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必须寻找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较高的写作才能。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作文天生就抱有恐惧的心态,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消除他们这种消极的心理,培养写作兴趣,使他们对写作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1)适时鼓励。这个阶段的学生渴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肯定,老师要抓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适时地采取鼓励的政策。比如将优秀的作文以范文的形式在班级里展示出来,供其他学生欣赏;对于条理不够清晰、表达不通顺的文章,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积极鼓励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写作之中。
(2)创新写作的内容。陈旧的写作内容与时代特色相脱节,学生很难有共鸣,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干巴巴的,没有味道。因此,老师要寻求新的写作内容,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看图写话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大的事件,比如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可以让其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述,或者将此事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从小养成的根据实际生活写作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开展各种活动。单调乏味的写作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旨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比如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字的灵动,提高写作能力。另外,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灵感。先组织学生帮助社区或敬老院进行志愿者活动,然后通过文字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实践中的喜悦和辛苦。
二、写作、阅读相结合,锲而不舍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双管齐下,将写作和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1)写日记、随笔。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时间往往不能满足老师教学的需要,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学生写作的练习。写日记和随笔是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方法。这种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领会人生的意义,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2)鼓励课外阅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只有单方面的“写”这一输出功能是不够的,老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精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当然,老师必须要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将好词好句摘下来,并在以后自己的文章中能够学以致用。还可以要求他们写读后感,分析文章好在哪里。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分享自己的感想。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上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另外老师可以在教室里专门开辟一个角落,让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课外书,增加阅读量。
三、重视作文讲评
一篇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同样道理,作文讲评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要创新作文讲评方法,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去写文章。
(1)以老师讲评为主。对于学生的作文,老师必须要抱着十分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仔细批改。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画出来,对于欠缺的句子提出修改意见。逐字逐句地分析,将文章中的精髓和糟粕区分开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也可以在有共鸣的句子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文章末尾能够有一个总评,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每隔一个星期可以专门开设一堂作文讲评课,从总体上分析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出学生在此次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分析。在分析存在的问题之后,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以供学生学习。在评价课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修改,老师再进行评分。
(2)学生之间互赏互改。在文章的批改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比如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组长,组内展开批改。一篇文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打分,然后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给相应分数的原因,指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其他人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等。以学生这一群体的眼光对文章进行赏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还能扬长避短,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就像建房子,只有把地基打结实了,房子才不会倾斜。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重点,在平时生活中加强练习和增加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作文批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写作才能,学生也会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作文天生就抱有恐惧的心态,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适时消除他们这种消极的心理,培养写作兴趣,使他们对写作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1)适时鼓励。这个阶段的学生渴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肯定,老师要抓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适时地采取鼓励的政策。比如将优秀的作文以范文的形式在班级里展示出来,供其他学生欣赏;对于条理不够清晰、表达不通顺的文章,可以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积极鼓励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写作之中。
(2)创新写作的内容。陈旧的写作内容与时代特色相脱节,学生很难有共鸣,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干巴巴的,没有味道。因此,老师要寻求新的写作内容,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看图写话中可以加入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大的事件,比如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可以让其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述,或者将此事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而这种从小养成的根据实际生活写作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开展各种活动。单调乏味的写作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开展各种旨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比如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文字的灵动,提高写作能力。另外,有能力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寻找写作灵感。先组织学生帮助社区或敬老院进行志愿者活动,然后通过文字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实践中的喜悦和辛苦。
二、写作、阅读相结合,锲而不舍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双管齐下,将写作和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1)写日记、随笔。课堂上短短的45分钟时间往往不能满足老师教学的需要,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学生写作的练习。写日记和随笔是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方法。这种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领会人生的意义,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2)鼓励课外阅读。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只有单方面的“写”这一输出功能是不够的,老师必须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精华,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当然,老师必须要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将好词好句摘下来,并在以后自己的文章中能够学以致用。还可以要求他们写读后感,分析文章好在哪里。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分享自己的感想。
最重要的是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阅读上充分发挥自主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另外老师可以在教室里专门开辟一个角落,让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课外书,增加阅读量。
三、重视作文讲评
一篇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同样道理,作文讲评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师要创新作文讲评方法,让学生真正懂得怎样去写文章。
(1)以老师讲评为主。对于学生的作文,老师必须要抱着十分认真和严谨的态度,仔细批改。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画出来,对于欠缺的句子提出修改意见。逐字逐句地分析,将文章中的精髓和糟粕区分开来,让学生一目了然。也可以在有共鸣的句子下,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文章末尾能够有一个总评,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每隔一个星期可以专门开设一堂作文讲评课,从总体上分析学生的写作水平,指出学生在此次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分析。在分析存在的问题之后,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以供学生学习。在评价课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修改,老师再进行评分。
(2)学生之间互赏互改。在文章的批改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批改。比如以小组的形式,确定组长,组内展开批改。一篇文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进行打分,然后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给相应分数的原因,指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其他人学习,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修改,以及如何修改等。以学生这一群体的眼光对文章进行赏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还能扬长避短,学习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就像建房子,只有把地基打结实了,房子才不会倾斜。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重点,在平时生活中加强练习和增加阅读量,形成一套科学的作文批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写作才能,学生也会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