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珠单抗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实践中的用药模式:一项多中心非干预性研究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li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我国RA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的托珠单抗使用模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共招募407例来自全国23个中心的接受托珠单抗治疗的RA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并收集托珠单抗的使用模式,有效性,以及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

结果

39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330例(83.3%)接受托珠单抗联合传统合成改善病情抗风湿药(csDMARD)治疗,托珠单抗单药治疗比例为16.7%(66/396)。基线时,224例(56.6%)患者和38例(9.6%)患者分别在csDMARDs和其他生物制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bDMARDs)失败后开始注射托珠单抗。随访6个月期间,托珠单抗平均用药频率为(3.7±1.6)次,平均托珠单抗剂量为(7.4±1.2)mg/kg体质量,平均给药间隔时间为(40±13)d。6个月时,102例(25.8%)的患者继续接受托珠单抗治疗。6个月时观察到疾病活动度、关节症状、患者报告结局等均显著改善。90例(22.7%)的患者发生过至少1次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8例患者发生过至少1次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RA患者使用托珠单抗治疗6个月时有效性、耐受性及安全性良好。患者使用托珠单抗的持续性需改善。

其他文献
探究风湿病慢性病管理的有效方法及经验,讨论如何加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依从性,介绍风湿免疫科慢性病管理软件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医院及社区风湿病慢性病管理的管理流程,风湿病通过慢性病管理的干预,能有效提高风湿病的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的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在RA患者中的基因型分布。方法统计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光华医院检测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药物相关基因(MTHFR677C/T、MTHFR1298A/C、ABCB13435T/C、DHODH19C/A和CYP1A2734C/A)RA患者基因分型结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Hardy-Weinberg检验等位基因分布的独立性;各基因基因型
期刊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对自身肝内小胆管的免疫失耐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在PB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前景展开综述,从肠道微生物角度阐述PBC发病原因,探寻治疗或辅助治疗PBC新疗法。
目的分析总结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国内风湿性疾病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情况。方法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获得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①国内风湿性疾病领域药物临床试验数量逐年递增,共计525项。适应证主要包括弥漫性CTD、脊柱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及退行性变四大类,以RA(189项)、痛风(122项)、OA(89项)、AS(60项)及
目的探讨HA280免疫吸附治疗炎性肌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72例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了HA280免疫吸附治疗(免疫吸附组),50例为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自身抗体(ANA、肌炎特异性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炎症指标(ESR、CRP、铁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心肌酶
目的总结分析8例AS合并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1月确诊的8例AS合并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转归。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BASDAI的差异。结果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16~59岁,平均(31±14)岁;AS病程4~144个月,平均(27±30)个月;SLE的病程1~80个月,平均(69±51)个月;8例中HLA-B27阳性8例,出现肾脏受累5例,血液系
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间质性肺炎(ILD)并发肺部感染时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IIM-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将其按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组和未合并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并绘制受
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骨糜烂、关节破坏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参与细胞间通讯,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分子在信息转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泌体内的分子载物随着细胞的起源和状态发生变化,提示外泌体活性分子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外泌体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外泌体来源的活性分子与RA的关系,及其作为RA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对幼年皮肌炎(JDM)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以探讨JDM患儿的发病、临床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12例JDM患儿的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对其治疗及门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估JDM的疗效及转归。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