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文化立场到综合文化立场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w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资料显示,图书馆专业(以下称“本专业”)期刊总数已达到44种之多。以创新度、编辑的策划力、社会认可度、培养人才的力度为评价的主要元素,对本专业期刊群进行“圈内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多层次性:①以刊登国内创新学术成果和介绍国际学术新潮流为主的刊物;有一支学术洞察力、策划力强的组织队伍,追求学术品位,开创特色栏目,聚集创新文章。优秀期刊评选(突出专业编辑水平)、核心期刊评选(突出引文率)所得的名次靠前;具有学术导向、聚合与辐射功能。②以扩散、移植、发挥创新学术成果(另一种形式的学术创新)为主的刊物。多刊发“接着讲”类文章,学术精品不时出现,间或突出“地域性”风格;③以普及、介绍有关学术成果为主的刊物。其中多发“照着讲”、“二传手”类或称“科普”类文章。④第四层次,主要刊登一线业务人员的工作与学习心得,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评聘职称发表文章的需求。
  四种层次的刊物部分同时存在于大家所熟知的“核心期刊表”中。前两个层次的本专业刊物应为重点刊物。
  与“圈外”期刊比较,比如与《中国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优秀期刊比较,本专业期刊除了具有资源相对紧张、边缘化、门槛低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共性外,边缘化特性更为突出:其一,资源相对紧张。我国有2000多所大学,每所大学都有图书馆;加上相当数量的独立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以及从业人数众多的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之大显而易见。由于学术量化管理的需要,重要的学术期刊受到本专业人士的追捧。其二,边缘化。由于图书馆学具有交叉科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期刊的论文多为交叉科学的成果。肤浅、不融通的跨学科研究有使本专业学科失去特色的危险。一方面,跨学科研究拓展了基础学科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途径;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又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基础学科的重心位移,从而使传统基础学科为其“新兴”付出自我泛化的代价。这种现象已经带来了“图书馆学的低谷”和“图书馆学的边缘化”的恶果。笔者以为,很难找到“理论科普与学术创新”、“学术预想与成学”、“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区别。学术评价者对交叉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能力有限,致使大量血气不合的交叉成果得以面世。其三,门槛偏低。在庞大的本专业从业队伍中,不乏学力和专业能力欠缺的人员。许多尚不成熟的所谓学术成果过早面世。相对其他专业,较多本专业期刊催生了大量平庸化的成果。
  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本专业期刊更应有基于中国期刊现实问题的积极主张和思想,寻找有序竞争的积极策略。以下试图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对本专业期刊进行考察。
  
  1.物质文化立场
  
  期刊的物质文化是指期刊文化在物质层次上的体现,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期刊的形式,如标识、刊名、刊期、内容、网站,是期刊文化的物质载体。期刊在核心期刊表、优秀期刊表的位置,期刊的级别、转载率、引文率以及期刊的其他各种可量化指标都具有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图书馆学表彰刊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都是本专业期刊中受到关注的物质文化。许多期刊都在显著的位置标注这些荣誉。追求期刊物质文化的成就是期刊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大学图书馆学报》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表中排名逐年提高等成绩,使该刊编辑深受鼓舞。《图书情报工作》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0年,《图书馆杂志》经由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公示后,确定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等,都是本专业期刊进步的体现。2004年,《图书与情报》落选2004年北大版核心期刊要目而引发的关于核心期刊的争鸣一事说明期刊的物质文化受到本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可以量化。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对象正是期刊物质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许多图书馆学研究者对本专业期刊的各项评价指标(如被CSSCI收录状况、引文概况、被引状况、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以此来确立与比较本专业各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专业评价机构也有相关成果问世,如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杂志社和中国科学计量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4)。这些成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最突出的特点是一切均以数字为评价标准,一切均以利于数字的计算、统计为取向。技术化的学术评价可以跳出“感觉和经验”的藩篱,若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和尺度,学术评价将在人情、利益和复杂的社会境遇面前溃败。
  量化管理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推向极端则可能误将手段当作目的。从深层次看,极端的量化管理理念所推崇的是片面的、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这种极端的“物质文化立场”既存在学理问题又有许多实践问题:其一,这些文献计量学的产物自身存在问题。如对“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认识。中国科学工作者们的职称评定、奖金、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无不与SCI挂钩。连以文献计量为目的创立SCI的加菲尔德博士也慨叹,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个主意此后竟‘如此饱受争议’‘像核能一样’,成为‘好坏参半的东西’。其二,使用者的简单、粗放。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人文社科期刊的特点。也就是说,现有的各种技术评价法只能适应管理层粗放性管理的需要。其三,这些物质文化的成就的获得是一个慢过程,需要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持。期刊必须通过搞好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来推动期刊的物质文化的建设。
  大多本专业期刊编辑反对将期刊沦为职称评定的工具。职业的编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呼吁:拒绝那些为了应付职称和晋级、混学位、敷衍年度考核和课题交差而临时凑合之作,不青睐二三流文章,引自中译文或转引他人的译文,必须如实注明自己的实际引用出处,切忌自欺欺人。
  时尚化、浅俗化、片面量化等有违学术属性的变态异化引起本专业读者的反感。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自己的风骨,有几个“不愿意”:①高产“作家”的文章不愿多读。当今有许多学者似乎忘记了学术为何物了,早已不关心学术思想了,在他们头脑中,“CN刊物上的文章”等同于“学术论文”了,甚至干脆就用发表文章的篇数来标榜自己的学术分量算了,以致于作者简介中出现了“发表文章N篇”的“广告语言”。有人一年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不论质量如何,发表途径如何,单从时间来看,一点学问都没有。高产“作家”往往存在两极:要么特别有才气,要么就是一些善于做学术“处理”的学术经营人士。②“前卫”的文章不愿多读。当前学术界的最大弊端,除了各种不正之风蔓延,就是动辄一窝蜂地追逐时尚。这种不良之风既有害于学术,也无益于个人。波普尔说得好:“多年来,我 一直反对科学中的知识时尚,更反对哲学中的知识时尚。时髦的思想家基本上是他追逐的那种时尚的囚徒,我认为自由、政治自由以及没有偏见的自由心灵,是我们的生活能够提供给我们的即使不是最大的价值,也是最大的价值之一。”③热衷炒作的文章不读。钱钟书先生说得好,“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不是沉潜体悟而是应景之作不受欢迎。④“广告”不愿意多看。对某个著作臆想、隔靴搔痒地评介,言不及义地评论,极端式的“酷评”,无原则的人情颂扬等学术评价行径是不能让人从内心接受的。⑥“内稿”不愿意多看。好的期刊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内稿”“外稿”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机制与舆论机制的完善,那些热衷于发表抄袭、拼凑、作假、平庸论文的期刊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来看,单纯的物质文化立场是没有多大的前途的。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以编撰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期刊目标、规章制度、各种文化活动、组织作风、办事风格等。制度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一方面不断将人的意识内化,并影响精神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转化,并最终物化为文化创造物。比如期刊的审稿制度、稿件处理程序都具有制度文化的性质。学术期刊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其中核心应该是论文评审制度。本专业期刊应在审稿制度上有所创新。
  
  3.经济文化
  
  经济文化是编辑的经营活动在消费领域的必然反映。维持学术期刊的生存和运转对办刊人来说,尤其不轻松。学术期刊不是可以在市场上叫卖的大众读物,而是期刊中的“小众读物”,需要资金投入,但能赚钱的学术期刊并不多。所以每个期刊的“掌门人”都需要了解市场,懂得经营。版面费、科研经费是期刊编辑们、作者关注的关键词。但是,期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办学术期刊决不可有靠它赚钱的念头。优秀的本专业期刊皆是在主管部门的财力支持下得到健康发展的,比如《图书馆杂志》就是深受本专业期刊钟爱的“任何情况下都不收版面费”的优秀杂志。
  
  4.精神文化
  
  期刊精神文化是期刊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组织意识和文化观念,是期刊文化的一种群体意识。其内容包括期刊办刊理念、发展战略、培养目标、期刊精神等。其中,期刊精神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部分。期刊精神文化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是期刊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这里所说的学术意蕴就是期刊的核心和灵魂。
  本专业期刊精神文化建设应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以学术为根本,编辑们应有期刊使命的高度自觉;提高问题意识,凝聚独特的学术力;提高理论阐释水平。
  期刊应利用自己的学术亲和力和影响力力争优秀的稿源。本专业期刊的主编和策划者应站在学术前沿,在选题的确定、作者的遴选、专栏的策划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眼光。
  本专业期刊必须具有专业品质。首先,应策划专题。以专题的形式来出击,无疑会使读者在阅读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针对某一个图书馆事业现象,进行有系统的评介与总结。这样的策划,既可以扩大了其阅读视野,有了比较和鉴别的眼光。
  总之,优秀的本专业期刊的物质文化成绩的获得需要期刊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精神文化的支撑。本专业期刊的评价不应该单纯考虑物质文化,应该全面考察。
其他文献
五千年之久的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养生长寿之道。中国的养生哲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人们世世代代颐养天年、健康长寿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本刊从众多有关养生图书中选编出专题书目,以飨读者。    洪氏养生诀洪真著白山2008.07978-7-80687-592-65.00  健康生活:健康与养生曲莉莉编著北方妇女儿童2008.04978-7-5385-3300-226.80  李佩文养生
网络——这个仅仅产生十几年的新兴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技术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2.1亿,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今年“4·23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2007年8月到2008年初开展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文字媒体中,报纸和杂志分别以74%和5
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事都顺心,难免会有遇到烦恼的时候。也许你终日忧虑自己的学业或事业,也许你苦于家庭的不和。如果你尝试着用幽默的心态面对,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烦恼可以被轻易地甩开。用幽默的心境不断地把沉重的失落感宣泄出去,渐渐使那些不如意在眼前消失。这也使你过得轻松而自在、愉悦而活泼。  在人类智能的财富中,幽默被认为是无价之宝。人们需要各式各样的财富,也时刻需要幽默,这就像树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
2019年年底拍摄的臭氧洞卫星图像。在南美地区的范围最大(蓝色),不过正在变薄科学家在北极冰 样本中已经找到这种 不易分解的化学物质  最近,一个与健康和环境有关的现象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和警觉。研究人员说,几乎所有新车空调制冷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不但聚集在大气环境中不散,还可能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这些所谓的“臭氧友善”化学物质当初是为了取代对臭氧有破坏作用的氯氟烃。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为了保护臭
一月份在京出差,特意去中国美术馆看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展。在萨符拉索夫的那幅《白嘴鸦飞来了》面前站立良久。晚上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望了高莽先生,带给他一束嫩黄的百合。“你送我花我很高兴!”高先生说。我们此行,是专为庆贺高先生新书的出版而来,桌上放着几乎油墨未干的两卷新书——《俄罗斯文学肖像——乌兰汗译作选》。  读大学时常坐一列破旧的火车回家。仲春时节,村庄周围的梧桐树正在开花,子规啼声不住
你是否曾为错失某个机会而追悔不已?是否追忆过当时的月亮,唏嘘过今日情景何时能再现?是否感叹过岁月如梭、青春不再的残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实际上是在思考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命题:超越时空。  “超越时空”?也许你现在立刻会产生实验室、科学怪人等的联想。但是,有一个人会告诉你这些都不是必要的,你所需要的仅仅是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下午的闲暇和一颗敏感而关注的心。这就是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的《超越时空
“孩儿立志出现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代就立志出乡关学有所成的毛泽东,似乎一生都在践行他的诺言。  《红色地理——毛泽东地理寻踪》带着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观察世界最基本的轴线。在时间这一轴线上,人们思考问题需要有历史观;在空间这一轴线上,人们思考问题需要有地理观。  按广义的理解,所谓地理,不仅包括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从伦敦街头形形色色的雕塑,到控制全球制海权的大将军;从古城堡里的皇家宴会,到被一些大国政要公开讥笑的英国饮食;从汽车公司、军工厂、核电站被拍卖,到英国的经济前景展望;从米字旗的由来,到联合王国未来的命运……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英国该是什么样子?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在全球化的今天又有着怎样的走势?    读过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几乎成了犹豫不决时“口头禅”式
1997年,由广东医院管理学会图书馆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的《广东省医院图书馆(室)规范》经广东省卫生厅认可,下发文件要求各医院执行,并将其作为广东省医院等级评审内容之一。这一举措引起了各医院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纷纷为图书馆增添经费、购置设备、充实人员、扩大馆舍,增加文献数量,并开始实施自动化管理。  十年来,全省医院图书馆系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特别是对图书馆业务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建设,在计算机技术应用
记者:先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听说您多年来在担任责任编辑期间,除了策划选题,审读书稿之外,还亲自动手写了很多评论文章,曾经给一些重要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撰写书评,而我们的感觉是大多数责任编辑都不愿意写书评,能谈谈您为什么这样做吗?  程:这个问题我很愿意回答。我一向认为,作为责任编辑,不写书评是失职的。我要求每个责任编辑对自己审读加工过的书都要写书评。从一部稿子的选题策划,到书稿加工,到市场运作,都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