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而生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莎/出游90cm×60cm 2019年

  在绘画创作中,除了表现技法的运用和画面效果的营造之外,一定得有源自作者内心的且有急切想要表达的主张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因有作者的思想从而与观者产生互动、共感,进而打动人心。在高行建的《论创作》一书中有“写作源于内心需要”,这句话放在绘画创作中同样适用。即艺术的创作要有創作者真实主观意图、思想、情感的表达。
  在创作激情产生时,一定是处于“有话要说”的状态,要说的“话”即是我们的主观创作思想,“说”则是所选择的表现形式,艺术家正是把这种激情注入到作品中。在艺术创作时,将要说的“话”诉诸造型、色彩等技法手段,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孕育到作品中,也就是把个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创作实现在作品中。画家的创作激情可能是来自于外界的刺激,可能是内心情感的迸发。但无论属于哪一种都是画家最真切的想要表达的真情感,是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给予创作者的影响而形成的真实情感。画家是以作品的形式对生活的反应,对生命的表达,对的情思的描述,是爱的表现……这个表现不一定分对错,但一定不会是虚情假意。真正的绘画创作都是每一个创作者将最真实的情感投注于创作之中。
  创作应该是以内心出发,将情感的冲动作为创作的基点。理论家刘曦林就曾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从于心的。”艺术创作表现的内容,是对客观的社会生活以作品形式的表现及反映。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这些,都在强调“从心、受心”的创作源泉。也就是说,绘画是“感于中,形于外”,是“画者,从于心者也”。
  在古代的名作中,表现个人人生感悟的创作也极多,如明代徐渭在其《墨葡萄图》中,将水墨葡萄比拟为自己的坎坷身世,画中葡萄水墨恣肆纵横、大气磅礴,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创作将生活中饱经之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愤恨与抗争,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画中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其题画诗中所言之内容,即是徐渭当时落魄人生的真实写照。
黄莎/游55cm×45cm 2019年
黄莎/回向55cm×45cm 2019年
黄莎/逍遥游200cm×120cm 2019年
黄莎/自由与限制162cm×120cm 2018年

  在本人的创作中,同样将我对于生活的感悟以绘画形式进行表达。例如在创作《梦游》中,以鱼缸、水草以及穿梭于鱼缸内外的鱼为表现的素材。以《梦游》为题目,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规则与要求在梦中完全被打破与抛弃。鱼儿生活于规则与要求不复存在的世界,自由穿梭于鱼缸的内外画面。一件绘画创作的产生,不是基于完成于一件符合绘画规律的作品,更应该是对本身内心情感的表达。如果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运用绘画法则,审美要求,以完成一件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创作为追求目标,那么在创作的立意和构思的过程中,对于创作的思想和意图就会关心甚少。如果在绘画的过程没有注入创作者的情感,往往只能完成一幅看起来不错的画,因为缺乏内心的情感的注入,从而很难真正打动观者,激发共鸣。
  《自由与限制》中,以窗台上的鱼缸、鱼缸中的鱼、水草以及窗外的大海为主要描绘对象,鱼缸以几何形态的方式进行了概括和变形,鱼缸中有水草,水草间生活着一条金龙鱼。作品以隐喻、比拟的手法对于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对立与相互转化来表现对象。鱼缸中的金龙鱼因为空间的限制,把原本装饰用的净化水质的少量水草感受为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的水草的模样;鱼缸狭小的空间对比窗外宽阔的海域,金龙鱼期待能够突破鱼缸的限制,自由遨游于大海之中;在开阔的水域里,幻化成一群金龙鱼可以自由地嬉戏和玩耍。而殊不知,海域并不是金龙鱼能够得以生存的环境。虽然鱼缸中的水和海水都是水,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对于金龙鱼来说却有着天壤之别。如果金龙鱼进入到海水中,将不能生存。因此,金龙鱼感受到的限制其实是其得以正常生存的保障,为其生命的自由延续提供可能。而宽阔的海域看是能够提供极大自由的空间,实则会对生命的延续都产生限制,更不可能玩耍。该作品即以金龙鱼的意象为主题诠释自由与限制是相对立并且能互换的。有时候,限制的产生只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获得自由。
黄莎/出游140cm×140cm 2019年

  作为一个画者,笔下的画就是我对于所生活的世界最真实、最直接的回应。生活给予我的养分、历练,所经历的快乐与悲伤,所遇见的人和事等生命中所有经历都是创作的源泉。在创作中将对生命的感悟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我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的样式和审美习惯,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创作的思想自由选择相应的题材、构图与技法以完成作品。在创作中,常常运用隐喻、拟人的方式把生命中的感悟以绘画的样式进行表现。在造型的过程中,不追求客观物体的外观形象,而是将创作思想融入审美经验后创作出来的符合表达创作思想的理想化形象。画中所有的元素均以创作思想为中心进行营造,而创作的思想来自于生活的给养,对生命的表现是第一重要和强调的要素。因此,是对生命以绘画形式的积极反映。

黄莎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韩国釜山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在读。现为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女子书画协会会员、重庆开明画院画家。
  主编教材《美术鉴赏》。举办两次个人作品展览,作品入选国内外展览30余次。
其他文献
少俨是我的同窗好友,他性格洒脱,不拘小节,有他在的场合气氛总是很轻松。初看少俨的画是几本厚厚的画册,画面灵动、雅致,有种莫名的东西触动了我,却又没有找到答案,当在少俨的个展上看了他的原作后这种感觉肯定了下来——这触动我的正是他画中淳朴闲适的自然生命之气与典雅方正的传统底蕴。  少俨的花鸟画初由明清入手,后又上接五代两宋,多年于传统中的浸染使得他作品中有着文人笔墨的雅致,也有周密严谨的精妙。少俨对于
期刊
如果谈到绘画作品的音乐性,怎么也绕不开瓦西里·康定斯基。这位终身与绘画和音乐厮守的抽象派艺术大师,从1910年在德国慕尼黑完成世界上第一幅抽象水彩作品《即兴创作》开始,直到晚年的巅峰之作《构成10号》,都在用一幅幅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证明和阐述:绘画与音乐是我们内在的需要。绘画与音乐在本质上有极大的相似性,都是传递思想和宣泄感情的最佳工具,两者不仅相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表达。色彩具有音效和旋
期刊
艺术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和人民。在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下,每个艺术家都应该笔随时代,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美术作品,创作出题材多样和风格多样的美术作品。尤其是表现少数民族的艺术家,更加应该绘制基层人民群众,应该讴歌少数民族新时代的劳动人民和美好生活,讴歌具有地域特色亟须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 
期刊
【摘要】工笔画从20世纪末开始,已经领衔中国画创作三四十年之久,无论是作品和画家数量,还是画展和媒介的宣传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涌现了数个实力派画家,充当了中坚砥柱,这些画家大都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面貌,在习古和创新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不能不令人高看一眼。但潮流如果泛滥成灾的时候,就自绝了生路。尾随者过多,鱼目混杂,甚至引得之前画山水、花卉的人都来凑热闹,都来讨生计,就令人生厌了。这不得不引得我们
期刊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版画系。  2008年水印版画《乡村小景》获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2009年于广西艺术学院举办“海洋印痕”个人课题作品展;2010年版画作品《海洋印象之一》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年会作品展;2011年版画《寂寞家乡6》入选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2015年水印版画《晨曦》获凝视——2015当代女画家作品双年展学
期刊
【摘要】阿坝县位于四川西北地区,本地的年均日照超过2500个小时,创造出良好的光照条件。安多藏族民居室内变幻的光源与多彩的装饰结合,相互影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极具民族特色。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安多藏族民居室内的光进行分析,力求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当地的建筑,为民族建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安多藏族民居;光影;软装饰;硬装饰  安多藏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阿坝州部分地
期刊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因其尚未改变宗教文化基础,使得它呈现的方式神秘而又难解。早期它严格地遵守着象征形象与意义统一的规则,却因文化差异使得后人无法完全领会其中的本意。然而种种误读的出现从无形中影响着象征解读方式的改变,也间接推动了象征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文艺复兴;象征;形象;意义  对于艺术而言,象征是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段,研究绘画的象征表现即是研究“象征”手法在画作中出现的方式。象
期刊
【摘要】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引发我们对工笔人物画的再思考,我们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解决工笔画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去找寻更直接的借鉴和启发。本文从吸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的养分出发,给予新工笔作品发展方向以启迪,以古人之心来唤醒实用与功利主义下我们沉睡已久的灵性与直觉。  【关键词】当代工笔画;新工笔;早期文艺复兴;传统;当代  这是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网络资源、影像带来的便利,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内涵式的延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来提升就业、创业的能力,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课题以山西农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积极探索将“双创”教育深入融合其实践教学中,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也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融合;实践教学  “双创”教育的内涵即创新、创业。作为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地域性的作品来分析画家运用色彩对原始形象的趣味提取,以及对地域人文精神的深刻思考。其色彩不仅仅是作为本体价值而存在,而且具有一定的性格倾向,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赋予画面形象一种特定地域所具有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色彩;地域性;精神内涵  画面色彩的组织方式是艺术家必须掌握的规律,色彩组织对创作意境的营造和作品趣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家对某个特定地域题材色彩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