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段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对新生儿早发细菌感染的诊治价值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haowen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出生早期不同时段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新生儿早发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方法

将195例有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根据感染结局分为细菌感染组24例及非感染组171例,测定出生2 h内,6~12 h,12~36 h及大于48 h新生儿血清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外周血白细胞含量,分析不同时段PCT诊断早发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对疗效的判断。

结果

出生2 h内细菌感染组PCT、CRP及白细胞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6~12 h当PCT以2 ng/ml为阈值时,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86.5%,较CRP及白细胞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出生12~36 h是PCT的生理性高峰期,不同阈值的PCT均不能同时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当PCT以0.5 ng/ml、2 ng/ml以及10 ng/ml为阈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100%、91.7%及75.0%,特异度分别为5.8%、53.8%及95.9%。

结论

出生6~12 h测定PCT,并且以2 ng/ml为阈值时,对诊断早发细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尽量避开PCT的生理性高峰期(出生12~36 h)测定PCT浓度,该时期诊断细菌感染的PCT阈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介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数据管理专家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方法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流程管理,通过对实验室工作流程各节点数据的特征进行分析,建立SQL Server数据表格以构建专家系统知识库,再采用VB6.0语言编写知识获取模块、推理机模块和输入输出接口程序,最终建立专家系统。同时,对应用专家系统前后2年的报告单缺陷率、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上机操作错误率、细菌培养报告延期率以及平均延期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手段,而细菌耐药监测可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由于细菌耐药监测意义重大,全球各国都建立有自己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这些细菌耐药监测网为促进各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为依据,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和提高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是耐药监测网建设与数据质量保证的前提和重点。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与治疗、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警、合理化用药和药敏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和重视快速诊断和床旁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强化质量控制,并以患者为中心,主动走向临床,开展有效的交流沟通,让检验结果更好地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服务,提高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抗感染诊治中的水平。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致病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致病菌耐药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4年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ICU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同时期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利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细菌耐药率的互相关分析。结果ICU总体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10年的163.46 DDDs·100人-1·d-1逐
目的探讨氨基葡甘露聚糖(AGM)在小鼠体内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的作用。方法建立hRSV感染的BALB/c小鼠模型108只,随机分为AGM组和魔芋葡甘露聚糖(KGM)组,每组54只,分别以AGM和KGM进行干预,然后按单次给药剂量不同,将两组小鼠进一步分为2.5、0.25和0.025 μmol/L 3组,每组再根据给药间隔时间(8、12和24 h)又分为3组,共9个小组,每组6只。72 h
目的探讨IL-1β等位基因-31 C>T对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核转录因子C/EBPβ和PU.1与启动子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电泳实验(EMSA)证明C/EBPβ和PU.1可以结合在IL-1β启动子-31位置区域。然后,构建表达PU.1和C/EBPβ的真核载体,协同不同等位基因型IL-1β启动子荧光素载体共同转染至HeLa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PU.1和C/EBPβ是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