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打造新型养老驿站受欢迎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369426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5后青年陈驰,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理想是做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没想到父亲的一个越洋电话,改变了他理想的轨迹。那天是周末,陈驰正在图书馆里看书,父亲电话中说,奶奶突然患上了中风,卧病在床不能动弹,想让陈驰查查美国有什么照顾半失能老人的好办法。
  于是,在休息日和假期,陈驰常常奔走于美国各大社区托老所,观察托老所怎样服务,老人怎么活动……在一个社区养老中心,陈驰看到一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被护工推到舞蹈活动区,一看到其他老人跳舞,这位老先生竟然在护工的搀扶下站了起来,兴奋地用手打着节奏。
  几个月考察下来,陈驰心中感慨良多:“同样是半失能老人,为什么美国老人就能在社区养老中心主动康复,而国内像奶奶一样的半失能老人就只能躺在家里的床上,被动地接受家人或保姆的照顾呢?”陈驰忽然萌生了想要创办“美式养老驿站”的想法。
  2012年春,陈驰MBA毕业后归国,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养老驿站的建设中。在北京西城区德胜街道的大力支持下,仅仅半年时间,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便建成并开门迎客了。陈驰的养老驿站借鉴了美国社区养老院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打造出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特色。
  健康长寿——从“盘中餐”开始
  要想抓住老人的“心”,先要抓住老人的“胃”。老年人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搭配合理、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最为关键。陈驰决定:聘请北大营养专家专为老人们打造“老年菜谱”,让老人每天都能吃上搭配合理又健康营养的饭菜。
  开业前一个月,陈驰和厨师长按照北大营养专家开出的老年菜谱烹饪出一道道菜肴,然后提着这些菜肴往北京大学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医学院跑,请北京大学的营养专家对各道菜肴进行点评和指导,力求做到每道菜肴营养均衡、少油低盐,有利于老年人的肠胃健康。在北京大学营养专家的帮助下,通过一套公式计算菜品营养成分的搭配比,最终做出的菜肴既符合营养标准又美味,让老人们吃得安全、健康。
  养老驿站每日三餐提供的菜品荤素搭配有十几种:熘肉段、京酱肉丝、什锦豆腐、烩三丁……诱人的菜香缭绕在养老驿站的上空,不一会儿,300平方米的用餐大厅座无虚席。不到十分钟,很多老人餐盘里的饭菜就被“一扫而空”。一对老夫妻由衷地赞美:“好吃,别看低盐少油,菜可香了,不仅软糯可口,色香味一样不差,我和老伴每次都光盘。”一次,一位老人对陈驰说想吃芋头和窝头,可当时驿站的主食里只有米饭、馒头和烙饼。陈驰当天又去找专家讨论主食的问题,最终决定,每天的主食不得少于5种,粗粮不少于3种。
  养老驿站因一日三餐声名鹊起,有其他街区的老人慕名而来,在驿站餐厅用过一次餐后,第二天就拉着儿女办理了入院手续。老人们说:“就冲着这里健康营养的美味,我们也要到这里来养老。”
  老年瑜伽——“动一动”更健康
  有句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很多养老院担心老人做运动会受伤,因此不鼓励老人做运动。而陈驰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老人也该动起来。陈驰决定在养老驿站推出“老年瑜伽”,他“三顾茅庐”请来了北京体育大学的瑜伽教练彭松英,针对老年人的特殊体质和身体状况,编创了一套适合老年人练习的瑜伽体式。
     “因为担心身体受伤,很多老年人不敢运动,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陈驰说,“这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和健康来说是一个短板,养老驿站开设老年瑜伽、老年增肌减脂操和八段锦等课程,就是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提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而聘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则是对老人运动安全性的有力保障。”老年瑜伽课成了养老驿站的又一特色品牌,吸引了一大批老人慕名前来入住。
  自由灵活——养老服务也可“私人定制”
  国内很大一部分老人,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即便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也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针对这一部分老人,陈驰推出了“养老服务,私人定制”的服务项目。
  王树民夫妇膝下无子女,虽然两人退休金足以支付养老院的费用,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他们看到养老驿站可以“私人定制养老服务”的广告,便定制了“送一日三餐上门”和“每周打扫一次卫生”的服务。自那以后,每天都有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把他们预定的饭菜送到家门口,每周都有养老驿站的清洁人员到王树民家打扫卫生,每次都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王树民夫妇对养老驿站的私人定制养老服务非常满意。
  陶敏芝老人的儿子在美国做研究工作,几次提出接她去美国养老,但老人就是不去。儿子又提出送她去条件优越的养老院养老,老人也不答应。陶敏芝老人身体经常爱闹些小毛病,每次去医院看病都要打电话请亲属陪同,时间长了她也不好意思总麻烦人。养老驿站推出“私人定制养老服务”后,陶敏芝定制了“陪同去医院看病”的养老服务。自那以后,陶敏芝老人再有不舒服的時候,一个电话打到养老驿站的服务中心,不出十分钟,带她去看病的车辆和陪同人员就到了她的家门口。每个老人的养老服务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但无论老人们提出什么样的“私人定制养老服务”,养老驿站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无条件地满足老人们定制的养老服务,使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惬意、更舒适、更幸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对陈驰的“养老驿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双旗杆社区养老驿站得到了辖区内老人的认可,就说明他们的模式和该社区的老人很匹配,是很成功的典范。因为养老驿站别具特色,吸引着周围社区的老人,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人。如今,陈驰把以老人健康管理和文娱社交为核心的个性化养老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社区实行“连锁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到了3亿元人民币。
  编辑/刘洋
其他文献
睫毛不仅是整个妆容的点睛之笔,还是调整眼型的得力帮手,有时候明星与路人的距离就差了一副睫毛的距离!   不管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有妆或者没妆,浓妆或是淡妆,涂好睫毛膏都能将整个人的精气神提到100分。 睫毛作为眼妆的主角,涂得太寡淡会显得人没精神,涂得太浓烈又会显得假。现在的妆都以清透自然为流行趋势,虽然现在的假睫毛已经尽量做得非常柔软自然了,但胶水的刺激性以及在炎炎夏日中的牢固性仍然是个问题
期刊
写下这个标题,连自己都不禁莞尔一笑。事实上,我最厌恶也最害怕的就是米虫。说厌恶,是因为我一旦发现做好的饭里有米虫,即使再饿,也咽不下一口;说害怕,是因为尽管米虫很小,可是它们软软的身体已经足以令我胆战心惊。只是因为自己对大米,尤其是盘锦的大米情有独钟,所以希望自己要像米虫一样,幸福扎根在大米之中。   从小我是个一日三餐无米不欢的女孩,即使家里做了好吃的包子、饺子、馒头等,我也还是捧一碗米饭照吃不
期刊
生态保护,话题很老,但放在一千年前十分先进。宋代虽没有现代科技,无法做出空气质量报告,但他们在资源开发、尊重自然等方面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宋代中前期,皇帝总体比较体恤百姓,为避免官府与民争利,曾多次下文开放山泽,官府不得随意插手。到了南宋淳熙十六年五月,户部郎中丰谊向宋光宗上奏,沿江及深海地带,谁去捕鱼,当地豪强要收租,说這一带是自家耕地坍塌变成江海的。我觉得,现在那里是深水区,不再是
期刊
在第50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来看看各国环保爱好者是如何保护地球母亲,让和谐走遍世界的吧。  中国:每年制定新主题呼吁环保  世界地球日没有统一的特定主题。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世界地球日活动,从此,中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生态环境,每年提炼一个主题,呼吁每个人都重视起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澳大利亚:环保从娃娃抓起  澳大利亚有8%的国土
期刊
在贝娅·约翰逊的首部作品《零浪费生活》(Zero Waste Home)中,她曾与读者一起分享了她和她的家人如何通过减少垃圾,戏剧性地改善生活的故事。现在,他们不仅有更多时间待在一起,更将年度开销减少到惊人的百分之四十。大家都变得比过去更为健康,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   书中介绍了众多简单、可持续的减排秘诀,即使是生活最为繁忙的人也适合使用这些方法。这本书还为读者准备了一些实际引导,为大家
期刊
看网友说过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是一个人去吃海底捞,服务生会在孤独食客的对面放一只小熊娃娃来陪伴他。说这事有趣,源于海底捞提供的个性服务,但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吃饭,真的就孤独吗?一个人独处时,就一定需要有人陪伴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因为孤独,让你的人生丰富而充实。   作家李尚龙有一个朋友,是一个程序员。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朋友去年辞职,一年没有找工作。因为担心他的状态,李尚龙吃饭的时
期刊
父子俩与母女俩重组家庭  刘之冰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鹤岗,从省艺校毕业后,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有过一次失败婚姻,儿子刘思博跟随他生活。  1997年,刘之冰拍摄电视剧《一路风雨一世情》时,认识了茹萍。在戏里,两人扮演一对情侣。茹萍比刘之冰小3岁,是杭州话剧团的当家花旦,主演了《风雨丽人》《武则天》等影视剧。她刚刚与前夫离婚,与女儿奚望一起生活。  《一路风雨一世情》杀青后,刘之冰向茹萍
期刊
爱的礼物开启甜蜜事业  2009年,陈薇过生日前,老公张先生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打算自己制作生日蛋糕。为此,他还专门买回来书和工具。但是忙碌的工作让他的想法没能实现,怀孕在家待产的陈薇却翻着那些书越看越着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直从事绘画设计的陈薇,原本对甜点制作一窍不通,最多就是个甜品吃货。不过,有着艺术功底的陈薇,对于美的一切极为敏感,看到那些美丽的翻糖作品,她开始跃跃欲试想要鼓捣一番
期刊
难忘儿时父爱深深   2015年8月的一天,赵德龙突然接到一位亲戚的电话:“德龙,不好了,你爸爸不知怎么从床上掉了下来,现在连话也说不清了!” 赵德龙听了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飞到父亲身边去……  23岁的赵德龙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东关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小时候的他一直由父亲赵汉坤悉心照料。  种地的收入难以维系这个贫寒的家庭,赵汉坤自学了草编手艺。农闲的秋后,他彻夜不停
期刊
对门邻居因养狗结梁子  3年前,24岁的北京市民刘军乔迁新居,和父母住进了房山区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搬进来半个月后,对面的房子也迎来新主人,这户三口之家的女主人叫江凤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何况刘军的母亲黄淑英与江凤枝是同龄人。两个老太太起初还相互打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2017年秋,黄淑英听到江凤枝家里有狗的叫声,此后她看到江凤枝带着一只纯白色的博美犬在小区里遛达。在这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