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会聚会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学科会聚可以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能促进重大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科会聚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教育战线的重要议题。本文从NBIC会聚技术理念出发,为推动学科会聚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策略建议。
关键词:会聚技术;创新;学科会聚
1.学科会聚的思想
学科会聚按会聚的程度可分为4 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基本形式是知识会聚(浅层会聚),即为了形成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会聚组合,K=fk1,k2,k3,k4 ;第二种基本形式是组织交叉(中层会聚),也就是通过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或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O=fo1,o2,o3,o4;第三种基本形式是交叉的思维方式(深层会聚),生产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观念,T=ft1,t2,t3,t4;第四种基本形式是价值观会聚(完全会聚),也就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聚融合,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活动方式,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V=fv1,v2,v3,v4。除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外,还有这四种基本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的学科会聚[1]。
下面我们将探讨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方法、策略。
2.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策略
本文将探索构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会聚的一些有效途径,并为促进学科会聚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2.1以非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为平台,推动学科的知识会聚
知识的会聚是各种知识相互的融合、渗透、交叉和集成。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生产体现了划“科”而治的观念,学科之间互相“沟通”较少,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和特定的分工。因此,学科之间牢固的壁垒日益受到来自科教界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使得以单一学科为基础架构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越来越渐不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需要。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利用产业、大学和政府的三螺旋结构体系所提供的平台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开知识生产的“孤岛性”壁垒,为学科会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发展空间[2],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和三螺旋战略联盟,这样可以促进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之间的协同创新、良性互动。这种以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推动知识会聚和交流,迅速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2.2利用组织交叉,增强学科会聚
学科的会聚也是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会聚。世界领先的综合型大学,经常是世界性的人才会聚交流的中心。这就要求各个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要建立开放性的国际化人才互相流通的渠道,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实现科技合作、构建人才相互流通的平台,集成国内外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从而有效推动多学科会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落实、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利用组织交叉实现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从战略高度上合理配置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科技力量,从而形成多学科群和学科会聚,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3]。
2.3发展交叉思维能力,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交叉思维方式,是指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新的知识生产的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思维方式,用以解决问题。交叉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限制,突破了线性思维方式的限制效应,产生非线性效应,从而有效地成为创新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叉思维产生的非线性创新机会,将导致系统整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2.4 整合价值观,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关于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的总评价和根本看法。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将成为人们价值评价、价值追求的评价标准,将支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模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价值观对人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个学科将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特定的价值观体系,并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处于学科组织之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实践活动。
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之间很难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当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存在有不同意见时,人们就会在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观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会聚新的目标并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5]。
3.结语
高校要鼓励学科间的会聚、交叉融合,积极地促进推进学科融合、会聚,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要坚持大科学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学科渗透和学科会聚,强强联合,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打破条条款款和部门界限的制约,在促进新兴学科形成与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适应社会科技发展变化的需求,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与和学科建设相融合,不断拓展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地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间序列特征的金融资产相依结构模型”(批号:71271227);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科技项目“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绩效评价与机理研究”(批号:Z20012SC23)资助。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2]宋爽,姜越,惠晓丽.解读“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19-20.
[3]傅秀兰.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结构关系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20-123.
[4]孙曰瑶.知识经济中的创新模型与企业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5:30-31.
[5]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6]孙毅,潘海天,钱晓峰,曹耀艳.积极推进学科会聚,努力提升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创新能力[J].高教与经济,2009,22(3):9-13.
关键词:会聚技术;创新;学科会聚
1.学科会聚的思想
学科会聚按会聚的程度可分为4 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基本形式是知识会聚(浅层会聚),即为了形成新知识和解决问题,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会聚组合,K=fk1,k2,k3,k4 ;第二种基本形式是组织交叉(中层会聚),也就是通过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或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O=fo1,o2,o3,o4;第三种基本形式是交叉的思维方式(深层会聚),生产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观念,T=ft1,t2,t3,t4;第四种基本形式是价值观会聚(完全会聚),也就是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聚融合,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活动方式,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V=fv1,v2,v3,v4。除了这四种基本形式外,还有这四种基本之间的相互融合形成的学科会聚[1]。
下面我们将探讨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方法、策略。
2.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策略
本文将探索构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会聚的一些有效途径,并为促进学科会聚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2.1以非传统知识生产方式为平台,推动学科的知识会聚
知识的会聚是各种知识相互的融合、渗透、交叉和集成。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知识生产体现了划“科”而治的观念,学科之间互相“沟通”较少,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和特定的分工。因此,学科之间牢固的壁垒日益受到来自科教界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使得以单一学科为基础架构的传统知识生产模式越来越渐不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趋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需要。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利用产业、大学和政府的三螺旋结构体系所提供的平台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开知识生产的“孤岛性”壁垒,为学科会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发展空间[2],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和三螺旋战略联盟,这样可以促进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之间的协同创新、良性互动。这种以技术会聚与学科会聚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推动知识会聚和交流,迅速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
2.2利用组织交叉,增强学科会聚
学科的会聚也是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会聚。世界领先的综合型大学,经常是世界性的人才会聚交流的中心。这就要求各个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要建立开放性的国际化人才互相流通的渠道,打破组织间的界限壁垒,实现科技合作、构建人才相互流通的平台,集成国内外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从而有效推动多学科会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落实、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过程中,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利用组织交叉实现组织间的联盟与合并,实现人才的互相流通,从战略高度上合理配置各个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的科技力量,从而形成多学科群和学科会聚,促进我国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3]。
2.3发展交叉思维能力,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交叉思维方式,是指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新的知识生产的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或改进了的思维方式,用以解决问题。交叉思维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限制,突破了线性思维方式的限制效应,产生非线性效应,从而有效地成为创新的源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叉思维产生的非线性创新机会,将导致系统整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2.4 整合价值观,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指人们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关于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的总评价和根本看法。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将成为人们价值评价、价值追求的评价标准,将支配和制约人们的行为模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价值观对人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影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各个学科将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构建起特定的价值观体系,并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指导处于学科组织之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实践活动。
不同学科的团队成员之间很难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因此,当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存在有不同意见时,人们就会在研究对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价值观即通过不同学科的信念、价值导向和追求等,形成新的价值观,从而会聚新的目标并影响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的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的完全会聚[5]。
3.结语
高校要鼓励学科间的会聚、交叉融合,积极地促进推进学科融合、会聚,促进高校学科会聚建设的发展。要坚持大科学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鼓励学科渗透和学科会聚,强强联合,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打破条条款款和部门界限的制约,在促进新兴学科形成与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适应社会科技发展变化的需求,使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与和学科建设相融合,不断拓展拓新的研究领域,促进跨学科团队的学科间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地进行知识生产和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间序列特征的金融资产相依结构模型”(批号:71271227);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科技项目“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绩效评价与机理研究”(批号:Z20012SC23)资助。
参考文献
[1]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2]宋爽,姜越,惠晓丽.解读“协同创新”对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19-20.
[3]傅秀兰.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结构关系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20-123.
[4]孙曰瑶.知识经济中的创新模型与企业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5:30-31.
[5]柳洲,陈士俊.从学科会聚机制看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3):165-168.
[6]孙毅,潘海天,钱晓峰,曹耀艳.积极推进学科会聚,努力提升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创新能力[J].高教与经济,2009,2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