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美文话瑕疵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m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以其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而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佳作,为人们广为称道。自上个世纪30年代写就,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仍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文使人受益匪浅。正如郁达夫之子郁飞所说:“一代代青少年都是从这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并受益于郁达夫其人的。
  郁飞的《关于我的父亲的<故都的秋>》中,有这么一段让人颇受启发的文字:“1934年7月,杭州酷热,父亲和母亲便带了才六七岁的我上青岛去住了一个月,随后又去当时的故都北平”。在他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世间》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还是编者的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见2006年6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82页)
  这就难怪,《故都的秋》虽说确实写得隽永而富有情致,其中蕴涵了作者深厚的功底、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但细心研读,总不难发现其中仍伴随着不少(因逼所致的)瑕疵。
  ①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一年了。
  ④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以上六个句子(均见2006年5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第三单元《故都的秋》),句句都是问题句:
  句子①有两大问题,一是“我的不远千里”中“的”,不要反而好,否则,总给人似乎在听日本人说中国话(“你的,八格呀路的,大大的”)的感觉,如果说,这是作者长期留学在日本,生活在日本的“习惯遗产”,那倒也罢;二是该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后半句虽然用了似在强调的“这”,但读起来让人感到十足是累赘,前半句已经用了“尝一尝”,而且在“秋”字上也加了引号,这就不难让人体会到”秋味”了,何须“这故都的秋味”来把隽永意味弄得索然寡味?
  句子②,前边既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后边就应该是“总尝不透,看不饱,玩赏不到十足”。这样,才显得陈述一致且连贯。
  句子③,“已”和“将近”矛盾,大可删去其中之一。
  句子④,前文并没有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用在后半句更显得妥帖;否则,显得突兀而费解。
  句子⑤,作为段头句,“更”来得没有由头,前文并没有说明什么是北国的特产,这里何“更”之有?
  句子⑥,括号中的“了”应该加引号,这样,既强调又突出且规范。
  贵州省兴义市敬南镇新坪学校(562400)
其他文献
柳永是我国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就是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开拓了慢词的领域,他的慢词成为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独的文学样式。  柳永是历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都市风情词的作家。《望海潮》就是他采用长调来展现繁华的都市生活和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词云: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期刊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的浮夸之风未见其弱,要说“坚忍不拔”,必引越王勾践;论证“淡泊名利”,少不了李白放逐、陶潜归隐,且视角陈旧,语言雷同,令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于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一齐追捧项羽乌江自刎这一人生的“豹尾”,叙述语言如同出自复印机一般没有个性。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李杜”文章,名人名
期刊
今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6套考查到了熟语(含词语)。考查的形式进一步丰富,有直接辨别正误式,这仍然是主打样式;还出现了替换比较式,如浙江卷;语段成语使用辨析式,如广东卷;填空选择式,如江西卷和天津卷。下面结合各地高考试题对各地采取的主要设错方式作具体分析。  一、搭配不当。熟语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形成了固定的搭配习惯。当这些熟语出现在其它语境中时,从字面上意思似乎符合,但其实却用错了。我们遇
期刊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的千古名篇。宋末元初的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按:指孟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可见,二诗皆美,且同中有异,各有千秋;含英咀华,启人良多。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
期刊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双方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一番说辞,便让秦君撤军并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终,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郑国之危。烛之武的劝说之辞,仅125言,但内涵极其丰富,且述说曲折委婉。面面俱到,又句句在理,字字动情,从亡郑无益,说到秦晋的历史渊源,说到晋灭郑后必犯秦,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充分
期刊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綦母潜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一生有三次隐居的经历,这首诗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归隐后的作品,只须把首尾四句整合起来,“幽意元断绝,此去随所偶。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从中你就可以捕获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今名平水江,源头在若
期刊
最近学校进行了考试,其中三年级语文有这样一道题: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物名称,组成成语:  九()一毛叶公好()  如()得水()急跳墙  亡()补牢守株待()  如()添翼()毛蒜皮  这道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其中只有“亡羊补牢”学生学过,“叶公好龙”和“守株待兔”这两则寓言笔者给学生讲过,有个别学生能做出,其他五条只有阅读范围广的学生能填出一二,大多数学生是一片空白。有没有实用而便捷的方法帮助
期刊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后唐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仕蜀,官至翰林学士。我国古代有不少表现离情别绪的作品,牛希济的这首《生查子》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篇。这首词生动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对情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了缠绵悱恻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思想感情。  词的上
期刊
思考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语文教学更离不开思考。而时下的情形往往是,教师口若悬河、越俎代庖,甚至直接兜售结论,大唱“独角戏”,剥夺了学生“慎思”、“明辨”的权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荡然无存。笔者认为,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从思维开始,让思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    由于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传统的语文课解读,追求唯一正确理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事实上,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