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位到社区:住房保障进程中的治理结构转型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房保障的初始目标主要是建设保障房,以应对住房短缺的现实.随着保障工作的持续推进,大量保障房已经建成,供需矛盾大幅度缓解,矛盾的主要方面开始过渡到居住的质量和满意度上来,为此需要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的转型.中国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发展而来,在社会治理的结构层面仍然具有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型特征,也因此产生住房保障工作的诸多困境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治理手段的诸多特点.不同于商品房社区,保障房社区治理要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培育社会组织和市场元素参与其中,以增强保障房福利的可持续性.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文学对"农民进城"叙事已然形成了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农民固化为受尽苦难的弱者形象等几种定式.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农民进城"叙事呈现几个新的向度:一是构塑具有新型文化人格的农民,二是设置"主体间性"的城乡关系,三是劳动主体性的想象再造.新向度的出现,有其源于社会外部与文学内部的生成逻辑:新世纪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综合素质、人员构成均发生了嬗变;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加深,国家亦在宏观政策层面引导城乡关系趋于协调;作家自身寻求突破惯性思维等.凡此,构成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农民进城"叙事的现实语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