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亿昌博物馆,触摸尘封的往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ie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忄晃若灵感画中来
  时值夏末,我走进亿昌博物馆,触摸被历史尘封已久的鄂尔多斯往事。
  一进大厅,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画深深打动了我。
  这幅画,从总体结构看来很抢眼,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古朴典雅的风格,雄浑壮观的气象,无疑让我滋生出许多联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画的背后,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高贵的气质。
  你看那画面上纵横交错的沟壑,显然是鄂尔多斯最基本的地貌特征。黄沙似乎早已漫过,一度淘亮了我的眼睛,那些草也早已静止不动,它们好像是在倾诉衷肠。
  我认为,这幅画不仅表现的是时间、地域和人文气质,更多的是表达了鄂尔多斯人思想沉郁和悲悯情怀。
  是的,其实一幅内涵丰富多彩的画,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它不但创造了自我精神,而且创造了民族精神。它敦促我不但学会用仰视的眼睛观赏这幅图像,而且启发我既看到了亿昌人锤炼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又从亿昌獨特的折皱里拣拾回新的思考方式。
  是啊,要么说这面墙足以让我忧国忧民了。由此可见,学会欣赏一幅画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的好像从这一刻开始,我学会了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理解了一种珍藏于内心的东西是何等的可贵。
  从这一刻开始,我也学着用品咂一幅画的方式,来品咂亿昌。
  亿昌啊,亿昌!它是本土的,更是世界的。
  会说话的墙壁
  亿昌博物馆除实物布置非常独特外,我还从它的墙壁上获得更重要的知识:
  同行的王老师,她的祖籍在陕北,是地道的走西口第三代,从小在沙圪堵长大。她告诉我说,鄂尔多斯是天骄圣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那些号称距今七万年前的“河套人”遗址点燃了古老文明的薪火,匈奴王冠、蒙古史诗、阿尔寨石窟,述说着千年跌宕的往事。
  我和王老师边走边聊,看到亿昌博物馆利用墙壁标注的许多知识点,让我这个不速之客感到万分新奇。我从墙壁上的图解中了解到八百多年前,成吉思汗曾深情咏叹过这里:“梅花鹿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八百年历史尘封过许多往事,但我相信在亿昌博物馆的墙壁上,又似乎听到历史的回声
  黄河峡谷百折千回,
  大秦古道连接古今。
  亿昌是鄂尔多斯的,也是全世界的,会永远带着它的神奇面对世人,也一定会带着它迵异的草原、沙漠、丘陵、湖泊走向全世界。
  陶罐的诉说
  顺着亿昌博物馆的通道再往前走,我的眼晴被锁定在那些精美的小陶罐上了。


  一一观赏的同时,我不由自主想象那远古时代。至于先人们是如何构想自己的理想王国的,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实物来推断了。可想而知,那些出土的小陶罐,无论如何,对于现代人怎样传承袓先的智慧结晶,都显得十分珍贵。
  我像是拔开封存了五千年的土层,似乎听到远古先民开始醒来了——亿昌博物馆伫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这里的沙子会唱歌吗,这里的先民会舞蹈吗?
  呼勒呼勒,
  呼勒呼勒。
  从那些小陶罐的品像中,我犹如穿越时空隧道,听到历史的呼唤越来越清晰,那一片天然屏障也不一定是沟沟坎坎,那一道道圪梁的背后,也可能是一弯弯季节河流冲刷而成。
  至于那一座座土窑结构的房屋,那一个个精美的陶器,玉器,石器还有那些鄂尔多斯先民,手持那个精美的小陶罐,曾是谁家的宠爱均无可辩驳。
  也许,我就是那个被历史隔绝了5000年的后人。
  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抚摸着时间的纹理,多想怀抱着那只精美的小陶罐找回童年,或玩耍,或重新审视历史,总有一点点心痛,在先民的遗迹上,无论怎样,都感觉自己近乎一只秋虫的悲悯。
  款款酒瓶仙客来
  再往里走,我看到亿昌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形态各异的酒瓶子。具说这都是一位企业家倾其所爱收集而来的宝贝。酒瓶大多表现出来的是现代人审美情趣。
  瓶子的色彩十分艳丽,造型千姿百态。
  你看那一对龙凤呈祥,活灵活现,生动逼真,十分入镜。
  那些曾经见过的"孔雀开屏"、"松鹤延年"、"莲藕成趣"、"旗袍美女"、"十二生肖"等等,也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这么多赋有诗意的酒瓶子,品质高雅,形态各异,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收藏这么多酒瓶子,得下多么大辛苦啊。每一件陈列品,都聚集了一位民间博物馆主人的智慧和心血,实属不易。
  我站在西部散文作家采风团的中间,一边观赏一边听大家发出的赞美声,漫漫地,我也沉醉其中了。
  于是我便即兴赋诗一首:
  烈性是草原的品格
  传过来吧,朋友
  无名指蘸一滴晶莹的醇香
  一滴敬天,一滴敬地,一滴敬朋友
  剩下的酒,我干了
  让我端着斟满烈酒的银钵走向你
  一饮而尽吧
  歌声醉了
  传过来吧,朋友
  斟满酒的银钵
  敬我刚刚下马的安达的你
  我把月亮捞出来给你
  剩下的酒,我又干了
  你不必担心我,醉是平常的事
  一段马头琴腾出夜空的空隙是你
  草原醉了,琴声醒着
  朋友醉了,鼾声醒着
  在银蓝的星空下
  我与你对坐到天亮……
  作罢一首诗之后,愈发有一种强烈的沉醉感趋使着自己。首先我将自己幻想成一位仙人,贮立在花花绿绿的酒瓶中间
  噢,原来半人半仙的状态的确非同一般啊。
  毛主席像章
  在亿昌博物馆的一个展柜里,集中摆放着大小不一的毛主席像章,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最时髦饰物。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十分眷恋红色的东西,对像章更是情有独钟。
  此时此刻,这个展柜里的像章也变成了一个磁场。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使一个个参观者直接与那个时代的人物对话,从而抵达心灵深处的交流与沟通。完成对过去时代的回忆和追溯。
  我想,这小小的一方玻璃展柜,是对大背景之下碎片化了的记忆的深度追思,不由自主地使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一位伟人的怀念。
  透过玻璃界面,我看到了那么多红色像章发射着金色的光芒。
  这显然是对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回顾与倾诉。
  那个年代,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自然而然地崇尚一枚像章,崇尚一种红色。是啊,红是人们的精神所需,也是植根于精神世界里的代表色。
  往往这种颜色,会被人们镀上一层金光而显得十分耀眼,红的象征意义在那个极为特殊的年代发挥着它超乎自身强大的隐喻性。
  历史已经翻去陈旧的一页,唯有红色犹如在娘胎里就注入了我们的灵魂一样挥之不去。
  那个年代,红是人所向往的颜色,红是让人内心变得无不强大的力量,甚至,每个人都想使自己变成红。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奢求。
  不难想象,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态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不可逆转的,也是轻易挥不去的。自然留给我们成长史和心灵史上的记忆,都如同烙印般深刻。
  当我们带着某种凝重的情感去怀念过去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隐痛。
  我从精神世界或是心灵深处,都有了一种颤动,都被一种无比强大的东西所震撼,同时,也总让我的心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我从亿昌博物馆走出来的一刹那,我感到寻找到真善美。
其他文献
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曾探究和追寻,可无人能给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答案。  月白风清的夜晚,如果醒着,如果无眠,我也总是一遍遍问自己:我幸福吗?我快乐吗?每每此时,会情不自禁地有两行清泪流下,往事会鱼贯而入,现实也会撕扯我的记忆。但感觉会告诉我,虽然曾经有过不幸,曾经遭遇苦难,但我还是幸福的。  幸福来自老妈妈的深情陪伴。一直以来,对别人说过好多感谢感恩的话,只有对妈妈从来没有表达。无论加班多晚,母亲会
期刊
莫言的《生命里,总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这篇文章,前几天朋友推荐给我看时,我在她手机里瞄了一下,开头写着“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因为这句话我早已看过,我以为这篇文章我也早已看过了,朋友转发给我,当时没时间看,第二天就忘记看了。今晚,坐在阳台上看书的时候,遥望天空,天空上飘过朵朵白云,突然想起这篇文章,于是,信手打开微信寻找,莫言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期刊
陶盒,带盖、泥质灰陶,轮制、敛口、饼足、素面。  盖和身吻合,成为一套,出土时折射出一道汉帝国厚实、质朴的气势,让一缕两千年前的气息,穿越漫长的黑暗,与现世的光阴邂逅。  世易时移,千代兴亡,万事浮沉,陶盒被黄土覆盖,不见天日的黑暗将鄂尔多斯高原的红尘、流年、清欢,全部遮挡在黄土之上断了联系,在一次考古发掘中,陶盒于一堆废墟里新生。  陶盒还是以最初烧制成的模样安静地摆放在鄂尔多斯亿昌博物馆的一隅
期刊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沿着鄱阳湖逆流而上,循着炊粉的馨香,很容易就能看到几十间屋子,散落在群峰簇拥的盆地里。有朴素淡雅的徽派古风建筑,马头墙
期刊
瓦蓝的天空,几朵飘移的白云,火辣辣的骄阳炙烤着大地,不见雄鹰在半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翻飞、盘旋,不见小鸟在空中疾驰滑落,亦听不到它们的啁啾声,偶尔只有几只麻雀飞落在树荫下、人群中,来来回回、蹦蹦跳跳。被行走的车辆冲出的气流密集翻滚着,冲击着人身一阵一阵的温热。这是北方几乎几十年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  在鄂尔多斯的西北隅,是亿昌博物馆在这个季节里让我打开了思绪,遐想的羽翼迅疾舒展,蓝天、白云、雪山、
期刊
在亿昌博物馆陶窑展示厅,陶罐、陶塔、陶俑一个个端坐在玻璃展柜中,悄无声息,我却听到了一种声音;展厅墙壁上硕大的远古陶窑壁画,隆起的陶窑、遍地的泥坯、劳作的先民,悄无声息,我却聽到了一种声音: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一种陶制品生命诞生的声音——  火窑锻烧  我听到了你的声音  是土坯在窑中锻烧脱胎换骨的声音  是烈火烙印泥坯滋滋发响的声音  是一束火焰冲向天空的声音  是在烈火中诞生的你呼呼喘息的生命
期刊
1  七月流火。我把自己变成鸟儿,抖落一地的酷暑和湿热,逐放思想和魂灵,于蜀地,飞翔。山侧目,水荡漾,花盛开,向漠北,向高原。  鄂尔多斯,在东胜。远山的风骨剑刺了我的心脏,三台基的波浪翻卷了我的翅膀。是草原上不落的太阳,耀亮了我的双眼,沐浴了我的身体,让我泊航。  山水长天共一色。在鄂尔多斯东胜,在东胜区的东北角,在那里的制高点——亿昌博物馆,仰望苍穹,天的蓝,云的白,像草原飘来的蒙古包,裹住了
期刊
那么安静的一页纸,温柔地躺在亿昌博物馆的展柜里,不说话,她仍像一个绯红着脸穿着长裙的姑娘,虽然风华褶皱了她的裙摆……  我站在她的面前,不忍离开了。镌刻在她身上的字迹也只是依稀可见了:“茲有**男,**歲,**人,**女,**歲,**人,申報於本年**月**日舉行結婚典禮業經依法審查合格,特發本證書交男女雙方收執以資證……”后面的半句话已随着丢失的“裙摆”而无处可寻了。  对,她是一张已看不清年月
期刊
翡翠精雕石佛掌寿果,尺寸为39cm×37cm,是亿昌博物馆众多翡翠藏品之一――“佛掌寿果”石。  “佛掌寿果”石乍一看这翡翠石轮廓,像结在枝繁叶茂桃树上一个饱满且馋涎欲滴的桃子。但细看,桃枝桃叶层次清晰,在翡红的桃叶下,覆盖着鳞次栉比的桃子和葡萄,在桃子和葡萄裹夹的下方,是一硕大的手掌。这个佛手拿着这些金莼玉粒,象征着五谷丰登,万寿无疆。  “佛掌寿果”石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在蟠桃园宴请群
期刊
故乡渝东方斗山,森林茂密,田寬地阔,溪河纵横,气候温和,宜居人,更适宜蛇类的生存繁衍。  惊蛰过后,方斗山气温回升,蜇伏了一冬的蛇开始出动。但要在田间地头遇见蛇,还得等到油菜花凋谢,映山红怒放的日子。清早起来,沿着湿淋淋的田野草路踏青而行,忽见草叶摇晃,倏地梭出一条蛇影来。——“梭”是方斗山的方言,专门用来描述蛇的行走。当你正要低头细看时,那蛇却不见了踪影。  方斗山的蛇,大都胆小怕事,对人避之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