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怀孕后,肾脏会发生某些变化,如肾脏代偿性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血流量增加,尿中可查出少量蛋白、糖分与氨基酸,而肌酐、尿酸等水平则较低;肾盂与输尿管可有轻度积水,而且几乎都发生在右侧,分娩后积水会很快消失。另外,孕个月后常会出现尿次增多或排尿时灼热感,乃是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医学上称之为膀胱刺激症。
上述症状都是生理性的,不必担忧,也勿需治疗。但说明孕期是肾脏最脆弱的时段之一,需要特别呵护。否则,你的“妊娠大业”就会平添些许坎坷。
护肾功课从孕前做起
孕期合并肾病可导致多种不良的妊娠结局,如早产、胎儿体格和神经发育迟缓、死胎等;或者诱发孕妈妈肾脏疾病,或导致原来的肾病加重,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而致命。因此,孕前应做肾脏检查,了解自己的肾功能情况,尤其是要将那些症状不明显的隐匿性肾病查出来,避免其暗藏体内,伺机发难。
要自省有无疲倦乏力感,观察尿中有无泡沫增多、颜色变深或浑浊等征象。到医院检查尿常规,看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或蛋白质;抽血化验了解肾功能有否降低或损害。一旦发现肾脏疾患,要在医生指导下正规治疗,直到痊愈或者控制良好,再考虑怀孕。不要将疾病带入孕期,成为孕期的“定时炸弹”。
孕期肾病黑名单
尿路感染孕期胎盘产生大量孕激素,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残余尿增多;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直肠、输尿管等器官,致使尿液排出不畅,导致细菌入侵而致炎症。此时,孕妈妈发烧或不发烧,腰痛、尿急、尿痛、排尿次数增多等。
妊娠中毒性肾病在妊娠荷尔蒙的作用下,如果又有血容量不足、微血管性溶血、肾血管痉挛等病变作祟,很容易发生中毒性肾病。此病是造成孕期肾衰竭的最常见“凶犯”,尤以年轻的初产妇和高龄初产妇多见。另外,羊水过多、多胎、葡萄胎、高血压等,也可成为此病的“始作俑者”。此时,孕妈妈会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重者可伴有头痛与视物不清、呕吐、抽搐、昏迷,病死率很高。
肾结石孕期内分泌发生变化,代谢加快,使得肾盂、输尿管的收缩、蠕动作用减退,并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张,尿流变缓,尿液中的结晶物质很易沉淀下来形成结石。另外,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使输尿管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张和积水,也是肾结石形成的一个诱因。孕期肾结石以右侧肾为多,表现为右腰部疼痛,痛感可向大腿放射。查尿可见红细胞。
孕期护肾金点子
1.做好孕前检查,发现可能存在的肾病,并进行正规治疗,待病情痊愈或得到控制后(如血压、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定量小于3.5克,无严重的小管间质和血管病变)再怀孕。孕期还应继续密切监测,有异常及时去医院处理,不可耽误。但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或正在进行透析治疗的女性则不宜怀孕。
2.饮食均衡,可适当食用具有护肾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瘦肉、胡萝卜、冬瓜、番茄、柑橘、柿子和干果类等。同时,有意识地多食用一些偏碱性的食品,如牛奶、豆制品、魔芋、萝卜、土豆、莴苣、南瓜、西瓜、香蕉、苹果、柿子等。
3.怀孕后定期(最好每月一次)到医院检查尿常规,必要时做尿培养,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尿路感染等疾患。
4.生病务必请医生处方,尽量避开对胎儿和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如抗感冒药、部分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等。
5.多饮水,多食用富含水分的瓜果,多排尿,发挥冲洗尿路的作用。不要憋尿,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而侵害肾脏。
6.多按摩。每天晨起与晚睡前将两手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两手对掌搓热后,以左手搓右脚心,以右手搓左脚心,每次搓300下,早晚各一次;揉按脚底涌泉穴、腰部双肾区等。
7.每天定时如厕,多吃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若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