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s8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中学生由于诸多原因,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要克服这些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首先做到让学生有书可读,其次要加强指导,让学生会读书,第三要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挖掘书源 加强指导 激发兴趣
  
  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然而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致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偏低。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掌握、使用文字能力的发展。笔者在长期调研中发现,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受环境的影响,农村初级中学还没有形成浓烈的读书氛围,尽管教师要求他们多读课外书,但在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囫囵吞枣,只求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二是阅读的条件有限。从家庭条件来看,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不愿投资给孩子买课外阅读书;少数生活比较富裕的家庭,因为家长缺乏相应的读书意识,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会课本上的知识就足够了,也很少买书给孩子读,他们往往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认为只要和学习有关的都是学校的事。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也很难建一个系统的图书室或阅览室,有些学校甚至连班级图书角都没有。同时,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校长和任课教师根本就不给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这样课外阅读就逐渐边缘化了。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尝试和借鉴。
  一、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科学兴趣的重要意义。家长要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在选择具体读物时,要选择思想内容健康,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读物。另外,读物的类型要多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些通俗的科普读物。
  2.学校要支持。农村初级中学也应力所能及地建起相应的图书室、阅览室,这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室一定要定期开放,图书要定期更新。有了图书就可以组织学生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书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好帮手。
  二、加强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自己会选书,阅读的书只要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時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是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说的便是课内要严格训练,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逐步使学生达到能运用精读、速读、选读、批注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们在课内可以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如科普书籍阅读指导课,文艺书籍阅读指导课,中学生报刊阅读指导课,略读童话故事阅读指导课,精读科学故事阅读指导课,阅读书籍积累资料指导课等课型。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我们认为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再读,对文章内容,要勤于思考,避免不求甚解;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如童话故事或小说可以进行略读。读书时要争取划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要求学生人手一本《采蜜集》,把平日读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自己的随感及时记录下来,以便经常翻阅品位,慢慢消化吸收;并学以致用,边学边练,日积月累。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1.榜样激励。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等成功之士,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毛泽东一生特别喜欢读书,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离不开书本,他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抓紧时间或读书。他骑在马背上看,坐在火车上看,睡觉前看,甚至连吃饭时都看。直到他去世前,眼睛看不见了,还让别人读书给他听。他看的书包括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正是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才成为受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尊敬和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再如,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天天在监狱图书馆看书;陈毅将军看书入神时,竟把墨水当酱吃,是书痴的一个典型代表。古往今来,头悬梁、锥刺股等读书成才的人物故事俯拾皆是。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故事,对学生自觉自愿读书具有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
  2.适当导读。根据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选择配有精彩插图的书给学生看,或教师讲故事的开头,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猜结果怎样。学生被吸引后就会增加阅读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读书也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符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感兴趣。
  3.收获激情。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召开《采蜜集》交流会、“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等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把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收集整理的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此项活动,评选“故事大王”、开展新书介绍、“小问号”答疑等,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灵感,挖掘出了他们内心深处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定期开展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又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真正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更进一步地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要经常了解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教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学生也将在课外阅读中享受到多彩的生活。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福建闽江水口电站1993年4月蓄水后,坝下径流过程及实测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资料分析研究,探讨电站建成后对下游河口区的影响,并为航运及沿江的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黑水城文书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出土文献发现.对于这批珍贵文献,史金波从文物、文献和史料以及学术等三个方面对其价值进行探讨的同时,指
欧盟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近日发布2007年第1周消费者警告,其中中国产塑料婴儿玩具(订单号为:N071397/00,条形编码为:71397001241000000150),形状分别为小鸭、海龟、小船和小鱼。由于邻苯
期刊
全球领先的阻燃剂生产商美国雅保化工与全球最大的家具类超市宜家家居及其在华主要供应商在南京召开“家具用阻燃剂法规与技术研讨会”。据悉,这种产业链上下游联手、共同探讨
明末文学主要以文社为主流文学样态,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在目前学术界热衷于从科举文化解读文社兴起和繁盛的热潮下,却忽视了文社的文学本质.文社既是科
由中华书局2002年标点出版之《三国志·蜀书·张飞传》云:“曹公破张鲁,留夏候渊、张邻守汉川,邻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
在塑料综丝的注塑生产中,最容易发生注塑不满、熔接痕和飞边,作者分别从模具、工艺、配方三方面对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
杨海文认为,生活儒学预示了当代儒学发展的一种趋向,在今天,“回到孔夫子”应当是回到生活意义上的孔夫子。从“儒家全球伦理”的宏大视野看,道德金规则、和合思维、大同理想则是我们在当今这个复杂的时代中期望“回到孔夫子”的三大德性措施,更是生活儒学对于“回到孔夫子”的人文承诺。李翔海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既应以“圣之时者”的智性风貌来直面时代课题,又要注重通过“因革损益”的思想方法在综合中创新,在创新中综合,这或许是我们今天从“回到孔夫子”这个话题中得到的基本启示。王振铎认为,孔子通过编辑“六经”,将
介绍江阴长江公路大桥A标工程墩、锚碇、引桥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