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造化”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ei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师造化”是古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它是一个画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课题。文章就心师造化创作进行阐述,以期为绘画创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师造化;绘画创作;创作心得
  虽说“画者,意也”“画者,心也”,但这并不是说绘画脱离客观的物象而随心所欲、无所依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画家若想出物之神,必先夺物之真,要有严格的审物精神。
  一、借物以明心
  “心”是思想的载体,是意象的本源,是情感之根,是绘画创作的缘起。“心”属无形物,代表精神世界。“心师造化”就是以个人的经验、阅历、修养、精神和情感等去观照客观之物,人的思维便发挥了主观作用,作用于万象。思则“象”立,立于胸怀,胸怀即“心”。我在创作《夏清风》作品时(图1),刚开始对自己的构想不太有信心,在好友罗寒蕾的建议下,把床的比例改了一下,右上加了窗洒进来的阳光与植物影子,还有一只蝴蝶的影子,狗在抓那个影,蚊帐采用了老式的纹路(图2)。
  经过多次修改,构图与收集的材料稍微完善后,我便拿给导师方楚雄教授看。刚开始,一直觉得老师比较倾向传统,生怕导师不能接受我的想法。没想到导师方楚雄看了作品之后说:“构图挺新的,可以画啊!”顿时我放下了心头的大石。导师方楚雄接着说:“但是小狗动态要换,品种要换,毛要稍长的那种,因为地砖、床的质感都是光的,毛可以拉开质感对比,床要画得厚重,蚊帐要细腻精致。”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后,我便对床头、蚊帐进行处理创作(图3、图4)。
  不同的人对床头处理方式的理解观点不一,有的建议要把花纹画出来,有的建议在床头多做文章。但是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画面当中老地砖是实的,蚊帐是细腻的,狗的处理也需要写实;那么,如果床头还那么写实、丰富的话,整个画面毫无对比。至于蚊帐的刻画耗时最长,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先是把基本的纹路用墨拓印出来,然后边缘的地方用细毛笔慢慢接上;最后为了表现蚊帐的质感与更加厚重的效果,用蛤粉逐个挑染。通过4个月的构思创作,顺利地完成了个人创作的作品《夏清风》(图5),该作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优秀奖。
  以我理解,“理”应该是画中蕴藏之“心性”。绘画是“形”与“理”的统一,即物之外形与绘者之心的统一。
  二、书画清高,首重人品
  “画者,心也”,绘画是人心灵的外化。要想达到“画果载心,余心有寄”的境界,技法的训练与把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性修炼、人品修养的提高。心性、人品都本自心源,而非天生所固有的,而是后天习得所致。那么如何才能修得高尚的性灵而提高人品呢?以我浅薄的见识,试归纳了三点:
  一是读书。“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入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李日华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见识,使心胸宽广,画面的意境便会自然流露。
  二是行万里路。除了读书以外,董其昌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其实是深入生活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开阔胸襟,又可以积累创作素材。《林泉高致》中记载郭熙强调画家的亲身感受:“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人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山水之物不单只供行走与目视的,关照山水、关照自然是一种审美的行为,也可以达到修养心性的目的。
  三是静思。朱子虽强调读书穷理,但他也教育弟子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读书可以广其见识,静思则是静参默悟,进而便可以脉络贯通,心疑尽解。清人王昱说:“未作画前,全在养兴,或睹云泉,后观花鸟,或散步清吟,或焚香啜茗,俟胸中有得,技痒兴发,即伸纸舒亳,兴尽斯止。”
  结语
  绘画是一种心印,艺术创作属于精神领域,不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东方绘画,不管是中国古代绘画还是中国现代绘画,都离不开艺术家的创作,可见其艺术创作在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家应以心灵映射万象,成就一个生意盎然的灵境,达到“画果载心,余心有寄”的境界。
  [罗玉鑫,广州画院]
其他文献
【摘要】虽然观念、装置、行为、影像艺术一直充斥着整个20世纪的后半叶,但热爱架上艺术的画家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其中不乏大卫·霍克尼、基塔伊、贾科梅蒂等这些早已为我们所熟知的艺术家,而身居法国的以色列籍画家阿利卡也是其中的一员。阿利卡是欧洲当代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素描作品中,坚持以即兴写生的方式,描绘生活中的看似不起眼的角落、身边的朋友和一些生活用品。他的作品中构图新颖、简洁朴
期刊
首先,杨斌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艺术的感受力特别好,尤其是对绘画的色彩、线条、形象、构图、形式感等绘画本体元素更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并且将这种感知与洞察转化在其人物的表现中,使人物形象更具“精神气”和审美内蕴。  在教学上,我最注重的便是对绘画的本体把握,修养、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对绘画固然有深刻影响,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画家对绘画有没有直觉悟性,即对绘画的本体语言诸如色彩、
期刊
【摘要】受后现代艺术浪潮的影响,观念艺术为雕塑创作理念打开了大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各种雕塑艺术的新型材料的出现,完美地融合了形体与观念。于是,当代雕塑材料开始有了“温度”,有了“情感”。人类的感觉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感知的,注重形体塑造的传统雕塑,解决了视觉的需求,而当代雕塑则会通过材料的变化,加进了触觉和听觉甚至嗅觉的体验。这些新的体验,离不开雕塑的“肌肤”作用。“肌肤”一词在这里指
期刊
甘永川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这是个繁华自由的大城市。他在画院供职,我在高校教书,相仿的年龄、相仿的追求、相仿的性格使得我俩从相识之初就有聊不尽的话题。  可如果细品,他与我的艺术主张并非完全一模一样,各自专业方向的差别使得各自内心都如刺猬般优雅地留有一方田地(法国作家妙莉叶·芭贝里在其小说《刺猬的优雅》里用来形容人内心深处柔软的一面)。所幸互相的宽容与聆听拉近了他与我的距离。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人
期刊
广东省梅州人,佛山大学教师。曾就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罗镜泉教授。跟随皮道坚教授探讨新水墨并潜心研究,主持过多项艺术课题,热衷于中國现代花鸟画创作,作品常参加各类画展,并发表在期刊上。
期刊
人在世上,总要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设计几种前景。我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三句问话,虽然简单,却是一个哲学命题,让多少学者、志士、有为者、无为者殚精竭虑,难寻答案。这三句话就像一道有无数解的方程,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所以有志者、有心者千方百计去解开这个谜。不知道以后是否有人会给出让世人都满意的答案,但我相信,人们在乎、孜孜以求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寻求答案的过程。  由于这种寻求,成
期刊
木刻是以木板为媒介结合刻刀运动而产生的造型艺术。木刻刀所造成的点、线、面、黑、白、灰的痕迹语言,最大限度地传达出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审美趣味和理想,欣赏者通过画面上“可视”的形象,所表现出的点、线、面、黑、白、灰的抽象意味以及刻痕的运动变化,可以感知到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刀在板之间运动的抑扬、顿挫、徐疾的节奏,以及刀木之间产生的力度,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家的情感变化,因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初学木刻者多
期刊
湖北仙桃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學油画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期刊
[摘要]《神仙小品》系列画作以道家“神仙”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中,对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对象和技法试图进行突破。这些古拙丑陋的道家人物形象,一个个和蔼可亲,神情怡然自乐。这些“神仙”形象,实际上蕴涵了画家试图对物质时代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寻找出路之深意。  [关键词]张明学;神仙小品;庄子思想;道家思想;人物画  既然张明学将其憨态可掬、神情愉恰的人物画命名为《神仙小品》,鉴赏者有理由预想画家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安塞姆·基弗的战争题材为例,以材料的“应用与表现”问题为主题,以基弗的战争作品为辅助。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材料的应用表现和材料的存在价值、发展以及表现意义。  [关键词]材料;图像学;安塞姆·基弗;战争题材  一、材料的应用与表现  材料的应用在以往都只是辅助作用,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有所研究。欧洲古代绘画最早是以胶彩画、蜡彩画、镶嵌画、古罗马时期的镶嵌画和壁画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