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教育学生学习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降格为技能 、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表情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意境辽远·雄浑壮阔,要读出掷地有声的效果;岳飞的《满江红》因为压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同时朗读时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形式,四言诗为两个音节,如“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在第二、四字处停顿,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在第二、四、六出停顿,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中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养成了“唱读”或“快读”的毛病,这可以利用范读来引导学生克服。“范读”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诗歌朗读带”,没有的则需要教师自己读,教师读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除了会教会学生如何朗读,还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做好铺垫。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了解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辉;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的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已呈衰落之势,风雨飘摇,然而当时的官员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还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杜牧这样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十分悲愤:沉迷奢华,必将亡唐。第二,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等创设情景,演绎古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的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乐配诗,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就像一棵树上的两片绿叶,相互映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如《题破山石后禅院》写寺院闲静优雅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优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故事,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赏心悦耳的古典乐曲中展开联想,进入情境。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 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内涵。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是空旷之意,正面描写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了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了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读诗还要把握住“警句”,警句是一首诗中的名言佳句,他们或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或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或点染了绚丽的色彩。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总之,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朗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满含表情地反复吟诵,往往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提前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意境辽远·雄浑壮阔,要读出掷地有声的效果;岳飞的《满江红》因为压仄声韵,读出的情怀应该是慷慨悲壮的。同时朗读时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形式,四言诗为两个音节,如“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诗为三个音节,在第二、四字处停顿,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诗为四个音节,在第二、四、六出停顿,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初中学生在朗读时往往养成了“唱读”或“快读”的毛病,这可以利用范读来引导学生克服。“范读”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诗歌朗读带”,没有的则需要教师自己读,教师读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抑扬顿挫,感情充沛的范读除了会教会学生如何朗读,还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二、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的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必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诗歌的意境美。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做好铺垫。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自然了解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圣人胸襟和仁者光辉;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的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王朝已呈衰落之势,风雨飘摇,然而当时的官员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还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杜牧这样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十分悲愤:沉迷奢华,必将亡唐。第二,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插图等创设情景,演绎古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的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乐配诗,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就像一棵树上的两片绿叶,相互映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在音乐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如《题破山石后禅院》写寺院闲静优雅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优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故事,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赏心悦耳的古典乐曲中展开联想,进入情境。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读诗要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的把握诗的中心和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 如《观沧海》中紧扣一个“观”字,写的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意境开阔。透露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诗中情与景紧密结合,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襟和想统一祖国的豪迈气魄。全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诗歌内涵。如《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字是空旷之意,正面描写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了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了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读诗还要把握住“警句”,警句是一首诗中的名言佳句,他们或创造了浓郁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或勾画了动人的形象,或点染了绚丽的色彩。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理趣。
总之,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