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任务。这是在总结我国30多年对外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世情、国情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为新形势下做好对外开放工作、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明了方向。商务部党组将按照十八大要求,在以下六个方面扎实推进工作。
  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性特征。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国际产业分工转移趋势仍在深化;多边贸易体制僵持停顿,区域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复杂调整,新的经贸规则博弈浮出水面。从我国自身来说,加入世贸组织时一系列开放措施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递减,传统发展优势处在调整转换之中,迫切需要在吸取一些国家“中等收入陷阱”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开放步伐,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一是密切关注和研究全球产业发展、新技术、商业模式的前沿趋势及潜在影响,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谋求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更大收益。二是通过扩大我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双向投资等领域的有序开放,推动与经贸伙伴的相互市场开放,以换得更大、更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获得更多的参与、完善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权利。三是根据自身改革和发展实际要求,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统筹好开放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增强在开放条件下维护自身经济安全的能力。
  把握科学发展内涵,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也进入各种矛盾凸显的关键转型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就是在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基础上,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一是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决定的。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说明,内需和外需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外需对内需的推动作用,可以通过带动生产性需求、增加国内就业、促进税收增长等发挥作用。未来一个时期,更应将我国13亿人的大市场置于世界60多亿人的更大市场中,在开放环境下实现内需和外需关系的调整。二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把着力点更多转移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综合效益上来。既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也注重利用规模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升级,分享更多分工利益。三是推动形成更有利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拓展开放深度,消除部分开放领域“玻璃门”、“弹簧门”现象。深入研究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国际投资规则的通行做法,深化涉外投资体制改革,营造更加稳定、透明、高效的投资环境。
  适应国内发展新需要,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创新开放模式,形成一批开放度高、辐射力强、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一是促进各地区开放优势互补。推动东部地区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服务业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提高中部地区吸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形成若干全球加工制造基地和外向型产业集群;鼓励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东欧、俄蒙等市场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研究出台一批更加符合陆路开放特点、区域定位更加清晰的新开放举措,打造若干高水平的沿边开放平台,真正发挥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与周边利益交融的积极作用。三是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鼓励通过智力支持、共建园区、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跨区域合作,引导区域间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使开放成果更多惠及中西部地区。
  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我们理解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进口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提高进口议价能力。推动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促进重要商品进口来源地多元化。健全产业损害预警和进口贸易救济机制,维护重点产业安全。二是在继续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促进服务贸易。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努力扩大文化、技术、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三是在巩固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延伸。四是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用好自由贸易区、区域和次区域合作平台及各种双边合作机制,提高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稳步提升新兴市场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
  着眼全球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受到更多关注,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这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依托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在开放中开展竞争与合作。一是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转变,从主要依靠硬环境向着力改善软环境转变。鼓励外资搭载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等关键要素,着力发挥外资在促进创新、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机制,依法实施反垄断审查。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完善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控制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全球范围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提高跨国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增强应对对外投资合作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保障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统筹双多边和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经济体纷纷商签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这从经贸、地缘和规则等领域对我带来影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更好地统筹各层面的开放合作。一是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渠道地位。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经贸体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了解、掌握和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的能力,维护开放利益。二是统筹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深化中韩、中日韩、中国与东盟、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亚欧会议、中国与中东欧、中国与加勒比等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大湄公河、中亚、大图们倡议等次区域合作,提高自由贸易区开放水平。三是全面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与发达经济体的各领域务实合作,密切利益纽带。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强和改进援外工作,着力增强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作者为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