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级构式“A这个B那个”的多角度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A这个B那个”是现代汉语中表达高量级含义的常用构式,述语动作具有反复性、连续性、无序性特征,行为作用于不同的指示对象,使之呈现多样、量大的意义。构式主要用于进行事件、惯常事件和道义情态句中。
  【关键词】 这个;那个;高量级;构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124-03
  现代汉语中的“A这个B那个” ①可以表示高量级含义。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这个’与‘那个’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1],梁海燕(2016)认为“V这个V那个”结构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除形式动词以外的多类动词都可进入该结构中[2]。本文拟对“A这个B那个”构式的构成成分、语义性质和使用条件予以探讨。
  一、构式“A这个B那个”的构成成分
  构式“A这个B那个”是谓词性的联合短语,主要由动词A、B和指示代词“这个”“那个”构成,由于动词基本都是二价动词,因此构式述语前面通常还包含施事论元。
  (一)动词A、B的性质。动词A、B是及物动词,可以是普通形式或重叠式、“V一V”“V了V”等形式。有时同一个动词性成分接连支配两个代词宾语,即A与B同形;有时不同动词性成分分别支配“这个”和“那个”,即A与B异形。
  1. A与B同形。在这种情况下,A与B是完全相同的及物动词,两个动宾短语往往结合紧密,中间没有停顿,构式表示同一动作的重复。例如: (1)她指挥这个指挥那个,搬这搬那的,眼睛尖得很。(王旭烽《茶人三部曲》);(2)我有一个时期停止了探索,让时光白白地飞逝,我想抓这个抓那个,却什么也不曾抓住。(巴金《随想录》)
  例(1)和例(2)都属于同一动词支配两个代词宾语的情况,“指挥”和“抓”连续使用,表示同一行为动作重复多次。
  2. A与B异形。有些时候,A与B是形式不同、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动词,构式表示两个近似或相关的行为动作接连出现。两个动宾短语之间有时有停顿,在书写中常用逗号隔开。例如:
  (3)老全爬出了坑道,走到这一大片死人中间,翻翻这个,拨拨那个。(余华《活着》);(4)菜一端上来,儿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尝尝这个,闻闻那个。(《人民日报》1995)
  例(3)中的“翻翻”和“拨拨”都表示拨弄的动作,意义相近,例(4)中的“尝尝”和“闻闻”都是和吃饭有关的动作,在句中意义相关,两例都表示某两个相似的行为动作接连或交替出现。
  有些时候,A与B的意义完全相反,可能是两个动词本身的含义相反,也可能表现在句法层面,比如添加状语或补语等等。这种用法看似是一种取舍关系,实际上是通过列举不同的情况来暗示“量多”的含义。例如: (5)我们姐弟几个围着鱼桶,一个个喜欢得什么似的,一会捞起这个、一会放回那个,高兴地嚷着要吃鱼。(1994年报刊精选)
  例(5)的“捞起”和“放回”是意义相反的一组述补短语,表示重复捞鱼的动作。
  (二)“这個”“那个”的性质。指示代词“这个”和“那个”具有指代作用,在“A这个B那个”构式中,两者有时是虚指,有时是不定指,往往很难还原出具体所指的对象。
  1.虚指。现代汉语中的“这个”和“那个”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所指内容一般是实指,或者代词后面紧跟所指对象,或者可以根据语境还原出具体指代的对象。而“A这个B那个”构式中的代词许多时候是虚指,根据张斌(2002),即“指代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的人或物”[3]。例如: (6)中国人恋家,退了休还在家里忙这忙那,很少有人成天没事站在街上等着看事情发生。(余秋雨《千年一叹》);(7)咱不图这,不图那,就图那娃人品好,干活勤快。(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在例(6)和例(7)中,我们很难说出“这”和“那”究竟指代什么,这里的代词是虚指。
  2.不定指。指示代词“这个”和“那个”所表示的对象可以是有定的或无定的。如果说话人所运用的指称人或事物的词语是听话人所知道的,那么该词是有定的,反之则是无定的。构式“A这个B那个”中的“这个”和“那个”大多是不定指的,即使语境提供了指代的类别或范围,听话人也无法说出代词所指的具体是哪个人或事物。例如:
  (8)她一天到晚兴高采烈的,一会儿把她的快乐传染给这个,一会儿又传染给那个。(邓友梅《在悬崖上》);(9)叮叮当当的玩艺儿挂满一屋子,(刘庸生)瞧瞧这个,捅捅那个,倒也活得自在,过得痛快。(中杰英《怪摊》)
  根据语境,例(8)中的“这个”和“那个”指代其他人,但听话人无法判断具体指谁,例(9)中的代词回指第一个分句中的“玩艺儿”,但也没有表明具体是哪个,因此这两例中的代词都是无定的。
  (三)述语前项的性质。“A这个”与“B那个”构成联合结构,前面通常有且只有一个施事成分,主要由人称代词、人名等体词性成分充当,在少数情况下,其他虚指成分可以分别充当两个短语的主语。例如: (10)父亲做饭洗衣服,我给他拿这个递那个,跳跳蹦蹦地,父亲也显得十分高兴。(冰心《冰心全集第六卷》);(11)大伙闹哄哄地你说这个我说那个。头儿叱喝了一嗓子,这才静了下来。(刘心武《难为情》)
  例(10)中“拿”和“递”的施事都是“我”;在例(11)中,“你”和“我”分别充当了两个述宾短语前面的主语,但没有具体指代某个人,是虚指成分,这也对应了代词宾语的虚指性和无定性。
  二、构式“A这个B那个”的语义性质
  在“A这个B那个”中,两个述宾短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达了行为动作的反复性、连续性、无序性特征,指示代词“这个”和“那个”并用,既包括近指,又包括远指,所指范围扩大、内容丰富,因而呈现出多样、量大的特征,构式整体表示高量级含义。   (一)反复性。在“A这个B那个”构式中,两个动词性成分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同或相近的,动词的重复使用表达了动作或行为的反复性,王峰、古川裕(2016)指出,“动作的反复发生就会伴随对象的反复出现”[5],因此构式也表达出动作所关涉对象的数量众多。例如:
  (12)请示这个请示那个,最后还非得请示你——我的公民权没一年不被你剥夺!(王朔《无人喝彩》);(13)这阵子村里人高兴,庆贺这个庆贺那个,社火一个接一个。(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例(12)中,“请示”一词重复使用,画线部分表示该行为反复进行,说话人请示的人很多;例(13)表示村里反复多次举行庆贺活动,受到庆贺的人家很多,从“社火一个接一个”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连续性。在构式“A这个B那个”中,有时在第一个动词后面加上助词“了”,整个短语呈现出动作的连续性特征,表达某个动作行为并非只发生一次两次之后停止,而是接连不断进行,每次涉及不同的对象。例如:
  (14)刘钢炮更闲不住,加入巡回批判分队,批了这个批那个,堪称应接不暇。(邓刚《阵痛》);(15)他贪婪地看了这個看那个,看了窗里看窗外,看了云彩看太阳,失而复得的光明呀,分外绚丽,他像个小孩子到了个新地方,目不暇接了。(航鹰《明姑娘》)
  例(14)中,“批了这个批那个”表示批评某人之后继而批评另一个人,每次“批评”行为结束紧跟着下一次行为的开始;例(15)中画线部分表示“看”的动作连续不断进行,看完某个事物之后接着看另一事物。两例都体现了动作的连续性,后文的“应接不暇”“目不暇接”也与之相呼应。
  反复性侧重于每个动作行为重复多次,连续性着重体现每两次动作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二者在语义上有细微差别。
  (三)无序性。美国语言学家Lamb提出,“无序性”指的是语言成分之间的体现关系没有先后次序之分[6]。在构式“A这个B那个”中,两个短语所表达的行为动作并没有时间先后的次序,体现了一种无序性特征,而一个或两个关涉对象无法造成无序、杂乱的局面,只有数量众多的时候才能体现。有时,结构中会插入其他表示无序性的成分,如“一会儿……,一会儿……”“今天……,明天……”等等,例如: (16)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常常睡不着,一会儿恨这个,一会儿恨那个,到头来最恨的还是我自己。(余华《活着》);(17)放了学就一帮女孩子凑在一起,嘁嘁喳喳,今天崇拜这个明天崇拜那个。(王朔《刘慧芳》)
  例(16)中,“一会儿恨这个,一会儿恨那个”反映了憎恨的对象多而杂,体现了动作的无序性;例(17)中,“今天崇拜这个明天崇拜那个”指的是女孩子们崇拜的对象经常更换,没有特定的顺序。
  综上所述,“A这个B那个”表达高量级含义,既包含动量,也包含物量,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固化为一种规约意义,既表示动作行为多次发生,也表示涉事对象的数量众多。
  三、 构式“A这个B那个”的使用条件
  构式“A这个B那个”主要用于进行事件、惯常事件和道义情态句中,可以描述某些正在进行或经常发生的事件,也可以表达说话人要求或承诺的某些事。
  (一)进行事件。进行事件指的是正在发生或进行的事件。许多叙述句会用到“A这个B那个”结构,虽然语境是过去时态,但是短语所描述的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性,表示当时发生的某种情况,属于进行事件。例如: (18)包玉刚领大伙上船参观,四个女儿像小鸟在船上跑来跑去,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19)民兵们也乱了,逮这个捺那个,挨了女人们踹,也顾不上还她们两巴掌。(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在例(18)中,作者用“问这问那”表示当时“女儿”问的问题很多,例(19) 的“逮这个捺那个”表示当时抓捕的人数很多,两例都是描述过去正在发生的事情。
  (二)惯常事件。根据柯理思(2005)[7],惯常事件表达某一时期、某一人物所特有的动作或状态,或者一些自然现象。句中常用的标记有“会”“要”“爱”等等。构式“A这个B那个”也常用于惯常事件中,例如: (20)平时,三只小狗最为活跃,总是吐着小舌头跳来跳去,用爪子逗逗这个逗逗那个。(1998年人民日报);(21)老年朋友有的时候让年轻人反感,说你老要这个要那个……实际上他其实呼唤的是一种关注和爱护。(杨凤池《百家讲坛·谁知老年心》)
  例(20)中,小狗“逗逗这个逗逗那个”是平时经常会发生的事情,“总是”也表达了这是个惯常事件;例(21)中的“老”也表示老年人“要这个要那个”的惯常性。
  (三)道义情态句。道义情态是指负有道义责任的施事从事某些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括许可、义务、承诺三类。当说话人允许或要求听话人做某事,常使用表示祈使的“可以”“应该”“必须”以及表示阻止的“别”“不要”等,表达了说话人是否希望某个事件发生的态度;另一方面,道义情态还包括说话人向听话人承诺或保证做某事,常见的情态词有“会”“一定”等。构式“A这个B那个”可用于道义情态句中,例如:
  (22)你别问这个问那个的,还是安安静静地躺着,不要胡思乱想,内伤就好得快了。(金庸《神雕侠侣》);(23)我决不会偏这个向那个,这一点,请老少爷们放心。(李佩甫《羊的门》)
  例(22)中,说话人要求对方不要总是问问题,表达的是说话人的要求;例(23)则表示了说话人的承诺。
  以上探讨了构式“A这个B那个”的相关特征,相较于变体形式“A这个N,B那个N”“A这个N那个N”“A这个那个”等,此构式能够用最简形式传达最多内容,因此更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注释:
  ①代词“这个”“那个”有时用作“这”“那”,由于二者意义完全相同,本文不做区分,构式统一书写为“A这个B那个”。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9.
  [2]梁海燕.析对举结构的“这个那个”[J].语文学刊,2016,(10):48.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321.
  [4]王峰,古川裕.“左VP右VP”对举格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6(6):38.
  [5]胡培培.几种表达无序意义的构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5:1.
  [6]张黎,古川裕,任鹰.日本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选[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01-124.
  作者简介:
  李宇涵,女,江苏徐州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气词在日常交流中应用很普遍,方言语气词在有差别的地区有其独有的特征,形成了不同方言区专有的语气系统。含山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文章以大批的语言事实为根据,从表义、分布、功能、连用等方面对含山特色方言语气词进行分类描述,单个语气词有“滴”“嘞”“着”“曼”,连用语气词有“着嘞”“嘞哎”“了嘞”。  【关键词】 含山方言;语气词 ;连用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標识码】A
期刊
【摘要】 本文利用Catford(1965)的翻译转换理论,分析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揭示了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转换比非文学翻译更频繁。此外,在各种翻译转换中,文学翻译中的类别转变和单位转变明显多于非文学翻译。最后,鉴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巨大差异,两种翻译中没有系统内转移的迹象。希望这一分析能对不同体裁的翻译策略有所启示。  【关键词】 翻译转变;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
期刊
章十三 情之一字  这一夜,合欢楼珠光宝气阁中灯火通明,鼓弦大作。原来,这合欢楼中的花魁韶华今日里大开花宴,欲选一位入幕之宾。  玉京风俗,凡名妓选客人,须大张宴席,每一张几案上,均摆放不同花朵,名妓折下哪一桌上的花朵,便意味着她选中了哪一位客人,称之为“花宴”,这位客人除却要付缠头之资外,这一室酒席也归他消费。因此不是名妓或富贵人士,也没有召开并参与这花宴的资格。  但这韶华又不同,她虽是花魁娘
期刊
【摘要】 李颀作为《河岳英灵集》选诗中的一位重要诗人,能从他的选诗中窥看殷璠的思想倾向,因此诗集中所选的十四首诗能作为打开《河岳英灵集》研究的角度,本文希望通过对诗作内容的解读,建立对李颀和殷璠的基本认识。  【关键词】 《河岳英灵集》;李颀;意象;玄理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04-03  李颀在唐代诗人中颇
期刊
【摘要】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开始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信息碎片化、海量化,信息来源更广,信息传播更快。而网络新闻作为一种在网络时代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得到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巨大冲击,网络新闻的宣传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亟须进行创新优化,探索网络新闻宣传管理的新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阶段
期刊
【摘要】 博物馆与人类学有渊源关系,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运用人类学的知识来展现器物。在人类学的学科中文化人类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对人类文化的起始、演化变迁的过程进行探讨,以及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蕴涵的人类文化演变规律和性质进行研究等。本文基于以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为主题的博物馆展出藏品征集、以民族志物品的意义为主题的博物馆典藏研究、以文化的建构意义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与教育这三个功
期刊
【摘要】 科伦·麦凯恩笔下的《转吧,送伟大的世界》是一部以纽约为背景,影射“9·11”事件的当代小说。其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了几位饱经丧子之痛的母亲形象。本文以克莱尔为例,深入分析了她的种种创伤表征,包括睹物思人,出现幻觉,还有习惯性地重复等。另外,文章还总结了她创伤治疗的救赎方案,如通过聚会来讲述创伤,勇敢地与丈夫争夺平等的地位等等。本文旨在让读者了解创伤群体,警醒世人对战争的反思。  【关键
期刊
【摘要】 《草房子》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运河环境是小说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的重要背景和依托。“水”是小说的重要意象,它见证人物成长,甚至“操控”人物命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 《草房子》;运河文化;命运共同体;人物;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11-02  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里
期刊
【摘要】 英语网络热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能够潜在地反映一些文化内涵。本文试从英语网络热词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和网络热词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研究网络热词中所体现的英美文化特点,以期更好地理解网络热词所折射的英美文化。  【关键词】 英语网络热词;英美文化;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5-0107-04  基金项目:2
期刊
【摘要】 网络流行语“××子”因选秀节目《青春有你2》的播出而在微博等社交平台走火。本文通过描述分析网络流行语“××子”及其衍变机制,尝试对“××子”的起源做出考察;同时,对“××子”流行原因进行梳理,旨在对新兴网络流行语“××子”的流行与传播做出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 网络语 “××子”;衍变机制;流行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