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Ⅱ类1分类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病例前磨牙拔除模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疗效满意、非骨性错合的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50例,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另外25例为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组。对两组治疗前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对46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18项,它们是骨性指标NA-PA、NP-FH、Pog-NB、Pog-NFL、B-NFL、Wits,软组织指标TLL-NFL、Pos-NFL、B-NFL、TLL-E、Ns-Sn-Pos、Ns-Prn-Pos、S-Ns-B,牙性指标L1-MP、L1-AP、L1-NB、L1-NBmm、拥挤度。结论 在进行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矫治设计上,从牙性、骨性、软组织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安氏Ⅱ类1分类;前磨牙;模式;头影测量
  
  
  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多存在上唇前突、下唇卷缩和颏部紧张等特点,对于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而言,多需要通过拔牙矫治以改善软组织面型[1]。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或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常用的两种拔牙模式。本研究通过对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进行回顾性研究,探寻影响拔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临床作出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样本为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04~2009年就诊病例。实验将病例分为A、B组,其中A组为25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组(44/44),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19.1±2.4)岁,平均疗程(24.1±5.9)个月;B组为25例拔除2个上颌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组(44/55),男9例,女16例。平均年龄(18.2±2.4)岁,平均疗程(23.0±8.9)个月。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均由同一设备拍摄,由笔者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测量。采用日本Rise公司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与图像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图像资料的处理。每个测量项目测量三次,取两个最接近的值,取平均值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值。并在3个月后随机抽取10张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重新测量,两次测量结果间无显著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治疗前两组软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每组测量结果首先进行J.B.正态分布检验,然后两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依据方差齐性决定两组间进行t检验或者t检验。对影响拔牙模式选择的测量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2 结果
  在对46项测量项目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18项。其中反映下切牙唇倾度的LI-MP、L1-NB,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大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下颌切牙突度的L1-AP、L1-NB(mm),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大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下颌位置的NA-PA,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大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H、Pog-NB、B-NFL、Pog-NFL,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小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软组织侧貌的测量项目Ns-Sn-Pos、TLL-NFL、TLL-E,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大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Prn-Pos、S-Ns-B、Pos-NFL、B-NFL测量结果44/44拔牙模式小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拥挤度方面,44/44拔牙模式大于44/55拔牙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是正畸临床中非常常见的错合畸形,对于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的患者来说,很多都需要进行拔牙矫治,其中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或者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和2个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常见的两种拔牙模式[2,3]。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影响拔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位于下颌,反应下颌软硬组织的测量项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反应下颌硬组织的指标NA-PA、NP-FH、Pog-NB、Pog-NFL、B-NFL、Wits,在上述两种拔牙模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指标显示了下颌颏部位置在此两种拔牙模式选择中作用。L1-MP、L1-AP、L1-NB、L1-NBmm、拥挤度,从下切牙的唇舌向倾斜的和突度两方面反应了对拔牙模式选择的影响,当需要下颌前牙更多的内收,需要提供更多的间隙解决前牙拥挤时,应选择44/44的拔牙模式,相反当拥挤主要位于牙弓厚度,下牙前突的不严重时,此时不需要过多的前牙内收,拔牙间隙应主要以解决后段牙弓的拥挤为主,此时应该选择44/55的拔牙模式。
  Ns-Sn-Pos、Ns-Prn-Pos、S-Ns-B、TLL-NFL、Pos-NFL、B-NFL、TLL-E,此七项测量项目从软组织的角度反应了影响拔牙模式的因素,44/44拔牙模式中,软组织颏部更靠前,下唇也更突向前,此时,要想获得良好的软组织侧貌,需要软组织颏部和下唇向后移动的更多,要想后移增加,在不考虑外科正颌手术的情况下,只能依靠下颌前牙更多的远中移动,此时的拔牙间隙大部分需要前牙后移来占据,所以,选择44/44的拔牙模式[4]。在44/55拔牙模式中,反映软组织颏部和下唇位置的测量数值显示了两者相对于44/44拔牙模式的位置靠后,软组织侧貌前突不明显,此时拔牙解决的不是侧貌突出的位置,应该考虑牙性的因素来决定拔牙位置[5]。
  
  参 考 文 献
  [1] Proffit WR. Forty-year review of extrac tion frequencies at a university 0thodontie clinic.Angle Orthod,1994,64(6):407-414.
  [2] 谢以岳.减数矫治在正畸临床的应用分析.口腔正畸学,1996:3(1):6-8.
  [3] 时一兵.颏部形态与边缘型牙列拥挤拔牙非拔牙矫治的相关研究.北京口腔医学,2007,15(5):268-270.
  [4] 何勇,丁寅,李菲菲,等.安氏I类正畸拔牙和非拔牙矫治主要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口腔医学研究,2006,22(2):191-194.
  [5] Ong HB,Woods MG.An occlusal and eephalometric analysis of maxillary first and second premolar extraction effects.Angle Orthod,2001,71(2):90-10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采取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0年6月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1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