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含量净化效果的研究进展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去除氮、磷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利用水生植物去除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的机制。最后,对今后水生植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生植物;氮;磷;净化效果;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4-08317-02
  Research Advances on Phytoremedi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ed Water by Aquatic Macrophytes
  ZHANG Youyuan, CHEN Zhensheng (Guiyang Academy of Landscape Gardening, Guiyang, Guizhou 550008)
  Abstrac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re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system and leading to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so the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ask in wastewater treatment.Now people grad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hytoremediation technique, which primary use the plants, animals and microbes for nutrient removal and water purification.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polluted water purification by phytoremediation is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treatment performance and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toration mechanism of phytoremediation is also discussed.Finally, the future research of aquatic macrophytes was forecasted.
  Key words Aquatic macrophytes; Nitrogen; Phosphorus;Purification effect;Research advances
  随着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1-4]对于治理富营养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生物方法[5-7]。在污染水体修复的各种方法中,利用水生植物进行修复是一种投资低、耗能低、无二次污染的新技术。水生植物修复受污染水体,是利用水生植物生长过程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减少水体中这类污染物质,与此同时还可以分解、净化水体中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等。因此,植物修复更符合当今绿色、环保的要求,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引起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植物修复技术已经成为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开始进入产业化初始阶段。
  1水生植物的种类
  陈友民等对水生植物是这样定义的:生长在水中的植物[8];也有一些专家对水生植物是这么定义的:指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或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的植物类群[9]。我国通常把水生植物分为以下的4种类型[8-11]:①挺水植物。该类植物根扎于泥土中,茎和叶挺出水面,花开时离开水面,花色艳丽,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 等;②浮叶植物。也称浮水植物,该类植物根生长在泥土中,叶片漂浮于水面上或略高出水面,花开放时近水面,如芡(Euryale ferox) 、菱(Trapa bispinosa) 等;③漂浮植物。该类植物根飘于水中,叶完全漂浮在水面之上,可随水飘移,如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槐叶萍(Salvinia natans)等;④沉水植物。该类植物根扎于泥土中,茎叶整个沉入水中,通气组织特别发达,以观叶为主,如苦草(Vallisineria spiral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
  2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机理
  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技术应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植物根系与根际微生物的联合作用) 等作用,将污染物去除或固定,从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水生植物都能净化污染水体,其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吸收作用水生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磷营养物,对净化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效果。刘建武等研究了凤眼莲净化含萘废水的机理,发现凤眼莲主要依靠根系的吸附作用、吸收作用甚至根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净化水体[12]。有根的植物通过根部摄取营养物质,而浮水植物浸没在水中的茎叶也能够从水中摄取营养物质,许多根系不发达的沉水植物(如金鱼藻属)也能直接从水中吸收营养物质。沉水植物狐尾藻等还具有直接吸收降解三硝基甲苯(TNT)的能力[13]。水生植物的产量很高,大量营养物被固定在其生物体内,收割后营养物就能从水体系统中被去除。   2.2富集作用植物吸收污染物后,便富集、固定在体内或土壤中,从而降低了水体污染物的含量。研究表明,在重金属诱导下,凤眼莲体内能产生有重金属络合作用的金属硫肽[14],因此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富集作用。
  2.3沉降、吸附和过滤作用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根系发达,与水体接触面积大,可形成密集的过滤层。香蒲(Typha orientalis)能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水流缓慢时重金属和悬浮颗粒被阻隔沉降,同时又在其表面进行离子交换、鳌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胶体被根系吸附,凝集的菌胶团能把悬浮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15]。
  2.4生化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生化作用在植物净化污水过程中同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6-18]。光合作用产生的O2和大气中的O2直接输送到植株各处,并向水中扩散,一方面根系通过释放O2,氧化分解根系周围的沉降物; 另一方面使水体底部和基质土壤形成许多厌氧和好氧小区,为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形成“根际区”。这样,植物代谢产物、残体及溶解的有机碳就给湿地中的菌落提供了食物源。同时,大量微生物在基质表面形成灰色生物膜,增加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分解代谢的面积,使植物根部的污染物(富集或沉降下来的) 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或经生物代谢降解去除。在富营养化水体中,也可依靠水生植物根茎上的反硝化菌、氮化菌等加速氨氮向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转化,便于水生植物的吸收与利用,减小底泥营养盐向水体的释放量。
  3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净化
  3.1水生植物对氮磷净化效果的研究现状不同学者对水生植物氮磷的净化效果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付晓云等以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菖蒲、雨久花(Monochorria korsakowii)、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5种水生植物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模拟方法,研究污染水体对这5种植物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染水体中,菖蒲、雨久花生长最好,千屈菜较好,而泽泻与慈姑稍差。试验结束时,菖蒲、千屈菜、雨久花及泽泻对水体中总氮、总磷去除效果显著,总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13%、83.61%、75.84%和77.70%[19]。舒柳分别以凤眼莲、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鳖(Hydrocharis dubia)和浮萍(Lemna minor)5 种水生植物对总氮超过40 mg/L的生活污水进行了3个月的生态修复处理。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总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水平达到60%以上,5种水生植物的除氮率最高的为凤眼莲(86%),空心莲子草最低(58%)。不同水生植物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凤眼莲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88%),黄花水龙最低(14%);浮萍和凤眼莲对硝态氮的去除率相当,高达85%以上,空心莲子草对硝态氮吸收较低(23%)[20]。何娜等采用人工配置污水的研究方法,对大薸(Pistia stratiotes)、凤眼莲、慈菇、菖蒲、香蒲和水葱(Scirpus validus)这6种水生植物去除氮磷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选植物都能较好地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3.71%~97.32%和76.69%~92.47%,对总磷的去除率为76.69%~92.47%,其中菖蒲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慈菇对硝态氮的去除率最高,香蒲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6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11.71%~54.57%和17.61%~64.56%。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并提出可针对不同污染物来选择水生植物,进行搭配组合修复污染水体的想法[21]。耿兵等选择大薸(Pistia stratiotes)、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萍蓬草(Nuphar pumilum)、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芦竹(Arundo donax)和常绿鸢尾共7种浮水植物与挺水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118%~27.25%和32.65%~45.92%。水生植物对磷的去除率为10.57%~25.81%,其中香菇草和浮叶眼子菜尤为突出,去除率分别为25.81%和25.31%[22]。
  3.2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氮磷净化效果的比较耿兵等的研究表明,浮水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明显强于挺水植物,为挺水植物的3.15~5.64倍[22]。其他一些学者分别对浮叶植物[23-25]、挺水植物[24,26]、沉水植物[27-29]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做了详细研究,通过比较发现沉水植物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較差,挺水植物对总磷的去除效果一般。对比几种水生植物,结果发现,部分挺水植物(如水芹菜)和部分沉水植物(如伊乐藻)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因此,今后在水生植物种植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结构的种植方式,形成立体净化,用来修复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弥补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在周年循环中的缺陷。浮叶植物中的水芹菜在净化氮磷方面效果非常好。
  4结语
  综上所述,水生植物在净化污染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且能适应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动态变化;水生植物在净化水体的过程中具有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少二次污染等特性,有利于水体环境的修复,且收割后的植物可以再次利用。但也应注意到水生植物对水体的修复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①水生植物的选择。水生植物种类繁多,但被利用和产生效果的仅几十种,更多抗污染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②水体污染具有特异性,不同水体之间的修复方式及利用的水生植物也各不相同,选择多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何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立体配置,提高治理的效率,这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③如何把握水生植物吸收污染物的量,及时收割,避免造成二次污染,达到最优处理效果,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总之,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污染水体为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日益恶化的水环境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国祥,成小英,濮培民.湖泊藻型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理论及应用[J].湖泊科学,2002,14(3):273-277.
  [2] 秦伯强,王小东,汤祥明,等.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引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9):901-902.
  [3] 过龙根.除藻与控藻技术[J].中国水利,2006(17):34-36.
  [4] 聂发辉,李田,吴晓芙,等. 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J]. 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8):11-14.
  [5] JAYAWEERA M,ASAEDA T.Modeling of biomanipulation in shallow,eutrophic lakes: An application to Lake Bleiswijkse Zoom,the Netherlands[J]. Ecological Modeling,1996,85(2/3):113-127.
  [6] 张太平,陈韦丽.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氮磷去除率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5,14(4):580-584.
  [7] 黄亚.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及有机农药污染水体技术研究[D].上海: 同济大学2006: 19-36.
  [8] 陈友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65
  [9] 包满珠.花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94.
  [10] 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2.
  [11] 倪乐意.大型水生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24-241.
  [12] 刘建武,林逢凯,王郁.水生植物净化萘污水能力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7):412-415.
  [13] JOSEPH B,HUGHES J.Transformation of TNT by Aquatic Plan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s[J].Envion Sci Techol,1997,31(1):266-271.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發治疗奶牛酮病的新方法、新药物,从抗氧化性能方面揭示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临床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酮病治疗复方制剂—— “酮康”对奶牛酮病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采用改良水杨醛比色法检测广西南宁某规模化奶牛场围产期奶牛46头,其中9头为酮病牛,并将其分为治疗组(6头)和阳性对照组(3头),另从37头中选取6头与治疗组奶牛体况相似、胎次相近、产奶量接近的奶牛作为健康对照组。试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混合原料中园林植物废弃物不同质量比对餐厨垃圾快速堆肥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餐厨垃圾与园林植物废弃物为原料,采用静态好氧堆肥技术。[结果]餐厨垃圾质量比为80%,堆肥效果最好,减重减容及有机质降解效果均较好,减容率为27.14%,减重率为35.13%,有机质降解率为11.54%。发酵结束后的第1组、第2组、第3组的C/N比均下降到15~20以下,而第4组略微超出此范围,前3组基
期刊
摘要对安徽淮南大通湿地生态复垦区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等9项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试与统计分析,以此对生态区土壤肥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区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状况比较严重,应对土壤进行增肥,以利于植物的生长。  关键词煤矿复垦区;土壤肥力;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378-02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郑州郊区生存在枯枝上的暗色丝孢菌种类。 [方法]采用形态描述、绘图和显微摄影相结合的方式对采集自郑州郊区的40余份枯枝标本进行了暗色丝孢菌调查。[结果]从标本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种暗色丝孢菌,分别是膨梗头束霉、禾色串孢、黄槐棒孢。[结论]为了解中原地区枯枝上的暗色丝孢菌资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枯枝;暗色丝孢菌;形态特征;鉴定  中图分类号S43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
期刊
摘要 结合聊城市实际,深入分析了聊城市灾害性天气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问题;在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目标明确、权责一致、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原则指导下,对信息沟通机制的具体组成部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机制应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值班室、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小组、决策支持小组和信息沟通小组构成,各小组之间有着严格的组织逻辑关联;最后,还提出了构建聊城市灾害性天气信息沟通机制的具体对策,包括推荐气象应急管理体制建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草药复方注射剂对仔猪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制备中草药复方注射剂。用不同剂量(0.25、0.50和1.00 ml/kg)的中草药复方注射剂对人工感染的仔猪腹泻进行治疗试验。[结果] 经过3 d治疗后,3个剂量组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治愈率可达60%~95%,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剂量以0.5 ml/kg为佳。将制备的复方注射剂和临床用的硫酸庆大霉素、诺氟沙星
期刊
摘要 [目的] 克隆东亚砂藓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RjGAPDH,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东亚砂藓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RTPCR技术克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RjGAPDH基因在不同干旱胁迫时间的表达情况。[结果] 该基因全长为1 208 bp,开放阅读框1 053 bp,编码35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8.66 kD,等电点 pI 为 6.02
期刊
摘要[目的] 为了研究玉米最佳施肥方式及肥料种类。[方法]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缓控释型肥料处理下玉米不同时期干重、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变化。[结果]各处理间玉米净增产量及肥料贡献率均达到0.05水平显著性差异,高低顺序为明泉控释肥>洋丰复合肥>杰翔复合肥>辽中京>CK。缓控释肥料处理的叶面积系数及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干重占总重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结论]缓控释肥效果表现最好,其中明泉控释肥
期刊
摘要  概述了以江西为典型南方丘陵山区地理地貌特征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状况,分析了耕、种、管、收4个主要环节上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存在的问题,对制约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农村劳动力、农田基础建设、农机装备技术、政策引导等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促进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
期刊
摘要对甘肃省民勤县林带边缘农作物减产因子进行分析,指出杨林带对作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杨树根系对农田土壤元素的争夺,杨树遮阴作用,地区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以满足林带边缘农作物生长对土壤元素的需要。  关键词林带;减产因子;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5831-02  在农田管理措施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