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南艺术高考中的选歌误区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艺术联考走到今天也有1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的声乐考试,历年来参报人数是最多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因此,对于考试的同学而言,平时的努力程度与选歌合适程度直接影响考试的成绩。当下由于多种原因的促使,使得在高考歌曲的选择上,考生与部分教师走入了贪大歌的误区。本文即在此问题上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考生;心态;选歌误区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它包括器乐和声乐两种形式。就声乐而言,它是以歌曲和语言相结合来传达思想、表现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形式。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声乐艺术称为用人声唱出来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嗓子就是声乐的乐器,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是作为乐器的嗓子一旦唱坏了就很难弥补和恢复。所以在这方面,声乐训练是一项需要科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活动。
  对于现在声乐高考生在选曲上一味求大的现状笔者深表担心。很多考生以为在考试中飙几个高音就能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的。作为考试主体,笔者认为,考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准确的了解自我。
  1 现象产生的背景
  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的观念长期固守在教育战线的各个领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在各中学学期总结上也往往以升学率及获奖数目作为评判的标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文化考生在自己文化成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想通过艺术高考这一“捷径”圆自己的大学梦。
  2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考生没有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以情育人,情感贯穿于音乐审美的全过程。柏拉图说,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的心灵的最深处”,并使“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乐记》也说“致乐以治心”,意思是说音乐可以陶冶性格,塑造心灵。笔者认为,音乐教育要发挥它特有的美育功能,运用情感渗透、潜移默化的特殊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操练、情感灌输。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和世界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观呢?
  首先,学生应该有感受音乐的耳朵。马克思认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的耳朵对美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自己音乐鉴别能力,包括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对音乐美的性质、类型、程度的识别能力等。
  再次,要培养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必须要以音乐审美鉴别能力为基础,能比较鉴别才能领悟和评价音乐作品,达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整体把握和审美判断,进入审美境界。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2.2 考生对自身能力的把握不够。
  歌唱表演能否反映歌曲的丰富内容,是否能唱出人们的心声,取决于很多条件,首先要理解歌曲所展示的思想感情和内容,才能准确的掌握,其次歌唱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是刻画内容、书写感情的工具,歌唱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的艺术质量和实际效果。口齿不清,吐字咬字太生硬,语调太平淡,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容表达好的。对于声乐专业考生来说,歌声缺乏训练也将影响其艺术效果。例如一些难度大、音域宽、句式长、强弱变化大的歌曲,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地运用声音的能力,声音既弱不下去,又强不起来,声音的张力和灵活性不够,亦或是由于呼吸浅而把一个完整的长乐句切成几个小段来唱,这样的再创作必然有损原作的完整性,强烈的情感也就无法抒发出来。人声作为一种“乐器”,有着特殊的生理结构,因此,声音的训练必须具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特长,这对提高歌唱水平,发展声乐艺术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3 考生急于求成的心态。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声乐艺术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完整表达作品的真是意境和创作者的真实意图,更不能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更没有可能在评委那得到高的评价了。声乐基础练习跟扬琴的击弦练习,钢琴的手指快速练习、小提琴的功法练习等等一样,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练习,从而才能为完美的演奏搭好坚实的第十台阶。所以,考生不能在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的情况下就去炫所谓的“技巧”。真正的技巧只有当演唱者充分利用扎实的基本功,表达出作品的感情内涵时才称为技巧。所以,只能唱到A音就不要去挤着嗓子唱升A,花腔不够干净就不要拖泥带水地唱花腔。要给别人感觉你拿下那个作品是游刃有余的。学习声乐如果受技巧的束缚就不能随心所欲,只有练好技巧后抛开技巧,才能没有负担地投入音乐表演中。只有娴熟地掌握了技巧才能给作品赋予生命,才能用心灵去唱歌。
  2.4 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声音的训练。声音训练是歌唱的基础,正确的发声方法应该是符合生理条件,音响原理的方法。发声器官的各个部分有其各自的功能。如气息使声带振动,共鸣使声音宏亮。但任何声音都不是仅仅依靠个别的器官单独作用,它依靠声带的振动,也需要呼吸做基础,同时共鸣器官也不可缺少。在发声过程中,他们的活动是相互配合、彼此制约的。
  在发声的过程中种种复杂的活动都离不开肌肉组织的机能作用。为了使发声器官各部分的机体活动逐渐适应歌唱的需要,就必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声训练就是肌肉训练,发声时咽喉和口腔中的任何一个母音的产生,都是腔内肌肉活动的结果。根据发声器官的生理条件,既要使各个器官的机能得到发挥,又要使其适应整体活动的规律,就必须在发声练习过程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操之过急,过分强调音量,过早扩大音域就会过度加大肌肉的负担,对声乐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很有害的。
  其次,重视音乐中非技巧因素的训练。很多演唱者嗓音条件很不错,也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但歌怎么唱就是觉得“不够味”,归其原因就是对音乐的领悟力不够。虽然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是对音乐的领悟、感受、体验和表达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
  歌唱表演属于二度创作,决定了它必须兼顾真实性和创造性两方面。真实性是指对音乐原作的忠实再现,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等。而创造性就需要演唱者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才能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情感也是需要训练的,包括要学会运用表情和情感控制。人的脸部表情是人的外在情感,所以一定要坚持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习惯成自然后,演唱时就会一开口就有相应的表情,实际上表情通常与我们的内在情感一致的。情感的控制包括情感的收敛、抑制、释放等,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压”、什么时候该“放”一定要先很好理解作品和其文化背景。就像我们中国的音乐与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一致,在情感上倾向于含蓄、节制。所以要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处理歌曲,才能准确处理和表达各种歌曲的情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艺海无涯,所以当你选择了艺术这条道路,就等于选择了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超越。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细节,加上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笔者的这些文字其实就是想让湖南以至所有奋斗在艺术高考路上的考生对自己能够有一定的认识,用自己最适合的方式取得高考的胜利。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有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学生通过背诵这些名篇佳作,思想感情受到熏陶,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对学生的终生都将受益无穷。但有些同学记忆力太慢,几天背不会。怎样教会学生快速背诵课文呢?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先突破难句  有些要求背诵的段落或叙事、或描写,内容非常集中,中心非常明确,但含有一些比较复杂、难读难记的句子,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先背会难句。  如《大海的歌》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逐步提升,新材料、新物质的不断应用,化学的作用在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中日益凸显,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当前有关化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聚集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光。当前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逐步向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同时这样的教学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只有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懈努力和探索,才能实现化学学科的不断创新进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数学是学习科学技术的基本学科,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与爱好极为重要,是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
期刊
美术教育活动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呢?经过多年的幼儿美术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指导:  1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其情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感是学习的根本。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活动中,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因此为幼儿所喜爱。 
期刊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尤为重要。平时注意多看、多读。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读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
期刊
长期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践阅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1情景氛围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期刊
时间在飞速地流逝,一眨眼间,我在图书馆工作已经三十年,在这期间,我有过迷茫,有过失落,经历了由不喜欢图书馆工作到喜欢的过程,由懈怠工作到认真负责,渐渐地,我爱上了这份工作,沉浸于这份事业之中,图书馆工作成为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图书馆工作是我的精神食粮。人无论缺少什么也不能缺少精神气,否则人就是一俱僵尸。当我走进图书馆,就像在精神世界里遨游,抛开了人世间的各种世俗的功利,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六年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90万字,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多度需要时间,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阅读速度成为能否达到“多读”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阅读速度和效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高效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1在课堂上要加强速度方法的训练  教师可给学生提出几个基本要求。一是不回视。阅读要避免眼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循序渐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教师可安排“导—扶—放”的三段式指导程序,
期刊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