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古典诗歌的地位与价值
  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突出工具性,还应该加强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性,是当前语文课追求的目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要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1、用“说”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说”; 课堂“说”; 课后“说”。既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让古典诗歌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2、用“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3、用“写”激发学生的兴趣:(1)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学生可以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编辑《诗集》做探究。开展综合性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把自己所记得的和初中学过的相关古诗词编辑整理归类录成《古诗词集》,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古诗词的蕴含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三、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1、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了解诗歌产生的作家背景和时代背景,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了解掌握了这些,才能全面理解诗歌主题,准确把握诗歌情感。如不了解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我们就无从捕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3、解读诗题,关注诗注:诗题往往点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诗注则解释重点、难点内容。解读诗题、了解诗注对正确鉴赏非常重要。如王维的《过香积寺》,诗题中的“过”字贯穿全诗,诗人因“过”而有所见闻,因见闻而有所感触。
   4、进入意境,理解诗意:诗,美在意境,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如:情景再显法、对比法。如鉴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与陆游的《示儿》对比,一“喜”一“悲”,鲜明突出,再联系“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共同主题进行情感升华。
  5、反复品味,深入理解:(1)品语言,诗歌讲究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2)读意象,掌握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柳”,汉唐时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四周清新柳色,寄寓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之情。(3)析手法,鉴赏一首诗歌,我们首先要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同时要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6、读准节奏: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7、读出韵律: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
  四、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深化
  1、课后回嚼:古典诗歌在学生“口”中的回嚼,实质就是对诗歌之“美”的品悟。这种品悟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多的理论阐释,应“品”得实在,“悟”得具体。(1)闭目构画,入境会意。(2)咬文嚼字,品说语言。
  2、进一步吸收:古典诗歌在学生“胃”的吸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诗歌的运用过程,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人在此点上的做法如下:(1)指导学生引用名句作句段的开头或结尾。(2)指导学生直接引用名句作句子成分。(3)指导学生巧拆诗词,重组运用。
  五、开展古典诗歌背诵竞赛活动,让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升华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与教师一起主持,学生打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感受诗情画意,接受到美的熏陶,将古诗运用到生活中。可以在班、级、校的不同层次中进行,让古典诗歌走进生活和丰富生活。
  通过以上的操作,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诗歌,而且能使古诗歌融入学生的生活,熏陶美化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潮 《古诗词“意境”鉴赏浅探》《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8年第11期
  [2]朱新敏《以经典文本为依托,构建立体高效的古诗教学范式》《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8年第9期
  [3]张敏《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10—47-48《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
其他文献
期刊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唐代药肆前人已有所论述。[1]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或从一家药肆出发谈其经营思想,或把药肆放在整个城市商业中谈城市商业之繁荣,或从一地区药材市场出发谈这一地区药材贸易之
摘要 十六大召开以来,国家一直把文化建设放在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更是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本文对如何保护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湖北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了思考。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湖北的某些民间、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的原因,接着阐述了我们应该对待这些民间、民俗文化的态度,并提出了全文的核心思想--如何保护湖北的民间、民俗文化,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践
期刊
近10年来,我国批准围海造陆面积每年都在持续增加.传统的围海造陆工程,多采用吹砂填海或陆上回填开山土石,不仅成本高,且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逐渐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限
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社会服务,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主要渠道,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认真联系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实现今年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具体讲就是“围绕三个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抓好四项工
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她的美丽傲气和孤芳自赏,以及她访美时的演说,倾倒美国人民,特别是国会演讲,连续5分钟掌声不歇,博得一片喝彩!她曾被美国《时代》周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