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疫情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催生了不同就业形态的出现。由于疫情持续时长的不确定性,为传统的劳动关系和社会组织模式带来新挑战,就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对此,我们借助互联网,多方查阅资料并以案例举证,分析新冠疫情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就业形态多元化现象及其影响研究,并对新业态环境下劳动关系的变革与调整提出建议,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持续发展。
关键词:疫情;就业;互联网+
一、前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商业运作模式不断创新, 新的就业形态呈现多元化、灵活化的态势。劳动者可以多方灵活就业,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通过分析基于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综合案例分析新型就业主体从业特性,以劳动关系为基础,阐述就业形态多元化及劳动关系变革。并提出应对新冠疫情就业的建议与对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诸多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等困境,生产跟不上销售,招工难,用工难,大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和缩小生产规模。现场招聘会、校内招聘会、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被迫暂停,毕业生的选择明显减少。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被扰乱,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就业方向也被打乱。
受疫情影响,一些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存在消极、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高校推迟开学、校园封闭式管理、暂停线下招聘活动等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毕业论文尚未完成、实习实践推迟或取消,以及疫情影响带来的交通、交际等其他方面的巨大就业形势变化,使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恐慌心理不断加剧。[1]另外,受考研复试延期、公务员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延迟、线上就业知识缺失等诸多不利因素多重叠加影响,不少毕业生产生了“慢就业”“等就业”的心理压力。[2]
(二)社会人士就业形势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减少用工成本;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处于冷清状态,招工人数减少;不少农民工也在家待业,失业率上升。与此同时,一些求职者心理压力大,就业意愿下降,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
三、就业形态多元化与劳动关系变革
(一)劳动市场状况
(1)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过剩,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缺乏高素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员可以激励人们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然而,太多的失业人员,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不稳定。
(2)时空边界日益模糊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用工模式已不再是唯一,就业平台化特征日益明显,岗位模式弹性化,就业模式灵活化,就业时间转变体现为工作年限延长与工作时间缩短。
(3)失业率放缓,新兴岗位增加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不少新兴企业应运而生。企业用工人数增加,提供的岗位增多。传统的劳动合同工已经不是唯一的用工模式,就业呈现平台化特征,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不少人在上班的同时闲暇时间也会发展副业。例如网约车,在平台上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其收入甚至超过了上班所得的收入。网络电商的兴起降低了人们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率上升速度。
(二)劳动关系的发展形态
(1)多样化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我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互联网+”的巨大浪潮席卷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少依托互联网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传统单一的劳动合同工已不再是唯一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雇佣的主要方式。
(2)灵活化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传统企业单一、全日制用工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飞速发展。新冠疫情使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的窘境。工厂招不到工人进行生产制造,后端产品无法满足前端的销量,企业不得不缩小规模削减订单,导致利润减少。通常灵活就业主要是指有暂停性的临时工、固定年龄期限内的合约工、劳动力派遣工等,然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灵活就业的比例也愈加高。[3]疫情下“共享员工”概念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生鲜联合多家企业共享了5000多名员工,不仅分摊了企业用工成本,也解决了阶段性员工问题和临时订单保障却无人可用的困境,可谓实现了共赢。
(3)保障难
互联网下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催生了不同的职业,如“外卖小哥”“网约车”“第二房东”等,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去界定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从业者维权难度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形态呈现“平台化”的特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与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松散、收入不稳定且难以准确衡量,加上社保缴纳的制约要素过多,导致平台从业者的劳动关系尚没有纳入劳动参保框架之内,从业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4]
四、新冠疫情下就业个体分析
(一)就业个体案例分析
(1)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明显减少
受疫情影响,许多企業、个体工商户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疫情管控而用工人数减少,面临停工停产困境,大部分企业调整了招聘用工策略,部分企业招工规模缩小甚至裁员。受疫情影响,线下一些招聘活动被迫暂停,社会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毕业生选择余地明显收窄。
在疫情影响下,部分行业岗位需求减少,而另外一些行业却随之产生和兴起,如医疗行业、生鲜物流、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异军突起,用人用工需求及岗位数量急速增加。这便打破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传统模式,也打乱了较多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就业方向,毕业生随之面临就业形势突变的挑战。 (2)社会人士就业呈现灵活就业形式
随着疫情防控的加强,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员只能在家呆着,不能前往外地务工,只能在家靠打零工、干农活等方式赚取生活补贴,不能实现家庭部分支出的财务自由;许多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员工由于企业面临经济危机,不断裁员而导致失业;也正因为疫情的防控力度加大,多地景区不开放,许多商贩失去了生活来源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疫情期间,人员失业率攀升,人们的收入与支出呈现负增长态势。
正因为疫情期间的特殊性,这部分失业人员正在谋求新的生路。出外务工人员转型成为小商贩、外卖员等;公司制人员则开店做生意;商贩转型为电商等。这打破了固有的工作方式,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为人们的就业带来了多重挑战。
(二)就业现存问题
(1)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近些年,随着地方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二是高校教育内容相较于实际落后;三是毕业生他们的工作期望过高。我国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促进作用。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滞后,加之高校扩大规模、毕业生本身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化。
(2)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承担者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经验不足,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的实施跟不上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促进就业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应对新冠疫情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1)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
鼓励高校建立就业信息互換平台,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促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的交流畅通,该平台由学校维护,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最大程度整合学校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招聘信息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由学校牵头发布的信息更具可靠性,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高校诈骗,以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持久的人才资源。此外,利用好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减少线下宣讲,避免人员接触。
(2)转变高校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
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更加严峻,竞争愈加激烈,为提毕业生的竞争力,学校可以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的建设,改变该类课程一贯“浮于纸上”的缺点,将授课重心由宣讲向实践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实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的国家政策中,将人才运输到国家的个个角落。
(3)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进入基础课程
随着国家关于数字经济的政策的不断提出与实行,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将扩大,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也将成为必修课进入高校生课堂,因此为响应国家政策,高校应逐渐推进相关课程进课堂,培养数字型人才,一来为未来经济转型提供人才资源,弥补缺口;二来为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率,解决一部分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对社会人士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1)继续发展数字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在本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监控人员流动、解决人们采购用品难的问题、扩大消费减缓疫情对经济冲击等,利用数字经济减少了人员接触,降低了风险,在市场中是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形式,起到了稳定器作用,帮助其他经济形式稳健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劳动力市场增加岗位,促进就业。
(2)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三重协调推进
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市场上投资与运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宽松,优先选择温和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与就业政策相协调,优先考虑就业率,保障就业岗位的提供,鼓励消费者消费,为阻击疫情奠定经济基础。
(3)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促进就业的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降低劳动力交易的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六、结语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分别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社会人士就业形势会发现:受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减少用工,甚至裁员,整个市场中就业岗位在减少失业率上升,不少大学毕业生及社会人员对目前就业形势持消极态度。劳动市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传统岗位在减少,新兴岗位在增加,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灵活化,与此同时就业保障难。
大学毕业生、社会人员个体案例分析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减少、社会人员就业呈现灵活就业形式这一现实,也揭示了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受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需求上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的影响,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减少,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上涨,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解决劳动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的建设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为响应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政策,高校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课程进入基础课程,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从社会整体而言,政府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完成经济模式转型;为相关企业及失业人员提供政策保障,提防摩擦性失业;宏观上,财政、货币政策应与就业政策相协调保证就业岗位的提供。
参考文献
[1] 田建伟,王欢.浅谈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13):187-188.
[2] 刘丽娜,宋秋莹魏伟.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恐慌应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5):243—245.
[3] 肖巍.“互联网+”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42-47.
[4] 赫腾飞,牛佳,朱颖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特征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2):98-99.
作者简介:陈燕(1999.12-),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
程梦婷(2000.8-) ,女,安徽省黄山市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生
刘思彤(1999.04—),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
张鸿燕(2000,3—),女,江西省赣州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学专业 本科生
指导老师:张恩桥
关键词:疫情;就业;互联网+
一、前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统商业运作模式不断创新, 新的就业形态呈现多元化、灵活化的态势。劳动者可以多方灵活就业,促进了资源高效利用,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通过分析基于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综合案例分析新型就业主体从业特性,以劳动关系为基础,阐述就业形态多元化及劳动关系变革。并提出应对新冠疫情就业的建议与对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诸多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等困境,生产跟不上销售,招工难,用工难,大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和缩小生产规模。现场招聘会、校内招聘会、人力资源培训等活动被迫暂停,毕业生的选择明显减少。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被扰乱,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就业方向也被打乱。
受疫情影响,一些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存在消极、焦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高校推迟开学、校园封闭式管理、暂停线下招聘活动等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毕业论文尚未完成、实习实践推迟或取消,以及疫情影响带来的交通、交际等其他方面的巨大就业形势变化,使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恐慌心理不断加剧。[1]另外,受考研复试延期、公务员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延迟、线上就业知识缺失等诸多不利因素多重叠加影响,不少毕业生产生了“慢就业”“等就业”的心理压力。[2]
(二)社会人士就业形势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部分企业不得不进行裁员减少用工成本;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处于冷清状态,招工人数减少;不少农民工也在家待业,失业率上升。与此同时,一些求职者心理压力大,就业意愿下降,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
三、就业形态多元化与劳动关系变革
(一)劳动市场状况
(1)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总供给过剩,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缺乏高素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员可以激励人们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效率。然而,太多的失业人员,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不稳定。
(2)时空边界日益模糊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用工模式已不再是唯一,就业平台化特征日益明显,岗位模式弹性化,就业模式灵活化,就业时间转变体现为工作年限延长与工作时间缩短。
(3)失业率放缓,新兴岗位增加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不少新兴企业应运而生。企业用工人数增加,提供的岗位增多。传统的劳动合同工已经不是唯一的用工模式,就业呈现平台化特征,就业结构呈现多元化。不少人在上班的同时闲暇时间也会发展副业。例如网约车,在平台上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其收入甚至超过了上班所得的收入。网络电商的兴起降低了人们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率上升速度。
(二)劳动关系的发展形态
(1)多样化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我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态。“互联网+”的巨大浪潮席卷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少依托互联网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传统单一的劳动合同工已不再是唯一的用工方式,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雇佣的主要方式。
(2)灵活化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传统企业单一、全日制用工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飞速发展。新冠疫情使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的窘境。工厂招不到工人进行生产制造,后端产品无法满足前端的销量,企业不得不缩小规模削减订单,导致利润减少。通常灵活就业主要是指有暂停性的临时工、固定年龄期限内的合约工、劳动力派遣工等,然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灵活就业的比例也愈加高。[3]疫情下“共享员工”概念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生鲜联合多家企业共享了5000多名员工,不仅分摊了企业用工成本,也解决了阶段性员工问题和临时订单保障却无人可用的困境,可谓实现了共赢。
(3)保障难
互联网下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催生了不同的职业,如“外卖小哥”“网约车”“第二房东”等,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去界定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从业者维权难度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形态呈现“平台化”的特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与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松散、收入不稳定且难以准确衡量,加上社保缴纳的制约要素过多,导致平台从业者的劳动关系尚没有纳入劳动参保框架之内,从业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4]
四、新冠疫情下就业个体分析
(一)就业个体案例分析
(1)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明显减少
受疫情影响,许多企業、个体工商户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疫情管控而用工人数减少,面临停工停产困境,大部分企业调整了招聘用工策略,部分企业招工规模缩小甚至裁员。受疫情影响,线下一些招聘活动被迫暂停,社会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毕业生选择余地明显收窄。
在疫情影响下,部分行业岗位需求减少,而另外一些行业却随之产生和兴起,如医疗行业、生鲜物流、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异军突起,用人用工需求及岗位数量急速增加。这便打破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传统模式,也打乱了较多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就业方向,毕业生随之面临就业形势突变的挑战。 (2)社会人士就业呈现灵活就业形式
随着疫情防控的加强,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员只能在家呆着,不能前往外地务工,只能在家靠打零工、干农活等方式赚取生活补贴,不能实现家庭部分支出的财务自由;许多在大型企业工作的员工由于企业面临经济危机,不断裁员而导致失业;也正因为疫情的防控力度加大,多地景区不开放,许多商贩失去了生活来源等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疫情期间,人员失业率攀升,人们的收入与支出呈现负增长态势。
正因为疫情期间的特殊性,这部分失业人员正在谋求新的生路。出外务工人员转型成为小商贩、外卖员等;公司制人员则开店做生意;商贩转型为电商等。这打破了固有的工作方式,增加了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为人们的就业带来了多重挑战。
(二)就业现存问题
(1)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近些年,随着地方高校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未就业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二是高校教育内容相较于实际落后;三是毕业生他们的工作期望过高。我国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于大学,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促进作用。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滞后,加之高校扩大规模、毕业生本身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激烈化。
(2)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承担者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经验不足,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的实施跟不上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就业的相关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在促进就业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应对新冠疫情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1)高校就业信息平台建设
鼓励高校建立就业信息互換平台,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促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信息的交流畅通,该平台由学校维护,保证就业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最大程度整合学校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招聘信息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由学校牵头发布的信息更具可靠性,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高校诈骗,以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持久的人才资源。此外,利用好互联网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减少线下宣讲,避免人员接触。
(2)转变高校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
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更加严峻,竞争愈加激烈,为提毕业生的竞争力,学校可以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的建设,改变该类课程一贯“浮于纸上”的缺点,将授课重心由宣讲向实践倾斜,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实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的国家政策中,将人才运输到国家的个个角落。
(3)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进入基础课程
随着国家关于数字经济的政策的不断提出与实行,数字经济人才缺口将扩大,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也将成为必修课进入高校生课堂,因此为响应国家政策,高校应逐渐推进相关课程进课堂,培养数字型人才,一来为未来经济转型提供人才资源,弥补缺口;二来为毕业生提供新的就业途径,提高就业率,解决一部分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对社会人士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1)继续发展数字经济,拓宽就业渠道
在本次疫情中,数字经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监控人员流动、解决人们采购用品难的问题、扩大消费减缓疫情对经济冲击等,利用数字经济减少了人员接触,降低了风险,在市场中是最为活跃的一种经济形式,起到了稳定器作用,帮助其他经济形式稳健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劳动力市场增加岗位,促进就业。
(2)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三重协调推进
财政政策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市场上投资与运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宽松,优先选择温和的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与就业政策相协调,优先考虑就业率,保障就业岗位的提供,鼓励消费者消费,为阻击疫情奠定经济基础。
(3)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促进就业的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及法律制度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与服务体系,降低劳动力交易的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六、结语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分别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社会人士就业形势会发现:受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减少用工,甚至裁员,整个市场中就业岗位在减少失业率上升,不少大学毕业生及社会人员对目前就业形势持消极态度。劳动市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传统岗位在减少,新兴岗位在增加,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灵活化,与此同时就业保障难。
大学毕业生、社会人员个体案例分析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创业机会减少、社会人员就业呈现灵活就业形式这一现实,也揭示了目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受经济下行压力、国内需求上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等的影响,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减少,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上涨,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对大学生就业,高校应建设就业信息平台解决劳动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的建设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为响应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政策,高校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课程进入基础课程,为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人才奠定基础。从社会整体而言,政府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完成经济模式转型;为相关企业及失业人员提供政策保障,提防摩擦性失业;宏观上,财政、货币政策应与就业政策相协调保证就业岗位的提供。
参考文献
[1] 田建伟,王欢.浅谈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J].就业与保障,2020(13):187-188.
[2] 刘丽娜,宋秋莹魏伟.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恐慌应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5):243—245.
[3] 肖巍.“互联网+”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42-47.
[4] 赫腾飞,牛佳,朱颖杰.新就业形态下劳动关系特征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2):98-99.
作者简介:陈燕(1999.12-),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
程梦婷(2000.8-) ,女,安徽省黄山市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电子商务专业 本科生
刘思彤(1999.04—),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生
张鸿燕(2000,3—),女,江西省赣州人,蚌埠市龙子湖区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学专业 本科生
指导老师:张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