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因此,地理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
事例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它的恰当插入不仅能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思路,陶冶情操,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适时适度地事例穿插,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地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穿插事例的特点
1.具有趣味性
穿插事例的首要特点是化枯燥为主动,化乏味为有趣。地理课与其它各科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学生对地理学习不重视是其突出表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倾向,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课堂上结合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导入、讲授、分析,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渴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2.具有蕴含性
这里的蕴含性是指教师选用的事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要蕴含一定的哲理,要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如在讲“中国的农业”时,用人的五个手指来比喻中国农业的五个部门,作用都各不相同,却又缺一不可。农业的五个部门也一样,缺少哪一个,中国农业的发展都不全面,都会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学生就形象深刻的理解了农业生产各部门的重要性。
通过形象的事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化枯燥的死讲为形象的比喻,又蕴含知识在其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对事例中所含的哲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具有审美性
形象可感、饶有趣味的事例穿插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它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沉浸在审美境界之中。借助这一中介,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地理教材中情感内容,进而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等方面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更加生动。
如在讲“长江”时,运用形象教学:长江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高山雪原与浩瀚的海洋之间,哺育着中华儿女。引用古今文人对长江的赞美,或者加入《长江之歌》对长江的歌颂。这些具有感染力的例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插事例所反应发挥的功能
事例的穿插具有很强的趣味,很高的审美,丰富的蕴含。它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艺术,它可以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正表现出事例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
1.事例的引趣作用
事例的引趣作用表现为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强烈的好奇心,通常应用于新课的导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一段独具匠心的导言能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从而很快的进入角色,那么,应如何设计导言?引入事例,讲一段与教材有关的精彩故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板块的运动”之前,先讲一个故事,一天,意大利的一些科学家们正在指挥工人挖掘一口深井,突然发现一个古代戏院的一个舞台,之后人们依据这一发现的线索继续挖掘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一座不知名的古代城市遗址,这就是被火山埋葬多年的庞贝城。
故事讲完后,学生感到很吃惊。这时教师进一步设问:“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这座城市被埋在地下?”这样用事例给学生设疑,使学生对“板块的运动、火山”等知识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动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很大的益处。
2.事例的搭桥作用
事例的搭桥作用即事例的转承作用,多用于课堂的衔接。是学生疏通思路的“桥梁”、理解不深时的“梯子”,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它轻松而又不乏幽默,注重拓展又不断深入,是一种有魅力的启发。
如在讲“交通运输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是很抽象的,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一定困难。那么列举一个事例:用管道的粗细制约水流来比喻交通运输,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同时又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3.事例的拓展作用
事例的拓展作用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事例应用在反馈中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宜的插入事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有关长江的知识时,结合教材的活动内容,引入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原因分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的原因: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填湖造路使湖泊面积锐减,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這些原因的分析,会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掌握好生态平衡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由衷的感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内容显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事例的穿插是教学艺术,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地理教学艺术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事例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它的恰当插入不仅能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思路,陶冶情操,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适时适度地事例穿插,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地理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穿插事例的特点
1.具有趣味性
穿插事例的首要特点是化枯燥为主动,化乏味为有趣。地理课与其它各科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学生对地理学习不重视是其突出表现。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倾向,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是地理教学的关键。
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课堂上结合天气预报的内容进行导入、讲授、分析,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有关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和渴求,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2.具有蕴含性
这里的蕴含性是指教师选用的事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要蕴含一定的哲理,要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如在讲“中国的农业”时,用人的五个手指来比喻中国农业的五个部门,作用都各不相同,却又缺一不可。农业的五个部门也一样,缺少哪一个,中国农业的发展都不全面,都会对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不良影响。这样学生就形象深刻的理解了农业生产各部门的重要性。
通过形象的事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既可以化枯燥的死讲为形象的比喻,又蕴含知识在其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对事例中所含的哲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具有审美性
形象可感、饶有趣味的事例穿插能产生感人的力量,它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沉浸在审美境界之中。借助这一中介,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地理教材中情感内容,进而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等方面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地理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更加生动。
如在讲“长江”时,运用形象教学:长江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高山雪原与浩瀚的海洋之间,哺育着中华儿女。引用古今文人对长江的赞美,或者加入《长江之歌》对长江的歌颂。这些具有感染力的例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起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穿插事例所反应发挥的功能
事例的穿插具有很强的趣味,很高的审美,丰富的蕴含。它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艺术,它可以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运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正表现出事例应用在教学中的作用。
1.事例的引趣作用
事例的引趣作用表现为引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强烈的好奇心,通常应用于新课的导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一段独具匠心的导言能使学生形成有意注意,从而很快的进入角色,那么,应如何设计导言?引入事例,讲一段与教材有关的精彩故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讲“板块的运动”之前,先讲一个故事,一天,意大利的一些科学家们正在指挥工人挖掘一口深井,突然发现一个古代戏院的一个舞台,之后人们依据这一发现的线索继续挖掘了一段时间,结果发现一座不知名的古代城市遗址,这就是被火山埋葬多年的庞贝城。
故事讲完后,学生感到很吃惊。这时教师进一步设问:“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这座城市被埋在地下?”这样用事例给学生设疑,使学生对“板块的运动、火山”等知识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动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很大的益处。
2.事例的搭桥作用
事例的搭桥作用即事例的转承作用,多用于课堂的衔接。是学生疏通思路的“桥梁”、理解不深时的“梯子”,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它轻松而又不乏幽默,注重拓展又不断深入,是一种有魅力的启发。
如在讲“交通运输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是很抽象的,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有一定困难。那么列举一个事例:用管道的粗细制约水流来比喻交通运输,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同时又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3.事例的拓展作用
事例的拓展作用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很重要的,事例应用在反馈中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宜的插入事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有关长江的知识时,结合教材的活动内容,引入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原因分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的原因: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填湖造路使湖泊面积锐减,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這些原因的分析,会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掌握好生态平衡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由衷的感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学习内容显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事例的穿插是教学艺术,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日积月累,丰富自己的知识,使地理教学艺术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