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就护理干预对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就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选取100例进行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只是进行一般化的医务护理,而观察组则是在一般化护理的同时提供护理干预,然后对两各组别的不良反应状况进行观察。结果: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内患者在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比率为8%,明显低于只是进行一般化护理的对照组的28%,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避免其不良反应的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不良反应
当前临床中检查眼底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简称FFA[1]。它可以实时的对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观察,给患者眼部疾病检查与治疗提供重要的证据。在实际使用该方法进行眼部检查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患者眼部的不良反应影响到检查结果。笔者就护理干预对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进行以下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选取100例进行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姓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6比24,年龄分布在30岁到7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9.3到54.1岁,有24例患有老年性黄班变形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5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网膜病变的患者,还有3例患有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对照组中男姓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0比20,年龄分布在30岁到7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9.7到54.9岁,有16例患有老年性黄班变形的患者,26例患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5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网膜病变的患者,还有3例患有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两个组别患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2]
本次观察使用的是型号为APS—AER的某国产数字眼底造影检查仪,所使用的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批号是120401,每一支含量3毫升。扩瞳是检查之前必须完成的操作,之后在抽取百分之二十的荧光素钠注射液大约0.25毫升,与5毫升的生理盐水混合以后注入到患者的前臂正中静脉当中,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过敏的现象,在对静脉注射百分之二十的荧光素钠原液3毫升,持续3到5秒的推射,等眼底部位有荧光显现时赶紧对其进行拍摄,静脉逐渐充盈以后变成选择性的拍摄。
对对照组只是进行一般化的医务护理,而观察组则是在一般化护理的同时提供护理干预。具体为,第一,进行检查前的预备工作。在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前,对患者的各种患病史以及过敏物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调查,并对患者进行血糖、血压和肝肾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另外,对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使用的荧光素钠造影剂,也要进行质量、含量的检查,在实际检查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还必须为患者准备必要的抢修设施,应对检查中患者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第二,实施适当的教育工作。对患者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前,必须就本次检查的意图、过程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做出详细说明,使患者对本次检查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能够更好的配合实施检查工作。另外,检查完成以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提醒患者多饮用水,使得造影尽快的排出患者体外。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很多患者对检查工作没有准确的认识,加之检查工作一般在比较暗的房间开展,所以就会引起他们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这既不利于检查工作的开展,所以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沟通,听取患者内心的情绪状况,帮助他们他们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全程陪伴患者进行检查也能够很好地增加患者的自信心。第四,不良反应的处理。当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晕眩问题时,应该马上中止工作,然后帮助患者安静的恢复心态情绪;患者出现呕吐现象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适当的为患者注射甲氧氯普胺溶液;对于荨麻疹患的患者,可以令其服用氯苯那敏片,并在静脉中注输5到10毫升的地塞米松液。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悸现象时,应当令医生对其实施抢救措施,通过供氧、提供静脉通道、注射地塞米松及肾上腺素等使患者得到缓解。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28%的不良反应比例相比,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不良反应率仅为8%,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 讨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可以将眼底的静态现象转换为动态现象的检查技术,它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眼内视网膜血管以及灌注的具体状况,并且可以对检眼镜无法观察的眼底疾病进行观察检测[3]。但在实际工作中,患者由于其较差的荧光素钠造影剂抗性,以及心理素质较低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诸如呕吐、晕眩甚至血压变化等情况。根据有关研究的数据可以表明,心理素质的好坏对生理反应的变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所以,利用护理干预的方法使患者尽早的排除掉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在造影检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4]。笔者实施本次观察的结果为,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28%的不良反应比例相比,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不良反应率仅为8%,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实施护理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避免其不良反应的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从而保证患者检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琴.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12): 91.
[2] 旦素梅,李旻,马海智,等. 护理干预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J]. 大理学院学报. 2011(06): 68-70.
[3] 汤咏梅,孙斌,方华.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0(06): 585-586.
[4] 云研霞.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及心理干预[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04): 568-570.
【关键词】 护理干预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不良反应
当前临床中检查眼底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方法就是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简称FFA[1]。它可以实时的对患者的眼底情况进行观察,给患者眼部疾病检查与治疗提供重要的证据。在实际使用该方法进行眼部检查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患者眼部的不良反应影响到检查结果。笔者就护理干预对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不良反应进行以下研究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就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期间就诊的患者选取100例进行过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姓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6比24,年龄分布在30岁到7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9.3到54.1岁,有24例患有老年性黄班变形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5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网膜病变的患者,还有3例患有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对照组中男姓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30比20,年龄分布在30岁到70岁的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9.7到54.9岁,有16例患有老年性黄班变形的患者,26例患有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5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网膜病变的患者,还有3例患有视网膜血管阻塞的患者。两个组别患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2]
本次观察使用的是型号为APS—AER的某国产数字眼底造影检查仪,所使用的荧光素钠注射液的批号是120401,每一支含量3毫升。扩瞳是检查之前必须完成的操作,之后在抽取百分之二十的荧光素钠注射液大约0.25毫升,与5毫升的生理盐水混合以后注入到患者的前臂正中静脉当中,如果患者没有出现过敏的现象,在对静脉注射百分之二十的荧光素钠原液3毫升,持续3到5秒的推射,等眼底部位有荧光显现时赶紧对其进行拍摄,静脉逐渐充盈以后变成选择性的拍摄。
对对照组只是进行一般化的医务护理,而观察组则是在一般化护理的同时提供护理干预。具体为,第一,进行检查前的预备工作。在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前,对患者的各种患病史以及过敏物等进行详细的了解调查,并对患者进行血糖、血压和肝肾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另外,对于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使用的荧光素钠造影剂,也要进行质量、含量的检查,在实际检查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还必须为患者准备必要的抢修设施,应对检查中患者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第二,实施适当的教育工作。对患者实施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前,必须就本次检查的意图、过程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做出详细说明,使患者对本次检查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能够更好的配合实施检查工作。另外,检查完成以后医护人员应该及时提醒患者多饮用水,使得造影尽快的排出患者体外。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很多患者对检查工作没有准确的认识,加之检查工作一般在比较暗的房间开展,所以就会引起他们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这既不利于检查工作的开展,所以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沟通,听取患者内心的情绪状况,帮助他们他们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全程陪伴患者进行检查也能够很好地增加患者的自信心。第四,不良反应的处理。当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出现晕眩问题时,应该马上中止工作,然后帮助患者安静的恢复心态情绪;患者出现呕吐现象的时候,医护人员可以适当的为患者注射甲氧氯普胺溶液;对于荨麻疹患的患者,可以令其服用氯苯那敏片,并在静脉中注输5到10毫升的地塞米松液。当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心悸现象时,应当令医生对其实施抢救措施,通过供氧、提供静脉通道、注射地塞米松及肾上腺素等使患者得到缓解。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28%的不良反应比例相比,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不良反应率仅为8%,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3 讨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可以将眼底的静态现象转换为动态现象的检查技术,它能够很好的体现出眼内视网膜血管以及灌注的具体状况,并且可以对检眼镜无法观察的眼底疾病进行观察检测[3]。但在实际工作中,患者由于其较差的荧光素钠造影剂抗性,以及心理素质较低等原因,很容易出现诸如呕吐、晕眩甚至血压变化等情况。根据有关研究的数据可以表明,心理素质的好坏对生理反应的变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所以,利用护理干预的方法使患者尽早的排除掉各种不良的心理情绪,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在造影检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4]。笔者实施本次观察的结果为,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28%的不良反应比例相比,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不良反应率仅为8%,两个组别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实施护理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避免其不良反应的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从而保证患者检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琴.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12): 91.
[2] 旦素梅,李旻,马海智,等. 护理干预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影响[J]. 大理学院学报. 2011(06): 68-70.
[3] 汤咏梅,孙斌,方华.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0(06): 585-586.
[4] 云研霞.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及心理干预[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04): 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