能力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 教学困境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课程实现形式,在落
期刊
内容摘要:实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致力于满足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基层人员需要,但是却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这就对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如何带给学生良好的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态度,积极渗透英雄文化到实处尤为必要。通过英雄文化熏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不屈意志和爱国情怀,进而为社会培养更
期刊
内容摘要:国学经典蕴藏内涵丰富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广大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巨大作用,而诵读正是连接国学经典和学生德育的桥梁载体。通过诵读可以激活文字生成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声临其境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从而让经典走入学生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其道德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 国学经典 经典诵读 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历经千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非汉字文化圈汉语教学为例,主要研究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利弊并展开分析。文章主要探讨汉字的基本特点、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以及汉语拼音在汉字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根据日常教学观察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汉语拼音 非汉字文化圈 汉字教学 利弊分析   由于汉字具有“笔画繁、字数多、读音乱、检索难”的特点,初级汉语学习者在汉字学习上存在很大难度。《汉语拼音方案
期刊
内容摘要:我国随着社会分工的進一步细化,给中等职业教学带来了挑战和契机,其语文教育在开展深度课改的构成中集中体现了实用性不足,学生兴趣点分散、课堂缺乏开放度和互动性等问题,使得这门学科在中职学习阶段没有得到学生们应有的重视,表面问题在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习动力问题,深层问题是能否满足教育主体的社交沟通需求,以及个体生命中对精神需求的持续探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尝试探讨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汉语言文
期刊
内容摘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是其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学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离不开教学活动。初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增加学生散文阅读的积累,并提升学生鉴赏与审美的能力。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散文审美性阅读的缺失,散文阅读教学难以完成,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散文的真谛。因此,本文主要从高中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入手,来探讨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力求能够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阅读能力,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散文 审美性阅读   散
期刊
内容摘要:“师生共读”是整本书阅读中重要的一块,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我们需要优先选择考查学习的名著,还要兼顾趣味性和深刻性。我们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不同的书有必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我们需要划出每天、每周的阅读时间,量化阅读时间。我们也需要把学生的阅读成果用恰当的方式展现出来。当把这样问题都理清之后,“师生共读”的效果也就能显现出来了。   关键词:师生共读 案例研究 《水浒传》   众所周知,“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迎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更好地讲解,还要对课堂进行延伸,挖掘新的有意义的教学资源,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本文以小学课外文学经典阅读为例,分析其教学现状,探究了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课外文学经典 文学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从小学培养学生对阅读课外文学经典的兴趣,增长见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