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爱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un0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有爱,父母才会把一切都奉献给子女;因为有爱,教育者才会以温暖的目光去鼓励每一名学生;因为有爱,陌生人才会在彼此遭遇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因为有爱,人世间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另类孝道
  尤今
   阿顺最近常常被妈妈用藤鞭打。有时,妈妈挥鞭打他手心;有时,打他手臂。
   打手心,他任由她打,一声不吭;但是,如果打的是他手臂,他出门时便刻意换上长袖衬衫以掩盖一道一道的鞭痕。
   他唯一的希望是妈妈不要在公众场合打他。毕竟,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在众目睽睽下被一个七旬老妪打,绝对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爱嚼舌根的人不知道会口沫横飞地杜撰出多少子虚乌有的故事;更何况,阿顺在提早退休之前,曾经得过“模范教师奖”,倘若不巧被莘莘学子看到他被打的一幕,不知会散播出多少让人难以承受的流言蜚语。现在,人人都拥有手机这个“无形的武器”,只要有人随意一拍而挂上社交媒体,他在学府多年攒积的好名声,就会付诸东流了。一生一世为儿子着想的老妈妈,应该也不愿看到儿子落入如此狼狈的境地吧?所以嘛,阿顺在家里被打后,总会好声好气地对老妈妈说道:“妈,在家里,我任您打;出门在外,您可千万别打我啊!”奇怪的是,懵懵懂懂的老妈妈,却好像听懂了这话,每天早晨阿顺带她出门散步时,她总是一贯慈眉善目的样子;有时,碰到人,还会主动问好。大家都说,这个老太太,真是和气啊!
   阿顺三岁丧父,亲友劝他母亲再婚,她死活不肯,一心一意只想把阿顺抚养成人,为此吃尽苦头,但从不喊一声苦。
   缺乏父亲的管教,阿顺上了小学后,常常躲懒旷课,惹是生非。她苦口婆心地劝他,他却当作耳边风。有一回,老师拨电投诉他在学校种种冥顽不灵的行径,她终于动怒了。她像一头发疯的狮子,抡起藤鞭打他,用的是开天辟地的那种力道和劲道。之后,母亲指着父亲的遗照,泪流满面地对他说:“没把你教好,我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你父亲啊!”母兼父职的苦和累,明明白白地写在她布满血丝的双眸里。在这一刹那间,阿顺突然读懂了母亲的心。
   这次刻骨铭心的鞭打,成了阿顺人生的分界线。从此,他没让母亲再次抡起藤鞭。
   一直保持独身的他,计划退休后带身子硬朗的母亲去环游世界。
   可是,母亲竟在73岁那年患上了失智症,每天过得浑浑噩噩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阿顺提早退休,竟日陪伴她。失智后的母亲变成了一个老小孩,他找了许多儿童的游戏陪她玩,让她为画册上色,让她堆砌彩色积木,但母亲兴味索然。病况日益恶化,阿顺最担心的是,母亲有一天会认不得他,使原本心连心的两个人在同一屋檐下形同陌路。
   有一天,当神情萎蔫的母亲看到挂在门后那一根蒙尘的藤鞭时,浑浊的双眸突然亮了起来,对着阿顺,她大声喊道:“你,过来!”
   她颤巍巍地抡起了藤鞭,打他;奇怪的是,她身子瘦削,力道却不小。
   朋友看到他手臂的鞭痕,惊问:“你怎么让她打成这个样子呢?”
   阿顺毫不介意地说:“只要她还认得我,知道我是她儿子,我什么苦都愿意承受。”
   朋友又问:“你怎么知道她还认得你呢?”
   阿顺答道:“每次她打我,总说同一句话:‘没把你教好,我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你父亲啊!’别人活着是往前挪,她是往后走,走回了年轻的岁月。她为我挨了一生的苦,现在,我承受一点皮肉之痛,又算得了什么呢?”
   朋友不再说话,转过头去,用手拭了一下眼睛。
   阿顺履行的,是另类孝道。
   (《意林原创版》2020年05期,略有改动)
  
   【赏析】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的文章。作者用“阿顺最近常常被妈妈用藤鞭打”却“一声不吭”开篇,巧设悬念,一下子就把读者的阅读兴致激发了起来。随着叙述的继续,真相水落石出,儿子的另类孝道令人动容。文章虽然精短,但人物形象鲜明,令人难忘。
   【练习】
   1.阅读全文,文题“另类孝道”中的“另类”具体指什么?
   2.你从文中的画线句子读到了什么?
   3.文章第⑤段插入阿顺小时被母亲用藤鞭抽打的往事,在故事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
   4.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指阿顺心甘情愿忍受患有失智症的母亲用藤鞭抽打自己,为的是让母亲还能认得他。
   2.阿顺的一片孝心,深深打动的这位朋友,以至于他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3.这里插入阿顺小时被母亲鞭打的往事,为下文写母亲患失智症后看到藤鞭两眼发亮,继续用藤鞭抽打阿顺,还反复说“没把你教好,我以后怎么有脸去见你父亲啊”进行了铺垫。
   4.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为了儿子,放弃再婚,不怕吃苦,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子。
  买口罩的老人
  严唯琪
   雨下得更大了。我紧紧攥着伞,逆风走在冷雨里,鞋子早已被积水浸湿了,湿漉漉的凉意从脚底一路袭上心口,整个人仿佛一块被雨水泡得肿胀的海绵。
   风很大,街道空旷,店铺再没有平日里热闹的气氛。偶尔擦肩的几个行人也戴着口罩,低着头,步履匆匆。记不清走了多久,我终于发现一家开门的药店,绿色的招牌亮闪闪的,像一片小小橄榄叶。
   虽然才七点钟,可是药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沉默不语,彼此默契相隔,自觉站成等差数列。我用力跺脚,想让自己暖和一些,可溅起的泥水打湿裤脚,周身愈发冷了。我想着在服务区坚守岗位的母亲,她已经连续没日没夜地值了一个多星期的班,因物资紧张,单位每三天只提供一个薄薄的口罩,需要员工自己想办法清洗,反复使用。母亲抵抗力很差,平时接触到感冒患者,就可能被传染上,一旦咳嗽起来就要好几天。我实在不敢想象以母亲的体质,一个几天不换的口罩怎么能抵得过肆虐的病毒呢?我已经在网上连续抢购了几天,终于排到了号。希望今天可以幸运地买到口罩,给母亲和其他工作人员送過去。    “不行,你沒有在网上进行预约,口罩不能卖给你!”呵斥声将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我顺着声音望去,药店的工作人员拦在门口,一位老奶奶站在屋檐下,她穿着黑色的粗布棉裤,已经湿到膝盖,最醒目的是她脸上的红色格纹棉布口罩,这种布制的口罩据说没有任何防护效果,所以奶奶后面的人都自觉地和奶奶拉开了距离。我也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口罩捏紧了一些。她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家的疏离,也忘记了撑开已经收好的伞,只顾着一遍遍地请求那个工作人员,雨水从屋檐上大把大把落下来,从她银白色的发间滴落,皱纹里渗满了水滴。
   “师傅,求求你,就卖给我一个吧。我要去医院看老头子,没有这个口罩不行啊!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办……”
   “你这样让我们也很为难,口罩不是我家的,大家都辛辛苦苦在网上预订了好几天,我给你了对别人也不公平啊!这时候,谁不等着急用啊。”另一个工作人员见状,眉毛拧得紧紧的,“你家有亲人,别人家也有亲人。要不你再换地方买买看,不能在这里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人群开始骚动,大家见状纷纷催促着老奶奶,药店的工作人员没有办法,只能喊下一个顾客进来登记取口罩。老奶奶颤巍巍地站在大雨里,看着接二连三拿着口罩出来的人,突然蹲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很小声地哭了起来。
   我的心里突然有些不忍,疫情当头,每个人都人心惶惶,生怕自己也被传染,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做防护措施。可是总有一些老人,因为信息不畅通,不会使用网络,没有办法买到合格口罩,他们只能戴着棉布口罩,为了孩子、亲人和生活四处奔波。
   我握紧刚刚领到的三个口罩,脚步不听使唤地走到她身边,可是内心有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你在网上预约了好几天才有货,你把口罩给了别人,不知道还能不能买到新的口罩?”
   正在我纠结的时候,老奶奶起身了,她拎着方便袋,撑开伞,慢慢走向雨中。这时,一个青年急忙追上了老奶奶,淅沥的雨声里,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只见奶奶突然丢下伞,双手合十,准备弯腰鞠躬,被男孩一把扶了起来。紧接着,他从自己口袋中拿出刚买的口罩拆开,仔细打量着正反面,最后摘掉了奶奶的棉口罩,替她戴上了蓝色的医用口罩。口罩明亮的颜色,像雨过天晴后的一片小小蓝天。
   雨越下越大,密集的雨点俯身冲向地面,砸在树叶上,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仿佛听到远处有潮水倒灌入耳,而我的心里,也像是有什么东西正在催云成雨,眼睛不可抑制地湿润起来。为这个男生的善良,也为自己的犹豫。
   我总是忍不住想起那个男生的背影,他教会了我二次成长,教会了一个脆弱的人学会用爱和暖与苦难相斗。让我明白,即便在被疫情打乱的情境里也要保持着自己的本心,去拥抱善良。
  (选自《小品文选刊》2020年05期,略有删改,
  原题为《拥抱善良》)
   【赏析】
   本文记叙了一位老人购买医用口罩的经历。由于老人没有预约,店员不肯把口罩卖给老人,其他排队的顾客也纷纷催促老人让开,老人让到一边。可就在老人身陷绝望之中时,故事情节发生逆转,一位买到口罩的年轻人追上老人,把一只口罩送到老人手中。温暖,在那一刻击中每个阅读者的心。
   文中对“我”的心理描写较多,“我”的犹豫,“我”的挣扎,“我”的痛苦,与那位奉献爱心的年轻人形成强烈对比,使得年轻人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练习】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2.品析下列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记不清走了多久,我终于发现一家开门的药店,绿色的招牌亮闪闪的,像一片小小橄榄叶。
   3.阅读倒数第二段中的画线句子,揣摩“我”此刻的复杂心理。
   4.药店工作人员坚决不肯把口罩买给老奶奶,你觉得他们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口罩“我”排队买口罩;老奶奶未预约,买口罩被拒绝;一位青年把自己买的口罩送给了老奶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药店招牌的样子,突出了“我”内心的惊喜。
   3.后悔、自责、感动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药店工作人员做得对。口罩特别紧张,既然事先声明先预约后销售,那就要严格遵守这一约定。做得不近人情。老奶奶情况特殊,可与别人协商一下,买给她一只口罩。
  鹅毛压得父亲喘
  夏征宇
   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的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人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嗽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杂文选刊》2020年05期)
   【賞析】
   本文采用了一线串珠的方法,以“鹅毛”为线索,记叙了“父亲抱病外出收购鹅毛”“回家分拣鹅毛”“母亲下工之后帮有钱人做羽绒鞋”“父母晚上忙完活后垒房子”等情节,浓浓的父爱母爱在字里行间流淌。行文过程中,作者先是层层设疑,最后才给出答案,看似波澜不惊,却特别引人入胜。
   【练习】
   1.阅读文中画线句子,作者两次发问,用意是什么?
   2.给第7段拟一个小标题,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3.阅读第9段,当“我”知道真相后,内心一定会很不平静。请把“我”想要说的心里话写出来。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巧设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示例:冬夜垒墙
   3.(围绕愧疚、感恩进行答题)示例:亲爱的爸爸,我当时错怪你了,对不起,请原谅孩儿的不懂事。谢谢你,为了我和姐姐,任劳任怨,吃了那么多苦!
   4.点题,亮出文章主旨。
其他文献
疫情期间,湖北宜都头笔社区农家书屋管理员李玉洁,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中小学近500名师生上了一节网课“特殊的班会”。她用录音的方式,讲述了自己患病求学、坚持文学创作梦想、投身公益的心路历程,勉励广大师生勇敢做自己,热爱生活、体验人生,正确面对疫情、面对网课,面对学习、面对未来。  李玉洁勇敢面对疾病、乐观向上、自强自立、奉献社会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师生。听完网课后,该校学生们纷纷写下自己
期刊
【作文原题】   朱德的母亲虽出身贫寒,却用一双手幸福了家庭,成就了儿子;植树的牧羊人虽失子丧妻,却用一双手战胜了孤独,美丽了荒溪;朱丽华虽双目失明,却靠一双手璀璨了人生,感动了中国;疫情防检者虽身处险境,却用一双双手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疫长城……   这一双双奋斗的手,改变命运,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美丽世界。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一双手,给过你温暖与触动?就此,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期刊
窗外下着大雨,轰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屋内明亮的灯光照在各个角落,本应十分温暖,现在烦恼却像灌耳的雷声一样把我的头也塞得轰隆隆的!   饭桌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让我的心情难过了许多,加上一盘花生米和一盘炒鸡蛋——这般简单的饭菜,我最讨厌的饭菜,让我的心情变的更加烦躁。自己的情绪,渐渐地便控制不住了:“这也太简单了吧,我要吃牛肉面!”   “这大半夜的,加上外面下着雨,我上哪给你弄牛肉面去!”妈妈
期刊
“叮叮叮——”下午放学的铃声响了,今天是星期五,寄宿生终于可以回家了。想到回家后晚饭能吃到爸爸的拿手菜“红烧肉”,我不禁咽了咽口水,心情特别舒畅。   快,赶紧回到宿舍,拿过星期四就整理好了的行装,飞也似地跑向了校门。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也织起了丝绸般的晚霞。夕阳余晖下的人们披上了金色的风衣。   校门外一片喧闹、繁忙,来接学生的小轿车、面包车、三轮车、电瓶车……浩浩荡荡,南
期刊
“不识数”的播音员   电视里放映精彩激烈的乒乓球赛,引起了老奶奶的极大兴趣。看完后她啧啧称赞:“球打得好,球打得好!可惜偏偏找了个不识数的播音员?”   小孙孙听了不解地问:“人家咋不识数?”   老奶奶说:“明明是两个人在打球,他偏说是单打?明明是四个人在打球,他却硬说是双打。他少数了一半,这不是不识数是啥?”  熏蚊子   爸爸点燃了艾叶熏蚊子,呛得儿子咳嗽了一阵。儿
期刊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人们经常会碰见一些热字、热词及新词语、流行语。这些字词既丰富和充实着汉语词汇库,也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的语言使用。2018年甘肃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就关注了人们生活中的这种语言文化现象,令人眼前一亮。   【典例展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锐词”层出不穷。班级开展“走近‘锐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期刊
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在時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
期刊
青年作家纪红建的新作《乡村国是》,是一部“国字号”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所谓“国是”,意指影响全局的国家大政,意义深远的重大国策。在纪红建这里,“乡村国是”所写的中国农村扶贫脱困的实景,呈现的正是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作品本身的厚重,担当得起这样一个“国是”书写的题材。  检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对社会重要存在的涉贫题材多有写作,但大多是一种“问题报告文学”的制式,其基调是揭示贫
期刊
古希腊为欧洲创造了非凡的古典文化,并且在希腊化时代吸收了其他古代文明丰富的养分,生长成为世界文化园中一朵美丽的花。然而,罗马帝国的轰然坍塌、日耳曼人向欧洲西部的大迁徙,为这个古典文化画上了休止符。哲学、文学、音乐、建筑甚至希腊文字都随着帝国的覆灭而戛然中断,14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们把罗马帝国覆灭之后的年代称之为“黑暗的年代”。不过,这一时期的希腊古典文化并没有完全被毁灭,而是保留在修道院的图书馆中。
期刊
说起柳宗元,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那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非常有画面感,将一个人的孤独刻画得入木三分,一直为后世传诵。  其实,柳宗元还有一首山水小诗,如一幅飘逸的画作,据说,苏轼对这首诗也赞不绝口,赞其有“奇趣”,这首诗就是柳宗元的名作《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