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先秦时期的“福”

来源 :励耘语言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4343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将一切美好浓缩于福字之中,福承载了人们最深切的祈盼.“福”字在甲骨卜辞的时代即已出现,但它是和祭祀有关的词汇,并不表示后世福的观念.西周早期,周人具有了福为祖先之佑的意识,福由实指的祭祀转向抽象的、精神性的概念.周人以为,祖先是福的来源.西周中期,周人充实了福的内容,寿考、永宁、永命、厚禄、长有禄位等等,成为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可堪注意的是,在祖先之外,上帝也成为福的又一来源,开启了中国人福降自天的意识.进入春秋以来,祖先虽然仍降赐大福,但天一举成为福的最重要来源,从此之后,天福、承天之福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儒家看来,君子修身,内外兼修,顺于万物,便是福.福并不端赖天帝所赐,在于君子自修.
其他文献
《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依正仓院本改作“大运不齐,命涂(途)多绪”,意思说天时运行参差不齐或天时在同一时段对万物的影响不一致,人生之路复杂多样.《滕王阁序
文章以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史记》及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为底本,对其中20条音注材料提出讨论,考订讹误.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其中,对“赖”的解读多有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赖”当训为善.此说本于赵岐,后孙奭、朱熹、王念孙等均主此说;二是认为“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