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在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己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约束、调控、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选择和自我内化,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克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不良行为,促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向良好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律、自主的教育活动,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1]
(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为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基础。爱因斯坦指出,高等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专家。由此可见,大学培养人才要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要加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自我教育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第二,推动大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当代大学生若是没有个性与实践能力,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与能力,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符合德育发展的规律。随着德育教育的实践得知,对受教育者主体性高度尊重,才能进一步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与追求,才能帮助学生逐渐自我完善。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能将大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四,有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或者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要认清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唯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本身处于半成熟的过渡期,自我教育能力还不够强,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自我认知能力不强
关于自我认知,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唯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什么方面需要改善,什么方面可以发扬,才能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以完善自己,提高自我价值。大学生必须在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以后,才能进一步开展自我教育。从大学生心理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正处于迈向成熟的一个转折期,其中略带一些懵懂,但是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内容、特征、过程的领域与体验也有一定的水平,其自我认知能力有所加强。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较为顺利,受到家长的关爱与社会的关爱程度也比较高。这是制约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使他们认知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缺乏客观性。自我认知受到自身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必然会呈现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还受到认知内容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经历不够丰富,知识水平也不是很高,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待加强。
(二)自我要求比较低
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能够成才,这是形成内动力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强烈的动机。人的一切行动需要通过人的头脑,并逐渐转化为他愿望的动机,这样才会进一步行动起来。由此可见,首先要有强烈的动机,才能让大学生有自我要求的标准。有了动机,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现状与个人能力,构建有效的计划,进而实现目标。其目标应该是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长远的目标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也可以说是近期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是从长远目标或者大目标中划分出来的。通过小目标的实现,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实现长远目标打下一定的基础。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这点素养,大部分大学生对客观因素的不足带有抱怨的心态,却没有对自我提出应有的要求,并没有切实为自己制定一个发展的目标并敢于行动,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发展形成了模式,导致出现所谓“愤青”。这类大学生仇视社会中的很多不良现象,例如:社会中存在的仗势欺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现象,过于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却往往忽视了还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不仅没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反而过度重视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3][4]
(三)自我实践能力不足
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理想只有靠实践才能实现,没有实践,就谈不上自我教育。因此,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自我教育的精髓。当代大学生由于欠缺于参与社会实践,导致他们对社会没有深入地了解与真实的体验,直接导致大学生对自我教育的相关理论无法掌握,达不到理论内化的标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客体。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践方面却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例如部分大学生也明白应该成为思想境界较高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要从自身道德修养提升入手,而提升修养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那么学习就需要阅读更多的优秀文章,一旦有了基础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但是,他们却不会付诸行动,不愿意亲身实践,不喜欢钻研晦涩的古典书籍,这些现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实践的主动性。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措施[5]
大学生群体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应该有对应的措施来提升培养大学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树立理想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与教育。作为大学生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要善于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与自信心,并进一步形成持续的兴趣与动力。大学生首先要对当前人才竞争的激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很多单位或者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很高,要求他们要有自我约束、独立思考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这必将使大学生在外力的压力下,以某种方式将压力转化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动力,这是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其次,符合实际的理想必须要有。有人说树立远大的理想,其作用无非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生要明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使自我培养的方向明确,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人才。最后,科学文化理论方面的学习是自我教育的精髓,也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主要途径。宏观来说,增长才干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榜样激励
大学生对榜样和优秀人物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其对善恶美丑有一定的标准,能进一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与评价,进而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格。高校的教育者需要考虑将榜样人物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第一,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需要将思想教育与行为两者有机结合。大学生最好的榜样,或者说最直接的榜样应该是教师。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教师需要当好人之镜,教书育人是根本,而言传身教更加重要。其中,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只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让大学生有真正的学习榜样,时刻反省与调控,进而实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学生干部是从众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物,他们身上好的东西自然也会容易被其他同学接受与效仿。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也可邀请优秀的学生做个人事迹报告,或者做一些图文并茂的事迹宣传展板,将榜样的示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使学生进行自觉自我要求的一种启示,也是一种激励。
(三)加强实践锻炼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能有效检验自身的知识、素养,让优势与劣势充分体现出来,并及时得到调整,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自主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无论是计划的制定、方式的选择,甚至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必须是组织者、引导者,整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精神,以及锻炼他们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学校方面要重视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并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方面,要注意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从而进一步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参与学校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信心,使学生敢于自我判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形成正确的认知,不再停留在狭隘的主观认知层面上。整个活动中,来自外界对实践主体的评价,也是形成正确认知的参考依据。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
总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训练,同时也是一种检验。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终身教育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在管理上要尊重大学生,相信大学生,坚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基点,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并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韩小香,黄炳超,梁煜鹏.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3]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4]宋艳冰.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徐习军.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涵
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在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己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约束、调控、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选择和自我内化,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克服落后于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不良行为,促使自身的能力、素质向良好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律、自主的教育活动,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1]
(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
第一,为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基础。爱因斯坦指出,高等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所谓的专家。由此可见,大学培养人才要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要加强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自我教育成为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第二,推动大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发展。以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当代大学生若是没有个性与实践能力,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与能力,这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符合德育发展的规律。随着德育教育的实践得知,对受教育者主体性高度尊重,才能进一步满足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与追求,才能帮助学生逐渐自我完善。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能将大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大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四,有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或者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要认清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唯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能进一步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本身处于半成熟的过渡期,自我教育能力还不够强,必然会导致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自我认知能力不强
关于自我认知,其实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大学生。唯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什么方面需要改善,什么方面可以发扬,才能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以完善自己,提高自我价值。大学生必须在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以后,才能进一步开展自我教育。从大学生心理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正处于迈向成熟的一个转折期,其中略带一些懵懂,但是对自身心理活动的内容、特征、过程的领域与体验也有一定的水平,其自我认知能力有所加强。而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较为顺利,受到家长的关爱与社会的关爱程度也比较高。这是制约他们自我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使他们认知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缺乏客观性。自我认知受到自身教育背景、文化程度、心理品质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必然会呈现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还受到认知内容的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经历不够丰富,知识水平也不是很高,直接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待加强。
(二)自我要求比较低
每一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自己能够成才,这是形成内动力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强烈的动机。人的一切行动需要通过人的头脑,并逐渐转化为他愿望的动机,这样才会进一步行动起来。由此可见,首先要有强烈的动机,才能让大学生有自我要求的标准。有了动机,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便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现状与个人能力,构建有效的计划,进而实现目标。其目标应该是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长远的目标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也可以说是近期较为容易实现的目标,是从长远目标或者大目标中划分出来的。通过小目标的实现,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实现长远目标打下一定的基础。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这点素养,大部分大学生对客观因素的不足带有抱怨的心态,却没有对自我提出应有的要求,并没有切实为自己制定一个发展的目标并敢于行动,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发展形成了模式,导致出现所谓“愤青”。这类大学生仇视社会中的很多不良现象,例如:社会中存在的仗势欺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现象,过于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却往往忽视了还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不仅没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反而过度重视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3][4]
(三)自我实践能力不足
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理想只有靠实践才能实现,没有实践,就谈不上自我教育。因此,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自我教育的精髓。当代大学生由于欠缺于参与社会实践,导致他们对社会没有深入地了解与真实的体验,直接导致大学生对自我教育的相关理论无法掌握,达不到理论内化的标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客体。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践方面却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例如部分大学生也明白应该成为思想境界较高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要从自身道德修养提升入手,而提升修养就需要不断地去学习,那么学习就需要阅读更多的优秀文章,一旦有了基础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但是,他们却不会付诸行动,不愿意亲身实践,不喜欢钻研晦涩的古典书籍,这些现象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实践的主动性。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措施[5]
大学生群体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群,针对当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应该有对应的措施来提升培养大学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树立理想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终生学习与教育。作为大学生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自我教育的现实意义,要善于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与自信心,并进一步形成持续的兴趣与动力。大学生首先要对当前人才竞争的激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很多单位或者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很高,要求他们要有自我约束、独立思考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这必将使大学生在外力的压力下,以某种方式将压力转化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动力,这是开展自我教育的基础。其次,符合实际的理想必须要有。有人说树立远大的理想,其作用无非是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生要明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使自我培养的方向明确,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人才。最后,科学文化理论方面的学习是自我教育的精髓,也是让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主要途径。宏观来说,增长才干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榜样激励
大学生对榜样和优秀人物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其对善恶美丑有一定的标准,能进一步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与评价,进而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格。高校的教育者需要考虑将榜样人物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第一,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需要将思想教育与行为两者有机结合。大学生最好的榜样,或者说最直接的榜样应该是教师。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教师需要当好人之镜,教书育人是根本,而言传身教更加重要。其中,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只有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才能让大学生有真正的学习榜样,时刻反省与调控,进而实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第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学生干部是从众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物,他们身上好的东西自然也会容易被其他同学接受与效仿。大学的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也可邀请优秀的学生做个人事迹报告,或者做一些图文并茂的事迹宣传展板,将榜样的示范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使学生进行自觉自我要求的一种启示,也是一种激励。
(三)加强实践锻炼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能有效检验自身的知识、素养,让优势与劣势充分体现出来,并及时得到调整,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将自主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无论是计划的制定、方式的选择,甚至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必须是组织者、引导者,整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精神,以及锻炼他们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学校方面要重视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并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内容与形式的选择方面,要注意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从而进一步提升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通过参与学校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增强信心,使学生敢于自我判断,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对自身能力水平形成正确的认知,不再停留在狭隘的主观认知层面上。整个活动中,来自外界对实践主体的评价,也是形成正确认知的参考依据。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
总之,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训练,同时也是一种检验。在时代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终身教育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高校在管理上要尊重大学生,相信大学生,坚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基点,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并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实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韩小香,黄炳超,梁煜鹏.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3]陈光军.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4]宋艳冰.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5]徐习军.浅谈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