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散文诗:在思想的隐喻里展开或释放 (十六)

来源 :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a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重新梳理一遍这文本的最后。“新路”是还要走下去的未来。新路不曾走过,因此它才是再生记忆的路。那么时间要流动。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时间水流从我的身上流过而不能复归。这多悲伤!诗人并没有在语言上体现悲伤,而是把隐喻放在其中。事实上,每个人都对时间怀有敬畏。时间强大得不可战胜,更是不可逆回。“我汲取的水”是有限的记忆,遗漏的水,是不曾记住的人生经历,而存留在“我心底黑暗的池子里”的水,则是留住了的记忆,那记忆却是在黑暗里,有些看不清。但我怎样才能感知这些不太清楚的记忆呢?为了能触摸到这些记忆的温度与质感,我不能只是看、想、回忆,我要把被时间剥蚀的“衰老孤单的手沉进这些水池”,为的是能与时间融在一起不分开,为的是能“抓住”那就要失落的东西,把生命濡湿一些。某些东西,是在时间里软弱下来的。它谦卑善良,总会让人停下来,驻足观望那树上的茂密枝叶(昨天是一棵枝叶茂密的树,我在树阴下回想)。可是,怎样让茂密枝叶的树在灵魂深处婆娑起舞,从而让记忆嘹亮起生命的雷电?“我”在这里是有着精神性质的我。我的记忆,是带有爱与梦的回响。那些水一样的记忆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为了记忆而挣扎着活。为了记忆,哪怕只有我一个人能读到能看见,哪怕“我孤单”,我也“只在昨天里生活”。
   诗人意欲表达这样的一种思想:生命的消亡与记忆难分难舍。标题的“挣扎”,暗喻生命的律动,记忆的复活与消逝。如果记忆没有了,那么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好在,记忆仍能让他回顾昨天、现在与明天,触摸到實实在在的生命本体。这种“冷抒情”所带来的内心效果的震荡,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何况这震荡,是来自内心对时间与记忆的嗟叹与惋惜。诗文本诸多的属性是随着镜像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定然对文本有着整体性的警醒作用。在聂鲁达看来,这些似乎都很正常不过。他以普通、不值得一提的物象作语言的因子,也是人类的一种“泛感情”存在。这些,恰恰是“四元素”所能求证的。也就是说,自然物象的葳蕤葱茂,也是彻底的“敞开”或“解蔽”。在文本写作中,随手都可拿来为文本所用,并能让语言素朴亲切。因为人们对一些物像早已经司空见惯。
   诚然,诗人以语言为载体,承载灵魂的诉说,构建了一个生存于斯毁灭于斯的大地。这个大地在诗人的眼里,是春的青涩与夏的葱茂,是秋的丰赡与冬的冷凝。是郁然繁盛的精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永远。在这个永远的精神家园里,只有死亡,才会消除痛苦的身体之疾;只有死亡,才能了却苦难的折磨;只有死亡,才会消灭人类阶层不平等的分化……这个精神家园里的诗人,比比皆是。他们是沉浸在神灵世界的里尔克、是“孩子的手照耀了我黑暗的手”的安德拉德、是在生命的山水里“诗意栖居”的荷尔德林、是被大地的粮食喂养得精神永存的安德烈·纪德……诗人,无惧死亡。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她)的思考,是一个时代的思考。他(她)让生命的祈望在一种“亲密性”中回归本然,彰显人类整体的大生命关怀、大悲悯情怀。
   这种人类的大生命关怀与大悲悯情怀,是那般的美好,美好到了让诗人时时想着要拯救或逃离现实。这也许正是性情孤傲的诗人与日益烦忧的社会生活梦想的“精神疏离”有关。由此,我想起一位大哲学家的诗性之精神游历:在德国北部菲尔德山的半山腰有一个森林小屋,简单的陈设中只有木板和床。小屋的主人经常在屋前的长凳子上默坐,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冈和缭绕在山上的白云,那是他的思想,还是他诗意的倾诉?只有他的心灵、群山和白云才可听得见那些自然生命的籁响。这种“海德格尔似的孤寂”所产生的诗意,让诗人与哲学家向往。笛卡尔也经常用突然失踪的方式躲到一个偏僻之地,过上一段非常人的隐居生活,得到一种“没有被任何痛苦笼罩的幸福”。美国诗人爱伦·坡也是如此,他能在幽静的灵境中享受美妙的诗意,让生命得以皈依。
   博尔赫斯《沙漠》:“在距离金字塔几百尺之外的地方,我弯腰掬起一把沙,然后走一小段距离,让它静静地洒落。我低声说:‘我在改变撒哈拉的面貌。’我的行为微不足道,可是并不精警的说话却很真确,而我本来以为说出这句话要用上一生的时间。这个记忆,是我在埃及停留期间最有意义的时刻之一。”在经历了初期“极端主义”诗歌创作后,博尔赫斯开始了一种全新风格的幻想式的创作。他将神秘主义意蕴下的魔幻现实,臻于化境。诗句富有幻想性和主题的哲理性,强化了历史与现实时空的界限,以“无限数”求证哲学思想的核心。而“无限数”的概念,尽管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论证,但博尔赫斯能够。他借助虚构完成虚构。以镜子般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无法更改,介说生命的诸多无奈,传承文本时序的循环,又能以无序的文字,组构庞杂的意象。《沙漠》证明的是“人本价值”。“改变撒哈拉的面貌”是混淆现实与虚幻的手段。“人本价值”也是人本意义。但是,当意义被改变的时候,这个意义就不再有意义了。它可能是一个符号,一个标识历史曾有的进程,置放在时空段的一个标识。记忆所能存留的行为本质,却是拉动整个世界的力量。它在一种特定的场域改变了这个“意义”本身。《沙漠》表达的是对个体生命精神的肯定。是对“改变意义”的一种理解。它与人对世界的经验分不开。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掬起一把沙”,是细节,证明我们自身有着改变这个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对于看似难以达到的目标,实则不难,只要去做。哪怕最简单的事情,这个世界也会多了这简单之外的意义。在沙漠上建立永恒时光城堡不是不可能。《沙漠》是博尔赫斯面对问题的本质时所做出的一种“行为承诺”,或者说对“问题改变”精神本质的考量。他强调“人本的价值”——从虚无到存在,从存在再到虚无,再到对“人本价值”的认定,都在证明思想价值是改变世界的重要理由。“距金字塔几百尺外的沙漠”,是我们常常忘记的、无法改变的一个现实存在。它虚空、庞大、可理解为一个维系某种观念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并非牢不可破,它是游荡的世界。能为人的记忆与幻想而存在,予以实现的思考。
   与《沙漠》相似,《沙之书》的喻意,是可以无限翻阅的一部书,又是无法读透的不存在的一部书。人的宇宙与自然的宇宙,有如“沙之书”。无限的概念是通过人类对空间的探索与提示,得出的结论。它以判断为内容,其有限的实体,是非梦幻性的:“那就是自以为远处的回廊和楼梯以及六面体会不可思议地停止——这是十分可笑的。”透过既定现象,我们无法看到本质,单纯庞杂的现象会让人感到手足无措,从而失之于浩瀚、无穷大小。《沙漠》是博尔赫斯式的寓言,他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让不可知变成可知。他找到了人的思想与宇宙的思想相互沟通的所在。如同人在现实中创造了梦境的一切。此循环可到达无限,此无限可揆度人本之外的一切,直面人类的生存问题。提供改变的力量,或者是借口。    博尔赫斯在欧洲、美洲和亚洲漫游的时候,他的幻想的迷宫一定是与现实接续在一起的。《沙漠》是生命个体在世界大范畴的精神漫游。这个精神漫游有着深刻喻义,它会赋予人类以大生命精神。让人类在风、海洋、土地里进行思考,通过雨水和花进行交谈,妥协地领会它们,记住或者忘却它们。而生命的意义,在每个角落,无处不在。生命不会止息,文明也不会停滞。人类所忧伤的无法改变的,可通过幻想来接近。“行为”与“记忆”同样具有价值,否则我们没有存活在当世的意义。“距离”是时空矩限,也是心灵矩限。“最有意义的时刻”不是那些瞻仰历史的存在,是为这个存在进行着“微不足道的行为”。这证明:世界的改变,可以由个体的思想来决定。在博尔赫斯看来,一瞬间的记忆与一生的记忆是相同的。
   在“精神无根”的时代,博尔赫斯还常常以“洞”的概念来喻指其本象。洞是黑暗,是失落了的无尽光阴和茫然无绪的状态。“洞”与“精神无根”间有一种缥缈混沌的关联。世俗的庸人,日复一日甚或一生一世地沉湎其中。人类叹惋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忧思和自然光辉对于人本的照鉴,更是要以人性的光芒对灵魂时时拷问。在这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态之原质力量,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多大的影响?面对坎坷悲怆时,每个人的心境又将如何映照?是否都有着对于生命本态不能自如伸缩的巨大无助与无奈?他(她)都渴望有一种神性的力量,让一种孤寂在祈祷中与自己的前世灵魂相遇。这时,诗人内心涌动的——是毁灭和新生,是黑暗和明亮,是痛苦和幸福。让我们在生命的另一个侧面,读到或看到一个又一个炽烈的景象,丰饶与自然相关的“本然之物”。
   同样的一些文本,语言却是闪亮的。其主旨,是为了表现对于大地的热爱和眷恋。如,阿根廷诗人里卡多·莫利纳里的《站在普拉塔河边唱给十一月的颂歌》:
   某一天,田野、鲜花、绿树,你们将把我记起;
   大地,人们孤独的祖国……你们将把我看望,
   我独坐河边,看群群野马没入大河中央;
   或者看着灯心草如何随着潮涌风吹轻轻摇唱。
   诗文本语言,表达着一位精神游子对故土依恋的情怀。亮丽、耀眼。在自然风光照耀下的亮色。那远地故乡的河水,照亮了诗人和孤独的祖国。“大地”已然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而诗人所拥有的,是另一个更高层面上的“精神故乡”。即:一个人生命心灵的真正依附所在。这是他(她)在抒写诗作时非凡的生命体悟。这正是一位诗人与他生存的大地有着某种关联的缘故。对于诗人而言,最难抑的,是他自身的命运与这个世界的某些关联。诗人在大地上行走,大地上任何一种物质都会与他有关,活着与死亡,都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和諧肉体与灵魂之必然——在对物象附以精神时,精神的存在必然要高于一切的存在。就如同鸟儿,只有飞翔才最美,飞翔时带动的天空最美。那么在鸟儿的眼里,天空存在最重要。
   一个诗人不热爱大地,就不是真诗人。梭罗说:“诗人和崇拜自然的人肩并肩地走,前者的天地更加自由。即使你是身处户外,要是外面的门打开了,内心的门却关闭着,也是没有什么用的!”①他道出了人与自然的某种默契。也启引了我散文诗创作的灵思。那些诗的“四元素”,时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将如何发现,并在文本中作为诗的有效因子,加以利用?这确乎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诗歌写作,离不开大地。大地盛装着诗的有效因子。无处不在的诗歌元素,弥天漫地。如何采撷为诗所用?在对卑微事物的关怀里,我们将看到什么?悲悯。同情。慈爱。劝戒。等等,无不如此。因为有了诗,才有了超越于肉体之上的灵魂。因为有了灵魂,才有了构架于诗语言之上的思想的旋涡。在复杂的思考里,作为诗元素的积极冶炼者来说,也许散文诗的容涵量,最适合于文本喻象的存蓄。就像一座树林,最适合盛装大量的鸟鸣。这些鸟鸣,是一座森林的元素。缺之不可。若缺之,森林则无生趣。
   如此,诗文本写作,必须在每一句里,都有着思想脉波的闪动,都是在拷问一位诗人对生命苦难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但是,面对大地这个隐藏着巨大文本所在的依附,我们到底写什么?又该怎样来抒写自己的内心?我们对于灵魂的阐示又会各自有着怎样的不同?面对众生,我们是否敞开了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地方,盛放悲悯和坚忍?我们是否伏下身来静聆那些苦难、听听沁血沁泪的声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又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性质,能让一位饱经风霜的诗人的灵魂得以安顿或救助?
  注:①[美]亨利·戴维·梭罗《梭罗日记》(1985年8月21日),朱子仪译,北京出版社,2005,第81页。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改革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因此有了新目标和新要求。随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颁行,语文教育也将出现目标与现状反差加大的困境。应将教师角色定位再明确,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推动研究性教学反思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破解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真实落地难题的根本之策。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
摘要:如今的职业院校德育目标高尚、德育队伍庞大、德育经费不菲,管理层也一直强调“德育为先”的口号,但是德育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如今职业院校没有摸清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没有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文章分析了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了如今“口号式德育”“灌输式德育”的弊端,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高邮分院为例介绍了体验式德育的实施途径,意图为职业院校的体验式德育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海洋馆  谁也不知海洋有多深。  其实,也不知道有关海洋鱼类的知识之海有多深。我来到海洋博物馆,听一千种鱼给我上课。  鳄鱼从非洲而来,红鲍从南美洲而来,乌燕鸥从印度洋而来,墨鱼、带鱼、大小黄鱼从东海游来,金枪、马鲛、鲨鱼、石斑从南沙群岛而来。  二级保护的文昌鱼、宽吻海豚,世界濒危的大鲵、小抹香鲸,让我大开眼界。  色彩斑斓的观赏鱼类,让我眼花缭乱。  身价百万的极品龙鱼,难得一见真颜。  善跳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新阶段,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审美发现与鉴赏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文学作品教学是审美教育的主要载体与实施路径,应立足问题剖析,从目标确立、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品位。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审美教育;文学作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
高空吊篮日落时未落  十一月中旬,晚六点二十。  暮光业已四合,眼麻一会子了。间壁写字楼下班者步履匆匆。  路边新建小区,外墙吊篮仍在七楼外墙高高悬停。十七楼到七楼是白天的长度,七楼到一楼,半空到地面的距离,跟不上天黑下去的速度。  离地二十多米的吊篮、脏衣服和心脏,悬停仍不降落,能听见的声音多了,能看見的东西少了,喊不住日落。  对面公寓三处窗户亮起灯光。  顺河来风  风顺河而下,早晨的冷砭人
摘要:建设课程基地是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苏州市觅渡中学自2012年开始探索初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方式,尝试实施面向初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年来,学校基于学生实际,紧扣“生涯教育”这个命题,积极推进课程建模、课标制订、教材编写、场馆建设、初职衔接、师资培养、活动设计、家校合作等工作,逐渐步入了生涯教育课程基
1  太阳下班的时候,路灯就自动接手。  作为光明的正副使节,它们一直坚持着两班倒,以确保校园里有足够的温暖和光亮,调解明暗之间的矛盾。  其实,一盏长明灯,就是一轮红日。白天,它们把一缕缕阳光细细嚼碎,然后吞进自己的胃里。夜间,每一丝光亮都是一次反刍。  2  灯光下,有人刚从某个实验室中走出来,身后拖着自己长长的影子;几只飞蛾扇动着翅膀,争相扑向它们虚构的一场大火;还有一阵风,把这一切吹得晃动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的普通高中劳动教育应当常态化开展,凸显全面实施;应当活动化开展,注重以生为本;应当课程化开展,立足学科融合;应当系统化开展,达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常态化、活动化、课程化、系统化实施劳动教育、实现教育立德树人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中劳动教育;常态化;活动化;课程化;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40-015 
摘要: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多重需要。盐城市于2016年启动该项实验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盐城市为例,探讨了区域推进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教改实验工作的现实背景、目的和思路,需要把握的六个实验关键任务,总结了实验工作初步实践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实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变冷了,我的树叶,我愿用目光温暖你冷却的部分。  我的爱,正因为这秋,我看见依次上升的埋怨,奔跑,开放,愤怒,而后回归于这满目的枫叶。  那红色的夕阳下,那坐在轮椅上的人,但愿是你。  你活万年、斯年,我疼你万年、斯年,我至爱的人。  这深山是我粘贴上去的。  当她飘动起来,我围给你看,这就是你18岁那年佩戴的围巾。  一团红红的火色,一只狐狸在另一半雪地上寻觅爱的痕迹。  当然,我被迷失,被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