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86年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时间了,新课改也已经走过了七个春秋。新课改所倡导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发综合课程等新理念,给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教师成为专家,也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学术性 策略性 情感性
一、学术性
兹南尼基曾说过:“每个人无论承担什么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不可少的知识。”教师通常被誉为“园丁”,要育好园里的“花”,就必须懂得栽培知识,也就是教师知识。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观化的场所,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课堂中,专家型的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他们能够高效的完成园丁的任务。
1. 本体性知识深。教师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发展史、学科思维方法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术业有专攻”,作为专家型教师,在一堂课中,教师能够深入简出,旁征博引,能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有答;学生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在课堂中难免有学生会有新鲜想法,也许这些观念还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有的还是错误的,这时专家型教师就会立刻从头脑中提取相关知识或完善或修正学生的观念。现在,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新变化使得课堂教学的预设难度增大,在整个探研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一个宣讲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会冒出什么样的新鲜情况,老师无法预测。大多数情况需要教师现场指导,这实际上是对老师进行了一场场无内容范围的摸底考试。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要能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了熟于心。所以,专家型教师会利用旧知识来教新知识,不会像新教师那样,让学生听的一头雾水;他们呈现的教学内容连贯而富有逻辑性,而新手教师往往会呈现孤立的教学内容;专家型教师在讲课时,如果遇到重点内容,会用一个手势告知学生,并且他的脚步和他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新手教师不是把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混淆,就是在没有暗示的前提下突然转换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到很突然。
2. 教材理解透。新课改对老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熟记本学科知识,并且要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不是毫不相干的凌乱的知识,而是一种树形框架。专家型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专家型老师上课一般不需要课本,也不需要很详细的备课方案。老师们很少去讀课本上的内容,每节课都像是一件原创的作品:老师上课从容不迫,将书本上的知识整理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变成学生语言,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融会贯通”,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能够学到富有逻辑性的知识。而新手教师由于对年级教材没有吃透,特别是对教材知识框架的熟悉度不够,于是就会出现老师“背书”、“读书”的现象,教师的知识混乱,使得学生们的知识框架也只能是“摇摇欲坠”。
3. 条件性知识博。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的“事倍功半”的学习,看到学生和教师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专家型教师能够针对自己所教科目,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支点,设计和修正课堂,进而走进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产生教育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策略性
当今,师生关系多被分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过程主体论、阶段主体论、交互主体论这几种,但是在师生之间,其身份和关系必然要固定下来吗?还是应该接受师生关系的未决状态,创造性地生活在这一矛盾之中?在学校里,佐藤学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我认为师生之间也适用。“合作”一词,包含了“随机性”。和谐,就是处理好这个“随机性”。专家型教师不单纯的只是知识传授者,他们更是研究者,他们会根据课程的进程,不断与学生互换角色,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够让学生有成就的自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课堂中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够“一手遮天”。特别是现在,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在某些方面真的是“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要维护课堂的和谐,教师就要能够“引导”,又能够“放开”“搞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慢慢“学会学习”。
三、情感性
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语言,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话语参透老师的态度。首先,专家型教师的语言多有自己的特色,或诙谐幽默,或能言善辩,而这些特色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了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其次,专家型教师的语言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热情,这表现在教师讲课的激情上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一堂作文课:老师设置了一个测验反应能力的活动,可是,有一个学生多次反应不过来,最终,不得不按照事先说好的规则进行惩罚。这时,我们看到那个女孩子非常不好意思,周围也是一片笑声。这时,老师说:“这个学生实际上是为老师解围,因为这个游戏就是以抓人为目的的,一个抓不到不就显得老师智商太低了吗?谢谢你啊!”一句话,说的大家也都笑了,但是,笑的味道不一样了。这就是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学术性 策略性 情感性
一、学术性
兹南尼基曾说过:“每个人无论承担什么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不可少的知识。”教师通常被誉为“园丁”,要育好园里的“花”,就必须懂得栽培知识,也就是教师知识。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观化的场所,在这个充满变数的课堂中,专家型的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他们能够高效的完成园丁的任务。
1. 本体性知识深。教师本体性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发展史、学科思维方法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术业有专攻”,作为专家型教师,在一堂课中,教师能够深入简出,旁征博引,能够对学生的提问有问有答;学生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在课堂中难免有学生会有新鲜想法,也许这些观念还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有的还是错误的,这时专家型教师就会立刻从头脑中提取相关知识或完善或修正学生的观念。现在,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些新变化使得课堂教学的预设难度增大,在整个探研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非一个宣讲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头脑中会冒出什么样的新鲜情况,老师无法预测。大多数情况需要教师现场指导,这实际上是对老师进行了一场场无内容范围的摸底考试。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自己要能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了熟于心。所以,专家型教师会利用旧知识来教新知识,不会像新教师那样,让学生听的一头雾水;他们呈现的教学内容连贯而富有逻辑性,而新手教师往往会呈现孤立的教学内容;专家型教师在讲课时,如果遇到重点内容,会用一个手势告知学生,并且他的脚步和他的声音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新手教师不是把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混淆,就是在没有暗示的前提下突然转换课堂活动,使学生感到很突然。
2. 教材理解透。新课改对老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熟记本学科知识,并且要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不是毫不相干的凌乱的知识,而是一种树形框架。专家型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专家型老师上课一般不需要课本,也不需要很详细的备课方案。老师们很少去讀课本上的内容,每节课都像是一件原创的作品:老师上课从容不迫,将书本上的知识整理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知识变成学生语言,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融会贯通”,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能够学到富有逻辑性的知识。而新手教师由于对年级教材没有吃透,特别是对教材知识框架的熟悉度不够,于是就会出现老师“背书”、“读书”的现象,教师的知识混乱,使得学生们的知识框架也只能是“摇摇欲坠”。
3. 条件性知识博。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的“事倍功半”的学习,看到学生和教师玩“猫和老鼠”的游戏。专家型教师能够针对自己所教科目,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支点,设计和修正课堂,进而走进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体验,产生教育上“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策略性
当今,师生关系多被分为主导主体论、双主体论、过程主体论、阶段主体论、交互主体论这几种,但是在师生之间,其身份和关系必然要固定下来吗?还是应该接受师生关系的未决状态,创造性地生活在这一矛盾之中?在学校里,佐藤学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的关系,我认为师生之间也适用。“合作”一词,包含了“随机性”。和谐,就是处理好这个“随机性”。专家型教师不单纯的只是知识传授者,他们更是研究者,他们会根据课程的进程,不断与学生互换角色,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能够让学生有成就的自学。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在课堂中无论是哪一方都不能够“一手遮天”。特别是现在,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在某些方面真的是“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要维护课堂的和谐,教师就要能够“引导”,又能够“放开”“搞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慢慢“学会学习”。
三、情感性
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的工具。通过语言,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通过话语参透老师的态度。首先,专家型教师的语言多有自己的特色,或诙谐幽默,或能言善辩,而这些特色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起到了调动学生兴趣的作用。其次,专家型教师的语言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热情,这表现在教师讲课的激情上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笔者听过一位老师的一堂作文课:老师设置了一个测验反应能力的活动,可是,有一个学生多次反应不过来,最终,不得不按照事先说好的规则进行惩罚。这时,我们看到那个女孩子非常不好意思,周围也是一片笑声。这时,老师说:“这个学生实际上是为老师解围,因为这个游戏就是以抓人为目的的,一个抓不到不就显得老师智商太低了吗?谢谢你啊!”一句话,说的大家也都笑了,但是,笑的味道不一样了。这就是专家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