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报道工作室简介:
爱报道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初,原名京都报道工作室。由草根新闻传媒人王发财、欧阳洁共同创办。是一个面向国内各大媒体提供深度新闻稿件的民间新闻采编团队;他们秉承“传递普世价值、打造品质团队、输出优质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经过4年精心打造,已经初步建立起采、编、写全面发展的优质公民记者团队;在武汉、济南、长沙、哈尔滨、西安等城市有稳固的采编合作伙伴。多年来,他们在各行业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在公益、社会民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报道中展现活力。
经历让她积淀 公益是她的港湾
1973年,齐丽霞出生在河南兰考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三兄妹:齐丽霞是老幺,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双胞胎的姐姐。小时候,父母常常忙于务农,无暇顾及孩子生活和学习。
母亲对齐丽霞的影响是最大的。母亲小时候就很懂事了,因为大旱被迫出门逃荒去求助,在很多人把她拒之门外的时候,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并且收留她。所以,她认为只要是人家有需求,就一定是有困难,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即便是别人的过失给她带来烦恼,她也从不计较。
而齐丽霞的父亲属于老实的小本生意人,一直跟儿女们强调要好好读书:“不管我有多累都要供你们念书,谁能读,我就会努力挣钱供他,谁要是考不上,那就是他没本事。”
在齐丽霞的坚持下,成功考上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回到家乡的学校当老师。当很多人羡慕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她却选择去一家报刊采编部当了编辑。也许是一开始对采编部抱有很高的期望,在工作时看到一些负面的事物,齐丽霞的理想瞬间破灭,没过多久,她又选择了离开。
后来,齐丽霞去了一家乡镇企业,起初是在生产车间里作业,由于表现出色,老板很欣赏她,便把她调去办公室就职。在办公室当了一年的会计,齐丽霞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并结婚生子,眼看将是幸福时光后的宁静,可她却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向未来掀起了新一轮的挑战——这时的她想出去闯一闯。
经过多番的商讨,丈夫决定跟齐丽霞一起南下深圳打工。刚来到深圳的生活很不容易,不仅要饱受身处异乡的思念之苦,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
庆幸的事,齐丽霞很快在工厂找到了工作。在这工厂的生产车间里,监工和管理人员常常责骂工人,当她委屈难过的时候,她就会趴在宿舍的桌上,拿起小本写写关于打工的故事和打油诗等。
说起来很有意思,工友们对此充满好奇和疑惑,常会问她:“丽霞,你是不是一个卧底作家?忍气吞声地深处工厂,就是为了搜集资料来揭露黑暗的生产内幕?”其实,不止是她在宣泄,工厂里的很多角落里都留有工友们抒发感慨的字句和发泄痕迹。
齐丽霞说,当时有两件事让她印象深刻,一个是女工在作业时被机器轧断四根手指,工厂老板却冷漠,坚持一分不赔,女孩和工厂打官司不了了之。另一件事是一工友被压断三根手指,老板扭曲事实、逃避责任,“慷慨地”说不用工人赔机器,工人感激涕零,却毫无维权意识。
渐渐地,齐丽霞看清了工厂里压制和不公平的现实,2005年,失望的她辞了工厂的工作,如愿地加入了南方民间公益团体女工关怀的组织。来到喜欢的公益机构工作,重燃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火,不仅在工作时间段守候在热线电话旁,用心地替他人解决困难,连下班的时间也一直保持电话通畅,她说:“我想人们可能24小时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情况,私人时间要是能帮助别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公益起航,木兰绽放
2009年,齐丽霞背着行囊离开了广东,北漂希望寻找到新的契机。面对偌大的城市,正当她对未来有些迷茫时,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发了她的斗志,更让她坚定了自己创办一个为姐妹服务的公益组织的想法。
“我们自己做一个活动中心,大家团结起来,自己为自己的姐妹服务”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筹备木兰活动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她想到的就是要组建核心团队,经过询问,她找到了她一个好朋友,一位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位大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期的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第一个就是资金的问题,由于都没有筹款经验,大家便只能通过认识的朋友帮忙,向公益机构和基金申请资助,最后在各方的帮助下得到了几万的启动资金,在东三旗创建了木兰花开社区服务中心,齐丽霞担任总干事。
“最早的时候很艰难,我们的工作场地小,没有基本工资保障,吃着馒头咸菜,可贵的是没人离开。当志愿者多时,床铺不够,姐妹们互相谦让,睡地铺也很开心。直到有好心人给我们捐了一批桌子,有人便出了主意,把它们拼成床并铺好,慢慢地竟然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贵宾床’,在志愿者中广为流传为‘木兰’专有……”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性称呼,不仅如此,还有木兰特有的“馒头大餐餐”、“贵宾房”。
“‘木兰’能为大家做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齐丽霞告诉我。为了尽快给“木兰”的工作定位,团队成员决定一一出动,在社区展开公益帮助调查,询问他们的需求。经过商定,打算先给社区孩子做假期辅导,组织些活动。
齐丽霞告诉我:“慢慢地,我们发现女人和孩子的关系尤为密切,当孩子来‘木兰’参加活动时,打工姐妹也会跟着来,这让‘木兰’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未来的目标也就更加明晰了。所以,我们打算以打工姐妹为主,创建她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组织文艺活动充实她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通过文艺表演了解她们。”
在“木兰”成立的这一年里,成员本就没有多少工资,还必须想办法筹款来支撑日常的基本开支。甚至,最困难的时候谈不上财务计划,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尽量节约房租和水电费等,有时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那时的‘木兰’能挺过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帮助。当时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自发在学校帮忙募捐、义卖和筹款。”齐丽霞提起一位志愿者,“他觉得木兰那么踏实地做事,若是走不出困境就太可惜了。每次我们有活动他就会帮忙拍摄,另外,他也一直给我们提供资源和帮助。”显然,对于“木兰”来说,志愿者就如血液一样,而对于志愿者们来说,“木兰”就是温馨的家。 因为冬天严寒,“木兰”最困难的时候交不起暖气费。社区活动中心的孩子们画出想象中与现实中的我,希望义卖画作来帮助“木兰”度过困境。
到了义卖那天,小朋友们的画受到了爱心人士的赞赏,很快就被拍下了。结果小朋友特别舍不得自己的画,跟爱心人士说:“能不能和我的画照张相?”拍得这幅画的人特别感动,最后宣布把拍得的画送还给孩子。齐丽霞也非常感动,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对木兰的感情和爱心人士对木兰的支持。
通过前期的探索,“木兰”日渐走上轨道。成员们想法一致,互相配合,各尽所能,积极性很高。经过磨合,分工慢慢具体细化,儿童和成人系列的活动有专门的负责人。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木兰”创建了新浪微博,与人民网、人民大学等机构单位合作。“木兰”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齐丽霞希望通过多方渠道让更多的人聆听到“木兰”花开的声音。
花开有声,寻觅知音
由于经济、房租上涨和拆迁等问题,“木兰”几经周折,基地从最开始的东三旗搬到了东小口的芦村,最后移到了东沙各庄。
让齐丽霞感动的事有很多,在搬离芦村时,社区的孩子们舍不得“木兰”走,家长希望他们留下来,帮忙跟房主议房价,还替他们找合适的基地,最后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为了“木兰”以后的发展,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孩子们一直嚷着要我们的联系方式,说舍不得我们离开,会常常给我们打电话。”此时的齐丽霞是幸福的。另外很多周边的志愿者因为离不开“木兰”,跟他们一起搬走了。而为了延续之前社区的活动,他们建立了临时的工作站,直到那个社区拆迁,保持了半年才把站点挪回了东沙各庄基地。
2012年对齐丽霞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经过推荐,她成为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候选人,现在正在为拨款做准备,筹备明年的学习交流。这次机会不但给她还给了“木兰”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对于团队而言,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现在“木兰”有4个专职骨干成员,其他是实习生和志愿者。在团队建设方面,齐丽霞有新计划,她提倡成员外出参观学习,提升能力。在日常工作方面,她主要负责对外运行的工作和活动的策划。工作范围划分女工、儿童、财务、义卖、活动、社区、外联等几个板块,两人一组搭档处理工作,财务则特定两人管理,有专门的会计。虽然说经济状况比以前好一些了,但还是按能省则省的原则去花钱。
在女工工作方面,女工文艺队是“木兰”的主力,通过集体创作文艺演出来表露姐妹们的心声,每年演出20到30场,去过打工社区、建筑工地、高校、文艺场馆和电视台等地方,还常和工友之家等公益组织联合演出,互相交流、学习。
儿童这块的活动特别丰富,“木兰”建立儿童兴趣小组,设有跆拳道、街舞、绘画、摄影、电脑和乐器等课程,还有组建乐队的想法。孩子们的活动时间也是灵活的,课后和周末活动,都可以去“木兰”。
为了替孩子打开另外一扇窗,“木兰”还设有安全活动场所,为放学不能回家的孩子提供,可以看书、写作业。平常孩子们也可以上“木兰”一对一辅导课。在寒暑假,还有夏令营和冬令营,带孩子们外出游玩和参观。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木兰”设有家长课堂,一块沟通教育理念。
义卖,最初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的筹款方式,现在则变成了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尽工友的力量来奉献爱心,工友可以在“木兰”组织的义卖中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义诊,是“木兰”最新的活动,一位懂中医的朋友作为志愿者来到“木兰”,为工友提供免费义诊,交流养生和治病方面的知识并告诉可行的方法去治疗。
在外联方面,“木兰”有望与多家公司的社会企业责任部门合作,其中恩布拉科雪花公司支持儿童的活动,并捐赠给“木兰”办公和教学用品。
“木兰”现在有专门的摄影小组,用来拍摄社区和工友们的生活。“木兰”开展的生命故事访谈活动,记录工友的生活故事。社区图书馆,给所有人提供阅读空间和资源。另外,“木兰”还会组织社区和大型节假日的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齐丽霞希望收藏打工姐妹活动的影像资料,也许几十张没什么价值,但是她相信如果收藏十年,这份资料的留存将具有宝贵的价值,不仅能留下一些回忆,还能创造它应有的影响力。
公益确实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目前的“木兰”对未来有些迷茫,困境依旧是筹款和场地的问题。齐丽霞说,一般物资的公益支持是项目制的,未来五年不一定稳定,而“木兰”期待有保障的资助,未来希望能跟合作者保持稳定的联系,得到更多的关注。
现在的“木兰”每到下午就会忙碌起来,上午虽然是休息的时间,但也有些事务是齐丽霞不肯放下的,她希望用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木兰”的活动中来,为这个团体注入新鲜的血液。
爱报道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初,原名京都报道工作室。由草根新闻传媒人王发财、欧阳洁共同创办。是一个面向国内各大媒体提供深度新闻稿件的民间新闻采编团队;他们秉承“传递普世价值、打造品质团队、输出优质产品”的核心价值观,经过4年精心打造,已经初步建立起采、编、写全面发展的优质公民记者团队;在武汉、济南、长沙、哈尔滨、西安等城市有稳固的采编合作伙伴。多年来,他们在各行业积累了广泛的资源,在公益、社会民生、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报道中展现活力。
经历让她积淀 公益是她的港湾
1973年,齐丽霞出生在河南兰考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三兄妹:齐丽霞是老幺,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双胞胎的姐姐。小时候,父母常常忙于务农,无暇顾及孩子生活和学习。
母亲对齐丽霞的影响是最大的。母亲小时候就很懂事了,因为大旱被迫出门逃荒去求助,在很多人把她拒之门外的时候,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并且收留她。所以,她认为只要是人家有需求,就一定是有困难,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即便是别人的过失给她带来烦恼,她也从不计较。
而齐丽霞的父亲属于老实的小本生意人,一直跟儿女们强调要好好读书:“不管我有多累都要供你们念书,谁能读,我就会努力挣钱供他,谁要是考不上,那就是他没本事。”
在齐丽霞的坚持下,成功考上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回到家乡的学校当老师。当很多人羡慕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时,她却选择去一家报刊采编部当了编辑。也许是一开始对采编部抱有很高的期望,在工作时看到一些负面的事物,齐丽霞的理想瞬间破灭,没过多久,她又选择了离开。
后来,齐丽霞去了一家乡镇企业,起初是在生产车间里作业,由于表现出色,老板很欣赏她,便把她调去办公室就职。在办公室当了一年的会计,齐丽霞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并结婚生子,眼看将是幸福时光后的宁静,可她却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向未来掀起了新一轮的挑战——这时的她想出去闯一闯。
经过多番的商讨,丈夫决定跟齐丽霞一起南下深圳打工。刚来到深圳的生活很不容易,不仅要饱受身处异乡的思念之苦,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
庆幸的事,齐丽霞很快在工厂找到了工作。在这工厂的生产车间里,监工和管理人员常常责骂工人,当她委屈难过的时候,她就会趴在宿舍的桌上,拿起小本写写关于打工的故事和打油诗等。
说起来很有意思,工友们对此充满好奇和疑惑,常会问她:“丽霞,你是不是一个卧底作家?忍气吞声地深处工厂,就是为了搜集资料来揭露黑暗的生产内幕?”其实,不止是她在宣泄,工厂里的很多角落里都留有工友们抒发感慨的字句和发泄痕迹。
齐丽霞说,当时有两件事让她印象深刻,一个是女工在作业时被机器轧断四根手指,工厂老板却冷漠,坚持一分不赔,女孩和工厂打官司不了了之。另一件事是一工友被压断三根手指,老板扭曲事实、逃避责任,“慷慨地”说不用工人赔机器,工人感激涕零,却毫无维权意识。
渐渐地,齐丽霞看清了工厂里压制和不公平的现实,2005年,失望的她辞了工厂的工作,如愿地加入了南方民间公益团体女工关怀的组织。来到喜欢的公益机构工作,重燃起了她对生活的热火,不仅在工作时间段守候在热线电话旁,用心地替他人解决困难,连下班的时间也一直保持电话通畅,她说:“我想人们可能24小时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情况,私人时间要是能帮助别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公益起航,木兰绽放
2009年,齐丽霞背着行囊离开了广东,北漂希望寻找到新的契机。面对偌大的城市,正当她对未来有些迷茫时,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激发了她的斗志,更让她坚定了自己创办一个为姐妹服务的公益组织的想法。
“我们自己做一个活动中心,大家团结起来,自己为自己的姐妹服务”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始了筹备木兰活动中心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她想到的就是要组建核心团队,经过询问,她找到了她一个好朋友,一位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位大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期的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第一个就是资金的问题,由于都没有筹款经验,大家便只能通过认识的朋友帮忙,向公益机构和基金申请资助,最后在各方的帮助下得到了几万的启动资金,在东三旗创建了木兰花开社区服务中心,齐丽霞担任总干事。
“最早的时候很艰难,我们的工作场地小,没有基本工资保障,吃着馒头咸菜,可贵的是没人离开。当志愿者多时,床铺不够,姐妹们互相谦让,睡地铺也很开心。直到有好心人给我们捐了一批桌子,有人便出了主意,把它们拼成床并铺好,慢慢地竟然有了一个洋气的名字——‘贵宾床’,在志愿者中广为流传为‘木兰’专有……”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性称呼,不仅如此,还有木兰特有的“馒头大餐餐”、“贵宾房”。
“‘木兰’能为大家做什么?这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齐丽霞告诉我。为了尽快给“木兰”的工作定位,团队成员决定一一出动,在社区展开公益帮助调查,询问他们的需求。经过商定,打算先给社区孩子做假期辅导,组织些活动。
齐丽霞告诉我:“慢慢地,我们发现女人和孩子的关系尤为密切,当孩子来‘木兰’参加活动时,打工姐妹也会跟着来,这让‘木兰’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未来的目标也就更加明晰了。所以,我们打算以打工姐妹为主,创建她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组织文艺活动充实她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通过文艺表演了解她们。”
在“木兰”成立的这一年里,成员本就没有多少工资,还必须想办法筹款来支撑日常的基本开支。甚至,最困难的时候谈不上财务计划,能少花钱就少花钱,尽量节约房租和水电费等,有时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那时的‘木兰’能挺过来都离不开志愿者的帮助。当时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自发在学校帮忙募捐、义卖和筹款。”齐丽霞提起一位志愿者,“他觉得木兰那么踏实地做事,若是走不出困境就太可惜了。每次我们有活动他就会帮忙拍摄,另外,他也一直给我们提供资源和帮助。”显然,对于“木兰”来说,志愿者就如血液一样,而对于志愿者们来说,“木兰”就是温馨的家。 因为冬天严寒,“木兰”最困难的时候交不起暖气费。社区活动中心的孩子们画出想象中与现实中的我,希望义卖画作来帮助“木兰”度过困境。
到了义卖那天,小朋友们的画受到了爱心人士的赞赏,很快就被拍下了。结果小朋友特别舍不得自己的画,跟爱心人士说:“能不能和我的画照张相?”拍得这幅画的人特别感动,最后宣布把拍得的画送还给孩子。齐丽霞也非常感动,她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对木兰的感情和爱心人士对木兰的支持。
通过前期的探索,“木兰”日渐走上轨道。成员们想法一致,互相配合,各尽所能,积极性很高。经过磨合,分工慢慢具体细化,儿童和成人系列的活动有专门的负责人。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木兰”创建了新浪微博,与人民网、人民大学等机构单位合作。“木兰”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齐丽霞希望通过多方渠道让更多的人聆听到“木兰”花开的声音。
花开有声,寻觅知音
由于经济、房租上涨和拆迁等问题,“木兰”几经周折,基地从最开始的东三旗搬到了东小口的芦村,最后移到了东沙各庄。
让齐丽霞感动的事有很多,在搬离芦村时,社区的孩子们舍不得“木兰”走,家长希望他们留下来,帮忙跟房主议房价,还替他们找合适的基地,最后还是没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为了“木兰”以后的发展,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孩子们一直嚷着要我们的联系方式,说舍不得我们离开,会常常给我们打电话。”此时的齐丽霞是幸福的。另外很多周边的志愿者因为离不开“木兰”,跟他们一起搬走了。而为了延续之前社区的活动,他们建立了临时的工作站,直到那个社区拆迁,保持了半年才把站点挪回了东沙各庄基地。
2012年对齐丽霞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经过推荐,她成为了银杏伙伴成长计划的候选人,现在正在为拨款做准备,筹备明年的学习交流。这次机会不但给她还给了“木兰”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对于团队而言,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现在“木兰”有4个专职骨干成员,其他是实习生和志愿者。在团队建设方面,齐丽霞有新计划,她提倡成员外出参观学习,提升能力。在日常工作方面,她主要负责对外运行的工作和活动的策划。工作范围划分女工、儿童、财务、义卖、活动、社区、外联等几个板块,两人一组搭档处理工作,财务则特定两人管理,有专门的会计。虽然说经济状况比以前好一些了,但还是按能省则省的原则去花钱。
在女工工作方面,女工文艺队是“木兰”的主力,通过集体创作文艺演出来表露姐妹们的心声,每年演出20到30场,去过打工社区、建筑工地、高校、文艺场馆和电视台等地方,还常和工友之家等公益组织联合演出,互相交流、学习。
儿童这块的活动特别丰富,“木兰”建立儿童兴趣小组,设有跆拳道、街舞、绘画、摄影、电脑和乐器等课程,还有组建乐队的想法。孩子们的活动时间也是灵活的,课后和周末活动,都可以去“木兰”。
为了替孩子打开另外一扇窗,“木兰”还设有安全活动场所,为放学不能回家的孩子提供,可以看书、写作业。平常孩子们也可以上“木兰”一对一辅导课。在寒暑假,还有夏令营和冬令营,带孩子们外出游玩和参观。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木兰”设有家长课堂,一块沟通教育理念。
义卖,最初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的筹款方式,现在则变成了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尽工友的力量来奉献爱心,工友可以在“木兰”组织的义卖中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义诊,是“木兰”最新的活动,一位懂中医的朋友作为志愿者来到“木兰”,为工友提供免费义诊,交流养生和治病方面的知识并告诉可行的方法去治疗。
在外联方面,“木兰”有望与多家公司的社会企业责任部门合作,其中恩布拉科雪花公司支持儿童的活动,并捐赠给“木兰”办公和教学用品。
“木兰”现在有专门的摄影小组,用来拍摄社区和工友们的生活。“木兰”开展的生命故事访谈活动,记录工友的生活故事。社区图书馆,给所有人提供阅读空间和资源。另外,“木兰”还会组织社区和大型节假日的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齐丽霞希望收藏打工姐妹活动的影像资料,也许几十张没什么价值,但是她相信如果收藏十年,这份资料的留存将具有宝贵的价值,不仅能留下一些回忆,还能创造它应有的影响力。
公益确实要面对很多的现实问题,目前的“木兰”对未来有些迷茫,困境依旧是筹款和场地的问题。齐丽霞说,一般物资的公益支持是项目制的,未来五年不一定稳定,而“木兰”期待有保障的资助,未来希望能跟合作者保持稳定的联系,得到更多的关注。
现在的“木兰”每到下午就会忙碌起来,上午虽然是休息的时间,但也有些事务是齐丽霞不肯放下的,她希望用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更多的人,也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木兰”的活动中来,为这个团体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