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设计探讨

来源 :水利规划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东江—沙河水系连通工程为例,探索水生态、水景观与水文化在河道治理中的结合应用。通过河道清淤清障、水系连通、河道活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文化融合等工程措施,重新打通小海河,激活人、村、水三者的关系,建设满足人民需求的小海河。结合新时代水利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探索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的设计思路,为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河道治理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干旱等级具有多级和跃迁性质,有必要提出一种既能反映不同干旱等级变化特征,又能体现干旱总体变化特征的定量评估方法。通过构建干旱等级变化的概率矩阵,引入变化率乘子和变化程度乘子,推导干旱等级变化率和变化程度计算公式,提出干旱等级变化的综合定量评估方法;借助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应用于东江流域评估月、季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过程中干旱等级变化及水库影响下水文干旱等级变化。结果表明:①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递过程中干旱总体变化程度较小,但干旱等级变化明显,月、季和年尺度的总体变化率分别达到了
沉箱式卫生间即下沉式卫生间有两层板,一层为下沉结构板;另一层为预制盖板.主体施工时先做卫生间结构板,沉箱内结构板下沉35 ~40 cm,该处凹槽结构即为沉箱.沉箱内结构板上构造
期刊
文章分析了我国河道生态系统修复的社会背景,阐述了辽河干流滩区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出了滩涂型、支流口型、坑塘型3种类型的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方案。研究成果能够为全国范围内河流滩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指导、实践案例和设计参考。
骤发干旱(简称骤旱)是一种以短历时、高强度、快速度为特征的极端事件,其形成速度已超出现有干旱监测工具的能力范围,监测模拟难度大。基于欧洲中心再分析产品(ERA)土壤含水量数据,构建考虑旱情开始速度的骤旱识别方法,提取中国1979—2018年骤旱事件,剖析旱情初期气象要素异常值的变化规律,探讨利用气象条件模拟骤旱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开始速度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南北差异,长江以南地区较快,西北地区较慢;②骤旱比缓慢干旱具有更强的气象驱动力,骤旱各气象要素异常值的均值、峰值及变化幅度比缓慢干旱变化更为显著,尤其
文章根据玛纳斯河流域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研究资料,介绍了玛纳斯河水文特征、生态特点及尾闾湖泊历史演变情况,介绍了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时应遵循的生态保护原则和控制措施,梳理了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思路,对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借鉴意义。
为弥补当前描述城市地表灰尘径流冲刷过程的指数衰减模型偏于经验、物理力学机制认识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地表灰尘的泥沙物质属性,基于泥沙科学、从泥沙运动力学角度研究地表灰尘的径流冲刷过程与模拟方法。通过比较发现,地表灰尘径流冲刷指数衰减模型与河道冲刷条件下输沙调整的滞后响应模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于上述比较结果,参考河道冲刷条件下输沙调整的滞后响应模型方程,针对地表径流汇流的延时效应及不平衡输沙特点,并考虑地表灰尘颗粒的非均匀性及分组冲刷过程,对地表灰尘径流冲刷指数衰减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地表灰尘的分组不平衡冲
为探讨砾石群对河道生物栖息地自然化改造效果,以江西金沙溪河段为例,采用文献调研和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鲢鱼为目标物种,耦合河段的平面二维水动力及栖息地模拟,研究了砾石群布置对裁弯河道生物栖息地的影响特性及自然化改造效果。结果表明:裁弯河道鲢鱼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A WU)明显减少,弗劳德数在其主流线附近增大,剪切速度值由原河道的横向梯度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砾石群对裁弯河道生物栖息地的自然化改造效果显著,其中河道凹岸高密度布置方式使鲢鱼栖息地可用面积百分率(A PU)由裁弯河道的9.20%增长至15.06%,
河道潜流带是河水与地下水交互作用的关键过渡区,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敏感性,频繁的水力交换易引发其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并对河流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提高河道潜流交换水动力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介绍渗流、水压、溶质、温度等监测方法及其适用性,归纳河床和河岸的监测点布设参数和不同监测手段的数据采集频率,系统总结河段、河床及河岸的潜流交换理论与计算方法,探讨导致潜流监测结果不确定的因素。针对现有监测方法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今后需加强多方法联合监测和多技术集成的应用,开展河岸侧向潜流监测及不确定
基于地质概况和遥感影像,初步预测了齐都雄久沟泥石流—堰塞湖演化史,结果表明:近些年,齐都雄久沟一直伴有小型泥石流,未产生过大型泥石流,未来仍有爆发小型泥石流的潜力,极端工况下,存在爆发大型泥石流—堰塞湖灾害的可能。其演化过程大致分为未堵江、局部堵江和完全堵江,每个阶段产生了相应的地表生态效应。
文章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设4个喷灌不同灌水制度,研究喷灌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耗水特征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生育期内确定灌水定额450 m3/hm2、灌溉定额3600 m3/hm2,并且延长喷灌灌水周期能够明显降低苜蓿耗水强度,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