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的巨浪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hu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的很多地方以及震中附近的一些岛屿都震颤起来。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在印度洋海底,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巨浪翻滚着冲到岸上,不少小村庄转眼间被彻底冲毁。上午9时前后,巨浪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26日上午,当游客们纷纷走出旅馆,出去晒太阳的时候,巨浪却像猛兽一样扑了过来。5~10米高的巨浪疯狂地冲击着海岸,靠近岸边的旅馆几分钟内就被海水吞没了。游客们看到200米外的海面上,一道高高的水墙正铺天盖地般扑来。人们被吓呆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无独有偶,1946年4月1日清晨,在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岛也发生过这种骇人听闻的一幕。那天,岛上一片宁静。忽然间,大海犹如暴怒脱缰的一群野马,奔腾着,呼啸着,猛烈地扑上岸来,那巨大的呼啸声和狂涛拍岸声,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
  人们惶恐不安,披衣出门,环顾四周已成泽国。海水冲上来啦!它奔腾着,呼啸着,向岸边、向房屋猛扑过来。于是,人们携儿带女,一齐往高处逃命。
  跑了一阵,惊魂未定地往下望去:怎么?海水退走了!它退得那样快,平时不见天日的海底也裸露出来了,那些来不及逃走的鱼、虾正在陆地上活蹦乱跳,蟹、贝等海底常住“居民”也不知所措。当孩子们正在捕捉这些鱼虾时,海浪再一次铺天盖地猛冲上来,而且来势比上一次更为猛烈。高大的水墙向岸上扑来,人们深恐海浪会把全岛淹没,急忙再扶老携幼往高处逃生。每隔十几分钟一次向上冲来的海浪,经过几个回合后,势头大减,筋疲力尽地衰弱下去,几小时后,大海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已经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是谁激怒了大海,惹得它那样大发脾气?原来,这是海底地震带来的结果,人们称它为“海啸”。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千米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本地海啸在海啸波到达前,还常伴有强烈的地震发生。
  我国也是多风暴潮灾害的国家,历代都把风暴潮和地震海啸所表现的潮位异常混称为海啸、海溢或大海潮等。近2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决定把风暴和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分别称为风暴潮和海啸。另外,有时把天文、风暴和地震原因造成潮位异常所引起的滨海地区受淹导致的灾害统称为“潮灾”。但多数情况下,所谓潮灾就是习惯地指风暴潮灾害。大洋中海啸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至2米,这种洋波移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到数百千米,周期至200分,传播速度可达每小时近千米。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于察觉这种波动。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若大陆架很窄,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可能出现波幅为20~30米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这种巨波冲到哪里,哪里便是一片废墟,正因为如此,海啸才成为生命的最大威胁和可怕的自然现象。
  有史以来,世界上已经发生了近5000次程度不同的破坏性海啸,造成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像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爪哇附近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时,在海底裂开了300米深的坑,引起威力空前的海啸,巨浪排空,波高达35米,波长达524公里。狂涛犹如一群发疯的雄狮向前狂奔,荡涤了周围1290个城市和乡村,有3.6万多人被浪涛卷到海里。火山在水下喷发,还会使海水沸腾,涌起水柱,使大量的鱼类和海洋生物死亡。再如1970年11月12—13日,飓风席卷孟加拉湾,风力达12级,大量海水凭借风威涌进孟加拉湾,加上这一天正值朔望高潮,汹涌海浪卷起10多米高的水墙,无情地扑向孟加拉湾海岸,石破天惊,雷霆万钧。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1953年1月31日北大西洋一次风暴引起罕见的海啸,几米高的巨浪排山倒海般地冲上岸来,使得英国的南部和荷兰、比利时广大地区变成汪洋大海。当时,咆哮着的大浪席地,英国泰晤士河口两个小岛刹那间变成了“死亡之岛”,岛上生物建筑物均荡然无存;荷兰的六分之一以上的领土被淹没,有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编辑/李章
其他文献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选拔制度,在东汉和西汉时期是举荐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度,到了隋朝之后便是科举制度了。宋朝的科举制度继承了唐朝,但录取的名额大大增加,在制度方面也更加完善,理论上尽可能地实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北宋一共开考了69次,平均每年录取进士205人。唐朝每次来参加这种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大概一两千人,当时的唐太宗就欣喜若狂地说:“天下英雄都到俺的口袋里来了。”但宋朝来赶考的人数平均每次
期刊
蚩尤,从名字判断就很野兽派,他长得雄伟猛悍,是东夷族首领,有弟兄八十一人,役龙使豹,呼风唤雨,很酷地盘踞在山东。据说,头盔就是蚩尤先生最先发明的,顶上还装了兽角,可以刺人——像三角恐龙。蚩尤蛮有想象力的啊。  蚩尤向中原移民的征程上遇到了共工。共工长着红头发,水蛇腰,是华夏族的水利专家,被后代尊为水神。他整水的办法就是使劲堵,从高山取石土,填堵低洼之处。那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整体意识,共工喜欢以邻为壑
期刊
当今文坛盛行炒作,炒了“美女”炒“美男”,炒过“身体”又炒“思想”,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有人深恶痛绝,以为是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的佐证。其实“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文坛炒作之风说来也是古已有之,有名的一次,便发生在唐代的首都长安城里。  那个时候,武则天还不叫武则天,她已掌控大权,但还没做女皇帝,初唐也还没有走向盛唐。作为一个开放城市,长安城里时不时地就能冒出一些来自西域的新鲜玩意儿。
期刊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正在研究出产的褐色铅矿石。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发现矿石的溶解液呈现很鲜艳的橙红色,非常像铬元素溶液的颜色。他想都没想,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种矿石含有铬。他没有进一步分析,而是就此断定,这种矿石就是铬矿石。  然而,1830年,塞夫斯德朗在研究一种产于瑞典的矿石中发现其中含有一些金属化合物,而且这些金属化合物表现为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最为显著。   面对这种特殊的现象,他立刻
期刊
驴和马都起源于一千万年前的上新马。野生状态下的马和驴在体型和习性方面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好多人常常把它们搞混。  与马相比,驴的名声就差得远了。驯化的马不但比野生马漂亮和高大得多,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途培育不同的种型。驴则不同,不管你怎样杂交育种,就硬是那副不成器的模样,怎么看也不比它的野生祖先出息到哪儿去。于是驴成了愚蠢笨拙、冥顽不化的象征。  这也就注定了驴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人们养驴,因为
期刊
手术是外科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它同内科一样,自古有之,不过它的真正发展是近200年的事。直至中世纪初,外科仍十分落后。当时的医生都认为外科手术不及内科,其治疗应用范围太小,而且他们认为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是很污秽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学习外科。加上当时人们认为,外科医生属于体力劳动者而不是知识分子的职业。因此,外科手术只是理发业中的一门手艺,理发师不仅管剪头发,而且还割身上的肉。外科手术大多是由理发师兼职
期刊
在元素世界里,有一个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金属元素——锌。在白铁皮的表面,那冰花一般、闪闪发亮的金属,就是锌。我们常说的“铅丝”,其实是镀锌的铁丝。自行车的辐条、五金零件和仪表螺丝等,也是镀锌的制品。它们表面这薄薄的一层镀锌外皮,抵挡住潮气的侵袭,保护内部的钢铁不受腐蚀。  锌是相当活泼的金属。新制的锌粉遇水发生化学反应,激烈的程度甚至引起发热、自燃。锌在空气中可与氧化合,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锌薄
期刊
很多哲学大师的哲学体系都试图囊括人类生活的领域,他们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而能够到“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境界的,黑格尔是最典型的代表。  哲学家属于那种“不出门即知天下事”的人,因为时代和世界变化的逻辑已预先被他们捕捉到,或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得到呈现,黑格尔是迄今为止把这种逻辑铁环打造成最精致的体系链条的人。他的思考涉
期刊
自从周杰伦成了流行乐坛的小天王后,和他的搭档方文山给乐坛刮了一阵清新的“中国风”,别具一格的风格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为周杰伦写的,他那么红,少我几句好评也没多大影响。只是感谢他,当了领路人,使一个男孩找到了自己适合的风格。他就是后弦。   后弦的一举成名颇有戏剧性。2005年一曲《桥段》在网络上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而酷似周杰伦的R&B风格甚至“蒙混”了盗版商,他们把它放到了“周杰
期刊
几乎是在私人财富诞生的同时,人类开始学会了隐藏,每一笔财富,每一桩秘密之前,都会加上一把锁。自古以来,锁具的发展就是两个高手不见面的较量,制锁者编码,费尽心思生成谜语;开锁者译码,绞尽脑汁还原谜底。两个工作方向截然相反的专家,在黑暗里各自揣测对方的心思;一明一暗两套工具,用上所在时代里最高的工艺,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漫长,最神秘的一场斗智。   远古时代,锁最初的样式只是用于捆绑物品的绳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