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对角膜塑形术近视控制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改变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8~16岁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患者85例(85眼),分别进行配戴前及配戴1年后的眼轴和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Q值测量。眼轴由IOLMaster测得,角膜像差和Q值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像差取6 mm瞳孔直径下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73例受检者完成1年的随访检查。初始眼轴长度和配戴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5.17±0.88 )mm和(25.42±0.83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7 ,P<0.01)。眼轴年增长幅度低于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初始角膜球差、初始水平角膜彗差、初始近视程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幅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初始近视程度(β=3.709,P<0.01)、初始角膜球差(β=-12.881 ,P<0.01)、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β=-4.349,P<0.01)。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β=0.441,P<0.05)和初始角膜球差(β=8.762,P<0.05)。

结论

年龄和角膜球差影响近视进展。随访1年,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的眼轴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Q值及角膜球差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青海省藏系绵羊引起的人间鼠疫流行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青海省1956-2014年藏系绵羊引起的人间鼠疫背景资料来源于青海省鼠疫监测报告和鼠疫防治信息资料库。对数据进行分析,描述地区、时间分布等。结果1956-1997年,青海省藏系绵羊引起人间鼠疫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为60.9%;1998-2014年,未发生藏系绵羊引起的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均为牧民,因剥、食、接触病死于鼠疫的藏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骨关节炎患病情况,分析骨关节炎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黑龙江省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农村,对18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收入水平等),一般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肘、膝两个关节X线正位片等),并采集生活饮用水水样,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氟含量。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 227人,骨关节炎
期刊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以视野渐进性缺损为特点的遗传异质性的综合性神经退行性疾病。OPTN基因是近年来已被确认的POAG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可导致其所表达蛋白Optineurin结构及功能的异常。Optineurin与一些特定蛋白配体偶联后发挥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功能,当其结构异常时,将导致Optineurin不能与其配体偶联或者偶联后功能异常。本综述主要介绍OPTN基因的结构、定位,其表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整合到眼科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并且极大地促进了眼病的精确诊断和前沿治疗的发展。近十年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高速发展,从早期的454技术、Solexa测序和SOLiD测序发展到现在的HiSeqX10高通量测序,在医学和生物学各个领域广泛整合与应用,尤其在眼科的单基因遗传病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成熟。随着技术发展与应用增加,新一代测序技术不但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其成本也
期刊
目的观察近视青少年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眼轴增加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166例(均取右眼数据)近视患者分别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82例)和角膜塑形镜(84例),收集其性别、年龄、基础眼轴长度和戴镜2年后眼轴增加量等参数。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2组各参数对眼轴增加量的影响。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角膜塑形镜组完成随访的病例数分别为70例和73例。框架镜组2年的眼轴增加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
目的探讨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单眼视概念,双眼植入不同度数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选取双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后符合标准的患者40例(80眼),做2种矫正处理:以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CL)一眼矫正为正视,一眼矫正为-2.0 D近视,即屈光参差状态或双眼矫正为正视,即全矫状态。分别检测其远方三级视功能、近立体视及远、近对比敏感度,
目的探讨5%茶树油眼膏治疗蠕形螨相关鳞屑性睑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40例鳞屑性睑缘炎患者,平均年龄(48.7±13.7)岁。所有患者睫毛蠕形螨镜检均为阳性,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以眼表症状积分表示)。治疗方法:使用5%茶树油眼膏擦拭双眼睑缘,每晚1次,每2周随访1次,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3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眼
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在自然状态下及药物散瞳后的瞳孔直径、双眼最大调节幅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眼部自主神经功能病变的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分为临床前期组及非增殖期组,随机数字表法各抽取40例。选取同期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做健康体检的相应年龄段正常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综合验光仪下测双眼最大调节幅度,使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