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u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有好多年了,而且该课程日渐重要,作为高考的一个部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试吗?高中信息必修课中告诉了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等问题就是我们这些教学工作者基本职责。以下本人就几年教学工作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一、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要追究什么是信息素养,那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此本人理解信息素养他应该是一种能力,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信息等。
  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的获取通常有两大类方法,不管是通过间接的方法,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获得;还是通过直接的方法,如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法获得,在获取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而不要被动的、盲目的获取信息。
  信息加工的能力。最初获取的信息是杂乱无章的,必须要进行加工后才能被我们所利用,即能够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准确地传递给他人。
  信息利用的能力。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是中学生要好好考虑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面对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既不要盲目跟随,也不要盲目排斥,而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将受到打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四、与其他学科联系教学更有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都多多少少的有着联系,比如说我们学到算法的时候,与数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又是同步的,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我们可以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2001年11月22日,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专门发布了内容为“五要”和“五不”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1世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的信息化,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又将何去何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让我觉得任重道远,但我们还是要从基本着手,做好每一件小事,每一个平凡的事,结合以上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寻求更多的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县中学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