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击疗法的真相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的右下额叶皮质是大脑的“刹车”部门,有抑制冲动的能力,比如,它可以抑制住愤怒时打人的冲动或减肥时想吃甜点的冲动。该研究还发现使用无痛无感的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右下额皮质,就能使人的自制力得到增强。此外,该研究的最大亮点是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电击疗法技术,为传统的、备受争议的电击疗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该研究把电极直接贴在受试者的头部,产生的电脉冲极其微弱,受试者根本难以察觉。
  在西方的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电击疗法常常“面目可憎”,经历电击疗法的病人要承受极大的痛苦。但真实的电击疗法并非如此,当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之后,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温柔”的真相。
  癫痫病启发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又称电休克疗法或电痉挛疗法,简称ECT。是经由电击脑部的方式来诱发痉挛,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一般被用于治疗严重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狂躁症等病症。当所有的药物和心理治疗都无效时,医生就会使用电击疗法。
  电击疗法是1938年由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莱蒂和比尼发明的。他们的研究则是受到匈牙利精神病医生梅杜纳的启发。1934年,梅杜纳在研究中发现,急性期的精神病病人在癫痫发作后精神病症状有所减轻,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在自发抽搐后其精神分裂病状也会得以改善。于是梅杜纳开始思考,既然抽搐有可能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病症状,那么如果能找到一种易引起抽搐又不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样就能有效地解决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了。梅杜纳试验了很多次,最后选用了樟脑作为引发精神病患者抽搐的物质。
  他的首位治疗对象是一个长期木僵的43岁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梅杜纳给这位病人注射了樟脑,注射之后45分钟,病人突然癫痫发作。在18天内,他为该病人注射了5次樟脑,最后病人的木僵症状完全消除了。不久,这种治疗方法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就包括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莱蒂,他曾经做过用电流诱发动物癫痫的实验研究,认为电流是引发抽搐的最简便的方法。当他知道梅杜纳使用药物抽搐疗法治疗精神疾病的时候,立刻想到也许可以用电流诱发抽搐从而治疗精神疾病。于是切莱蒂开始着手研究,他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做“电休克治疗”研究,其中小组成员就包括比尼。在开始的实验中,他们直接将用于照明的电的正负极分别置于狗的口腔和肛门,结果有一半的狗死亡,比尼发现,这些狗死亡的原因是因为电流经过心脏扰乱了心肌生物电节律,于是他把正负电极放在狗的两颞(头颅两侧靠近耳朵的部分)从而使心脏处于电流环路之外,这次的实验结果并无一条狗死亡。随后切莱蒂和比尼两人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继续研究,最后确认了抽搐对大脑并不会造成损害,从而确定了电击疗法的安全性。此后,他们开始将电击疗法用于人类精神疾病的治疗。
  1938年,比尼用自己组装的简易仪器治疗精神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比尼首次给病人通80伏电压,病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然后又通了90伏电压,病人出现轻微的抽搐,最后随着电压升高病人开始全身大抽搐,意识完全丧失。该病人经过9次这样的治疗后,其精神病症状完全消失,并且生活和工作也恢复了正常。此后,这种治疗方法因其操作方便、危险性小、疗效确定等特点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但经过长期的使用和研究发现,大脑在通电后会使肢体肌肉过度剧烈痉挛从而导致关节脱位和骨折,而这些弊端也限制了电击疗法的使用。
  “南美箭毒”让电击疗法更安全
  1941年,研究者首次在治疗前使用一种肌肉松弛剂——“南美箭毒”,然后再进行电击治疗,从而消除了关节脱位和骨折等并发症,而且即使本身就有骨折的精神病患者也可以采用电击疗法治疗。从此之后,在治疗前注射肌肉松弛剂也成了电击疗法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又发现如果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状态下注射肌肉松弛剂,会导致呼吸肌麻痹从而使得患者产生窒息濒死感,造成患者极度紧张不安。因此电击疗法又得到进一步改进,即先给患者麻醉,在患者处于麻醉的状态下注射肌肉松弛剂,这样患者不仅没有不适感,而且清醒后也不会感到痛苦。
  但由于媒体对电击疗法的副作用的大肆宣扬,电击疗法的使用在1950~1970年间呈下滑趋势。例如,《纽约时报》曾有文章认为,电影《飞越疯人院》增加了人们对电击疗法的恐慌和畏惧。但电影中的治疗程序并不符合现实中电击疗法的治疗程序。在现实生活中,在电击疗法开始之前,病人已经进入麻醉的状态,肌肉也已经处于放松的状态,所以患者并不像小说或电影中表现的那样痛苦。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学会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击疗法的报告,报告支持将电击疗法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但之后的10年中电击疗法依然备受批评,不受大家的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电击疗法因其治疗重症抑郁症具有高效且便宜的优点,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电击疗法的使用也开始增加。1985年,国际心理健康机构和国际健康机构在关于电击疗法的发展上达成共识,即虽然电击疗法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电击疗法对治疗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2005年,世界健康组织提出了电击疗法使用的三点建议:第一,必须在征得病人同意之后才能使用电击疗法;第二,在使用电击疗法之前必须给病人麻醉使其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第三,不得用于儿童。
  电击疗法,重症病人的福星
  关于是优先使用电击疗法,还是先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没有好转再使用电击疗法,不同的精神病学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于重症抑郁症患者一般认为首选电击疗法,因为重症抑郁症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木僵状态和绝食等症状,如果使用药物需要至少两周才能起效,在这两周内患者最容易自杀,所以这时候需要首选电击疗法,电击疗法起效快,经过2~3次治疗,抑郁症状就有一定的改善,在4~6次治疗后抑郁症状就可以消失了。此外对于那些使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或者副作用明显的患者(如中老年人),电击疗法也是最好的选择。研究发现电击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达70%~100%,而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有效率只有60%~80%,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临床上电击疗法对于躁狂症治疗的有效率也高达80%,与治疗躁狂症的药物锂盐相比,电击疗法见效快,对于急性期的躁狂症尤为重要。此外,电击疗法也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种基本方法,它能够减轻或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和幻觉症状,能够迅速控制兴奋躁动现象。电击疗法还可用于治疗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神经症性厌食、神经症性贪食、神经症性呕吐等精神疾病。
  电击疗法比分娩风险更小
  关于电击疗法的安全性和副作用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美国精神病协会曾报告:现代改良的电击疗法是在全麻下进行的医学造作中危险性最小的,比分娩的危险性还要小得多。并且随着麻醉技术越来越先进,电击疗法的危险性已经降到极低。但是在电击疗法治疗过程中,由于血压会暂时升高,所以一些有心肌梗塞、颅内出血倾向的患者不能使用电击疗法,其他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的患者也应避免使用电击疗法。电击疗法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头晕、头痛和轻度的意识模糊,但这些问题都会在一个小时内消失,即使常出现的记忆障碍,也会在几天之内恢复。
  最近,科学家又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电击疗法即深度脑刺激疗法(DBS),该疗法主要是将电极植入到患者脑内,然后通过电极,定期进行电脉冲刺激。这种疗法类似于给心脏病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大脑中异常的电信号,从而有效地消除症状。很多临床经验都表明DBS疗法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病症。
  总之,电击疗法由于其立竿见影的效果被美国医学学会和美国心理学学会推荐使用,所以电击疗法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发展得很迅速,并且日趋成熟。但在我国电击疗法的使用还不太普遍,相关人才培养标准也较为落后。电击疗法需要安全的治疗和监护仪器,要求有专职的麻醉医师,实施医师必须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所以必须具备以上种种条件的医疗机构才能进行电击疗法。因此,不是电击疗法本身让我们惧怕,而是治疗过程的不规范导致了人们对这种疗法的排斥。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医疗人员的增加,电击疗法将彻底摘下“可怕”的面具,呈现其治病救人的“温柔”真相。
  【责任编辑】张小萌
其他文献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传统起源于西方,“科学”一词是近代才在中国广泛运用,但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也不乏科学成就。而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是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用到的一切手段、方法的总和。  科学对世界的发现,技术对自然的改造,犹如两条臂膀共同创造着历史,推动着文明的进程。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度,我国古代科学技
英国研究人员观察了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与水稻根部的共生关系,发现土壤真菌对农作物根部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真菌与植物营养根形成的共生体被称为菌根。菌根真菌能附着在水稻根部,并从细胞层面促进作物根部生长。同时,菌根真菌还会长出细小的卷须深入土壤内部,从中抽取营养物质,尤其是作物需要的磷酸盐,并能直接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到作物的细胞中。被菌根真菌附着的作物能通过真菌的卷须直接吸收所需磷酸盐的70
龙游商帮是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中唯一以县为单位组成的商帮,其经营范围涉及珠宝业、垦拓业、造纸业和印书业等领域。龙游商帮既不像晋商经营典当、票号,在金融市场叱咤风云;也不像徽商垄断盐鹾,在民生市场指点江山。龙游商帮无论发轫之初还是鼎盛之时,都毫无背景可言。他们凭借踏实、苦干、聪慧的经商本领鏖战商场,堪称“平民式贵族”。  龙游商帮的文化源流  龙游县(以下简称龙游)位于浙江省中西部的金衢盆地,毗连赣
在宗教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之时,它的作用似乎也渗透到许多方面。比如,人们相信宗教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一定的作用,即使没有直接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  对宗教的简单判断  一个流行久远的故事对宗教作了并不否认,也不肯定的解说。  有一天,一位无神论学者在某个会议上向人们讲述上帝绝对不可能存在,为了证明他说的话是真理,他当即举了一个例子。他向公众说,我可以当着你们大声向上帝挑战说:上帝,假如你果
虽然牡蛎贝壳的主要成分是易碎的方解石,但却能够完美地吸收撞击。为了查明真相,科学家在纳米级水平上进行观察。他们发现,牡蛎的贝壳是由许多层长钻石形的方解石晶体构成的。当科学家们有意敲击贝壳时,贝壳表面会重新排列方解石晶体形成一个小型的撞击坑来吸收撞击,并将损害保持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这启发了科学家,未来有可能利用牡蛎壳的这一特性来研发可承受多次子弹撞击的防弹玻璃。
实际上,“胡说八道”这个成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胡说,二是八道。“胡说”一词源于“胡人”,在我国古代,一般把居住、生活在大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而“胡说”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之后。那时,居住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等。但中原人并不认识他们的文字,而且也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于是,就把“胡人”的文章和说话叫“胡说”。“八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于佛教,即“八正道”,又称“八圣道
2006年夏天,日本摄制的故事片《日本沉没》在世界各地公映。这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灾难大片,讲述的是一位日本地质学家,在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发现处在太平洋板块上的日本列岛,在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将在380天内沉入太平洋,最终被挤压到地球深处。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消息不径而走,造成人们的极大恐慌,开始大逃亡,纷纷涌向朝鲜半岛、中国、俄罗斯、北美等国家。在危难中,这位地质学家利用自己发明的深海钻探
睡眠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在睡眠时,无论是大脑还是其他组织,其细胞生长以及很多修复功能(如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均会加速。睡眠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直接影响,那么对于我们的认知功能,它的重要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睡眠缺失的损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睡眠不足,我们可能会感到乏力或者对心情造成影响,不过稍微进行一下调整就不会产生持续作用。那么如果持续不让一个人
许多人第一次见到水豚,都会对它的外表感到好奇:这到底是一只没有尾巴的河狸,还是一只相貌奇怪的野猪?它其实是水豚——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近年来,水豚因其憨厚的样貌、温顺的性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人争相将水豚作为宠物饲养。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却一再提醒:水豚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动物,人们应当在遵守本国法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它们的习性,慎重考虑是否饲养。为何科学家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水豚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为什么一些吸烟者的癌症发病率较高?一项研究对全球17种癌症患者5200人的基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吸烟越多、烟龄越长,越容易引起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平均每抽50根烟,每个肺细胞便会产生1个DNA突变;而每天抽20根烟的吸烟者连续抽一年,每个肺细胞、喉部细胞、咽部细胞、膀胱细胞和肾脏细胞分别会产生150个、97个、39个、18个和6个DNA突变。这是研究人员首次量化分子损伤对DNA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