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写作内容,掌握写作要领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关注写作内容
  “儿童本位”下的习作指导,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既要有童心,又要无痕。“有心”指的是教师在指导习作过程中,明确习作的目的,掌握本次习作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无痕”是指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关注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写作的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更重要!要让学生写真实的事,写自己的话。所以,教师与其在“怎么写”上滔滔不绝,不如“默默无闻”地把精力花在“写什么”上。教师不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精彩,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写作素材;或者精心设计习作主题,通过题目“引爆”生活积累;或者通过轻松愉悦地谈话交流往事,帮助学生唤醒记忆;或者培养学生从一件普通的事或平凡的人中挖掘“资源”。
  二、 紧贴学生生活
  生活是可以触摸的,是鲜活可感的。如果我们的习作始终与生活脱节,儿童没有了自己支配的闲暇生活,也就没有了“偷采白莲”的窃喜,没有了“卧剥莲蓬”的洒脱,听不见“蛙声一片”,看不见“露似珍珠”……古人亦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精辟论断,所以好作品的源头在于缤纷灿烂的生活。
  生活无论多么丰富多彩,如果学生“金口难开”,那么,他们的习作历程就会黯然失色,毫无生机可言。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以巧妙的引导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完成“写什么”这一关。精心设计一个或几个富有张力的、能够拓展思维、启迪学生心灵的话题,启情导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已有经验,展开真情对话,让学生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习作冲动,进而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的。
  要让习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精彩瞬间,从实践中梳理出具体的写作素材。我们时常会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其实他们最缺少的是唤醒这些记忆的渠道和方法。学生的“我要写”比“我会写”更重要。
  三、 掌握写作要领
  1. 突出重点。每次习作要有重点,教师要明白本次习作的目标是什么?想训练学生提升哪些能力?那么,在指导、巡视、批改、交流中,教师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两点进行点拨。千万不能每篇文章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每篇文章入格一两点,并把这一两点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提升。
  2. 有文可仿。模仿是训练习作的好方法。模仿可从选择材料、结构特点、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来考虑。模仿作者是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来突出表达中心的;模仿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安排材料、有条理地写下来的;模仿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抒发真情的;模仿作者如何运用熟练的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使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的。
  3. 及时点评。作为语文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习作指导让人煞费苦心,习作批改更是劳心劳力的工作。从写作到评点往往周期过长,违反了儿童的期待心理,学生自然表现出“冷漠”来。及时点评,最好是当堂点评,这样的评价方式才会让写作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亭山小学)
其他文献
期刊
介绍我国芝麻生产及市场现状,分析当前芝麻育种研究方面的进展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方向。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same production and market in our country is intr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但是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力量都花费在指导上。其实,习作的评价也很重要。下面我以一节习作讲评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评价修改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 出示习作中的例文:  爸爸不仅在我脸画胡子,还在肚上画鬼脸。不过他的拿手还是编顺口溜,起绰号。有一天我午睡后在大床上跳来跳去,他马上就说:“身上穿件火黄背心,面孔象只屁股猢狲。”我知道把我的脸比作猴子的
期刊
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服务管理的研究备受人们重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使得顾客在获得服务时不仅要支付相应价格还可能会花费一部分时间。顾客除了关注价
期刊
期刊
第一课时  一、唤醒期待,初读课文抒感受  师: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个字。(师板书:水)“水”字笔画少,写的时候注意笔画之间适当留有距离,这样字才显得舒展、灵气。一起读。
期刊
苏教版第十册第23课是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编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真是匠心独运。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审视、比较,会发现别样的精彩。  一、 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彩别样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虽然描写的都是西湖的美景,但是两首诗的表现风格迥然不同,如果把两首诗作一些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