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传神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_7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庞平,女,祖籍山西平遥,现居北京,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14年至今在中国国家画院跟随贾广健先生学习中国画。2002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美术教师画展获一等奖;2003年参加河南省新人新作展获优秀奖;2002年参加中国名家秦皇岛荷花节展的作品被收藏;2014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优秀作品展的作品被收藏;2015-2017年参加三次河北永清贾广健师生展的作品被展馆收藏。
  画家庞平对于她所追求的没骨画法信心满满,用贾广健先生的话说:“要以极似之形写极似之意,方能达到与花传神。”这实际上已经在向世人宣告——“我做到了!”
  是的,这是一种宣告。但要做到与花传神实属不易,然而,在生活中长期与花对语凝视中,庞平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丰富的情感沟通能力做到了解读花儿的语言,这是十分难得的艺术家生活化特有的艺术情操。
  中华文化里有一种智慧叫“守拙”。与其说它是一种审美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处世态度,凡集大成者都谙熟此理。中国学人一再强调做学问者要用愚公移山之学习态度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是这个文化中的重要组部分。绘画是个慢学问,你既要具备中国画的艺术修养又要有敢于用实践验证之精神,那就是要长期建立在写生的功课上,这必定是一个艰辛、漫长而又寂寞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画家庞平年初随导师贾广健先生远赴云南西双版纳写生,收获颇丰。回京后一发不可收拾,画了一个春天,又画了一个夏天。直到今日中秋,她才将作品拿来与我分享。有感斯文,与君共勉。
  庞平说:“我现在画‘没骨’已经很享受这种创作的感覺了。因此,我为之付出的心血便有了价值。”她在创作中不太喜欢纯一的色,在颜色使用上加了一点灰色。庞平说:“起初,并不是有意地加灰色,是无意中构成的这种色彩搭配”。庞平在这种色彩上的突破是由一种自我感性和自觉意识下的设色习惯逐渐得到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在自然素材取舍习惯和造型思维习惯上一直强调自我情感的表达。比如多用灰色、脏色来表现出花的别样之美,如《落红香销又为谁》有一种楚楚动人的凄美境界。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中意境那般,“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胭脂泪,相留醉……”“落红香销又为谁”,欲言又止。画美,意境更美。然花无语,但笔有情。庞平擅长画白花,如白牡丹、白玉簪花。在用水用色时与白粉相撞相融合而形成的花卉,可谓活色生香、楚楚动人、优美雅致,具有文人雅士之美。这种无意识下的绘画技法表达便构成她的这种独特的绘画语言。
  庞平的创作基本元素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因为她直接从生活和所心仪的对象中汲取象形的原料,在悉心观察绘画的客体时,她懂得使各种描述形象的方式和色彩相对固有化,之后,便提炼出画笔所要表达的绘画语言所需的基本要素,即色彩与众不同的雅致。显然,画家对这些要素所需的无意识动作进行了有意识的归纳、提炼和总结后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品。由于绘画语言构成的要素由线条、色彩、明暗、笔触组成。而作为没骨画,画家尽一切努力避免了线条的表达,使线条成为很不起眼的配角,但又并非完全否认线的表达。然而各种元素的构成在绘画创作中,画家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要素在绘画的形成过程中都应起到各自应有的作用。而恽南田的没骨画似乎更加懂得自然中的花草世界,除去线的表达之后反而使画家笔下的花草更加贴近自然,然而,这几乎被书画界一度摒弃,直到当代没骨画的再现,没骨画的绘画语言中一些程式化的构成要素在当代画家中的改良派笔下才起到重要的“更新”作用,原因是当代国画家更加注重写生。
  庞平说:“古人是我师、大自然是我师。然而外师造化不泥古,也不照搬自然。师无定法。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我是搜尽花鸟打草稿。为花树碑立传,这是我的一生的追求!”到大自然中去,跟花卉交流,为“她们”写真造像,这是画家应有的义务。在看到贾广健先生的没骨画时庞平可谓眼前一亮,因为这正是她想要突破的一种程式化的画法,她很快发现了自己作为女性自身的优势,在老师引导下大胆尝试了没骨画法追求更加细腻的笔触和雅致的色彩,决不能容许自己画笔下的一花一草一世界裹挟着世俗气。于是她开始了更多的思考。
  怎样才能技高一筹呢?她说:“就是‘要以极似之形写极似之意,方能达到与花传神’。”笔者再加上一句,即在达到“与花传神”的境界同时必然要有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境像方能超脱技法带来的羁绊。
  庞平在西双版纳写生的这一批扇面作品中,着实带给我一种震撼的美。她自从离开教师岗位后,十几年来一直在一种默默无闻的水墨世界中追寻着一种属于自己精神的家园。品读着一幅幅新作,感觉一种攒够了的能量在她心中涌动,突然爆发出无限的艺术能量是我始料未及的。认识庞平的朋友在重新审视她的这批新作的同时,嗅觉灵敏的人应该会闻到那带着西双版纳新鲜泥土中馨香味道的写生稿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那一株株充满着生命张力的自然花草变成了唯美世界中一种客观存在的美。细读之余,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悄无声息地引导庞平如何在创作中“移花接木”,使她笔下的花卉变得既存在于自然世界又存在于自我升华的感性世界中。在欣赏庞平新作时会让人置身版纳的一花一草的理想空间中,产生一种奇妙的穿越感,令人身心愉悦。这就是艺术与自然、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角色转换升华和提炼的结果,它的价值就在于此。
  每次在写生创作过程中,庞平都在努力追寻一种诗意的美。看得出,庞平在版纳写生课过程中完全浸淫在一种自我主体和自然客体间的感性交汇融通之中,这种主客之间相互交替影响的关系完全是艺术家生活化的再现。然而,那些靠着纯粹的技术手段在理性支配下的主体往往变成了客体世界的僵尸,或作为审视自然的主体一方的本我又被转换为被审视的客体,自我审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换位了,难以胜过自然的存有律,虽有形似,却无生机和鲜活的生命体现,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但庞平坚决拒绝这种程式化、机械化,甚至科学化的套路,在写生创作过程中,庞平始终清楚:她作为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将客观世界的存有按照艺术律来进行审视和取舍,使画面艺术的感染力完全被自我主体意识所主宰。这就是为什么在没骨画门类中,庞平力图走一种雅致、清新自然而又感性的道路,因为她不受自然客体世界所惑。   作为画家,人可以忍受物质的贫穷,但画家的精气神和作品一定要有贵族气。因为那是自古文人所推崇的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贵品格反映在作品上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格调便入俗界。
  没骨画家多追求形似但又不以极似之形为满足,极具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在庞平的写生画稿中,不乏以南田笔法作之者,其中《妖娆多姿》《人生怜苦短》等扇面感觉非常雅致,在恽南田的基础上她改变了笔法和色彩,在花瓣的荣枯感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使之更加素雅。章法上更是疏密有致,画面构成以枯叶、盛开的荷花与花蕾之间的顾盼生辉,朝气蓬勃、枯枝憔叶和生机盎然相映成趣,枯与润之间传递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中积极的生命规律。
  没骨牡丹画法涉及形似和色彩,因此,脱俗的处理手法就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绘画语言,而庞平都能很轻松应对,并且已经很成熟。她若能在姊妹艺术的书法篆刻方面有所染指,尤其是书法素养有所提高,则对于加强线质颇有帮助,即便是没骨画,书法的功底也是其一个基本的组成要素。庞平在诗词方面若也能能提高到一定的境界,自然是锦上添花,我相信她已经在这方面有所提升,寻求现有高度的突破就更加凸现自我主体个性。
  纵观她近期的写生稿,基本上都得到各方面的肯定,这和庞平的心境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纯净单一有关。庞平在生活上虽身居闹市,却能做到“心无车马喧”。元末清初画家吴镇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梅花道人如此,庞平亦然。庞平虽深居简出,却潜心绘事,不事张杨,唯一高调爱折腾的事就是户外写生,即便烈日炎炎或寒冬腊月,只要兴趣一来便背着画夹出门了。因此,在庞平的作品里看得出她十分懂得提炼生活和享受生活之美,作为一名女画家,为了寻求真美的艺术境界,不惜长年累月的奔波写生,也要努力把花儿的美丽化为永恒,这正是花鸟画家为花写照的一种使命感。且看《白头翁》团扇作品,画面构成十分成熟,白头翁鸟头部羽毛点染得很洁白,作为这幅画点睛之笔,丝毫不能添加其它杂色,主角鸟儿神态自若、若有所思的样子却又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远走高飞。如《牵牛花》,作品中凸显最精准的造型,有别于自然的固有色,韵味别致。这幅画已经超越了画家本人预期的效果,完全是靠娴熟老到的技法取胜。若论细节,似乎两朵主花上下垂直摆放不是很好,雖然和上面一朵左边半掩面的花相应成趣,但读者最后落眼处却停留在下面的那朵花上。如《蝴蝶兰》这幅画右边的那朵主花非常夺人眼球,导致左边的两朵并列的花儿羞答答地藏在一边,似乎在为那朵占尽风华的主角喝彩。
  董其昌在《容台集》中说:“仲圭曰:‘二十年后不复尔’,果如其言。”可见吴镇抱着对艺术的敬虔之心,不是随便改变画风去迎合世人的。约在几年前,我认识庞平的时候,其画作并未引起我多大的注意,但她什么时候都是信心满满。忆当年,话当下,庞平已今非昔比,其对自我艺术前景的估量亦如前贤们的信心,虽不靠画作营生,不迎合世俗,但也绝不是因为生活无忧就容易高雅孤傲。若心中始终能不染时气,定能格调高雅到始终。
  身为母亲的她,孩子已经成才,如今的庞平没有养育孩子的羁绊,可谓迎来真正属于她自己的春天。如果说,之前是为了家庭而奉献自己,如今她到了真正可以为自己而活、为艺术而活的时候了。从她孜孜不倦、好学谦逊的本性看,我可以断定未来若干年后,庞平必有更大的发展,真正成为女性画家中的翘楚。
  如今的庞平已然确立了自己没骨花鸟画的研习方向。因此,她在汲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放手自己于广袤的艺海砚田的世界中去,大胆尝试,必能脱胎换骨渐入新境。
  2017年8月30日于心堂
其他文献
在法国取得两个硕士学位、一个博士学位的陈淑华,是台湾师范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教授,更是有史以来进入罗浮宫修复油画的第一位华人。但她却选择回到台湾,一头栽进一般认为“冷门”的漆画创作中。到底“漆画”有什么样的魅力,她又是为什么放弃修复师的高薪而执意创作属于自己的新艺术呢?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热情健谈的陈淑华教授与我们分享她对于漆画的热爱,以及坚持创作之路的历程。  什么是“漆”?  大家较为熟悉的种类
期刊
艺术家的人文思想规定了他的作品和作品的美学主题。审视朱麟的国画作品,需从他的心灵或精神内在去思考。我们如果把艺术的成败归结为艺术技巧,就容易忽视视觉体验之于生命之内的重要意义。朱麟的作品,是立足于人生、人生的意义、生活的存在等内涵去追寻的笔墨探索与艺术创作。  “书画一体。本善积极的情怀与自然事物的寄托,是其作品表达的主题与内涵,并在物我感应中体现出一种互融、互解、互爱的明净与宽阔心怀”(北京国画
期刊
2007年仲夏,一次偶然的误入,犹如时空穿梭,我闯入一片旧工业时代的废墟。  跨过一扇变形的大铁门,上面歪着几个还可辨识的水泥大字: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一路往里走,到处是锈迹斑斑的机器、破败的廠房,杂草丛生,空无一人。被蛛网灰尘覆盖的残垣断壁中写满了醒目的标语和口号,仔细读来,依然有宣传和振奋人心的作用,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精神洗礼。  行
期刊
绘画之路  和绘画结下不解之缘的过程像小说像故事,不仅如梦,更是如幻。三十岁取得法国博士学位,在美术系当教授,在绝大多数人眼中,这人肯定是天之骄子,一路顺遂。事实与常理时有出入,当我突然不再出现于原有大学课堂上时,同学们都在问:“这人跑哪儿去了?”大学前的师长朋友听说我从事绘画创作、在美术系教书,都狐疑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学画?”  踏上绘画之路似乎缘于一切是命定。回想过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绘画,
期刊
说到文房四宝,人们立马会想到“笔墨纸砚”。由于砚不易损耗且工艺性强,故砚的收藏成为文房之首,至今依然不衰。  然而,从晚清同治年间至新中国解放初期,曾经有一种器物成为砚的替代品盛行百余年,但今天无论广大百姓,还是书画界却识者甚微,这种器物叫“铜墨盒”。  铜墨盒最早起源于清同治时期,据齐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记载:“刻墨盒始于陈寅生”。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
期刊
一、元朱文印的审美特征  元明以降,数百年篆刻家的探索与积累,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形成了元朱文印的审美体系,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篆法纯宗说文,布篆章法纯粹以平正为要,线条光洁华丽,以端庄工稳充满静气的特征征服人心,印面雍容优美,毫无瑕疵,让人望峰息心,叹为观止。汪关、林皋莫不如此,至陈巨来登峰造极。  另一类是在继承上述特征的基础上“略施技巧”:或在线条上更突出刀感与笔意
期刊
20世纪是一个变革开放的时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张仃就是这个历史时代脱颖而出,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和艺术教育家。  张仃与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同行,亲历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经历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和中国现代美术重大事件的演进。他的艺术人生与祖国的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新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休戚相关。  张仃无论是在漫画
期刊
佛者,或曰浮屠,皆梵语也,汉言觉也。 释迦佛应众业所感,于贤劫示现人间成就,慈悲怜悯,三转法轮,弘法利生,开示世出世间之真实本源。于是古毗舍离国大善知识发心供养,于其林中施建道场,名曰“雁堂”,以形似雁故。每读乎此深心赞叹,遂以为吾号也,乃仰慕者云云。  畴昔始龀,常思生所从来,又喜闻鬼神佛道非常之事,异此种种,莫不夙缘者欤!且寻思六祖慧能大师虽不通文墨,仅凭《金刚经》一句偈便悟,逐智慧泉涌。慕而
期刊
绘画是我个人的修行方式,早晨起来,头脑清醒,常有诸多感受涌上心头,因而诉诸纸素,就成了我的精神突破口。这时我只有直奔画室铺开纸笔,将所思所感幻化成山山水水,一口气画了下来,才觉得心情舒坦,竟不知是我代山川而言还是山川代我而言。在这种精神趋动下画画,除了快乐,常常伴随着有很多的想法,促使我去探索,去体悟,因而画画成了我最本质、最直接的悟道方式。  我算是在美院里浸泡了两年的人,深知传统的厉害,自觉下
期刊
张仃先生,当代中国一位身体力行地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承继者、一位红色革命文化的忠实建设者、一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卓越实践者,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2010年,张仃先生离我们而去,张先生无论是在为艺为学还是为业为人上,都堪称典范,他的离去使得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星空显得落寞黯然。今年是张仃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希冀通过这个展览来展示张先生各个时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