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向月高飞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er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孟飞

  2021年2月2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其取得的成就。作为“嫦娥五号”系统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孟飞激动万分,深受鼓舞……

结缘计算科学


  1962年,杨孟飞出生于湖南湘阴。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常年拨拉算盘珠,噼里啪啦的声响将杨孟飞也熏陶成了打算盘的高手。从此,杨孟飞和“计算”结下了不解之缘。
  恢复高考后,杨孟飞顺利考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于对数字计算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钟爱的计算机专业。那时候,计算机科学刚刚被引进至国内,许多人还很陌生。对于杨孟飞来说,有机会去研究这样先进的技术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自从他开始广泛涉猎计算机书籍,美国计算机领域的重要人物高德纳(Donald E. Knuth)就成了他崇拜的偶像。计算机让杨孟飞着迷,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深造,考取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痴迷加勤奋,从本科到硕士的七年,杨孟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凭借在专业技术领域深厚的功底,他在卫星姿态和轨道控制计算机研制方面的出色才能很快显现出来。工作仅七年就破格晋升为“小高工”的杨孟飞第一次来到卫星发射场。他在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控制系统上设计的“三机冗余TMR/S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将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个方案已经进行过大量分析、计算,又通过了原理样机的实验。作为一名卫星研制领域的“新兵”,他对自己的方案信心十足。
  1992年8月9日,“长征二号丁”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1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这也证实了杨孟飞的“采用软硬件结合手段实现的三机可变结构的容错系统”,具有瞬时故障处理和恢复能力,以及方案先进、稳定性强等特点。简单来说,三机容错技术就是三台机器共同工作,互为备份,又具有自检功能。成功发射并返回后,杨孟飞兴奋异常。他的付出,为中国航天事业解决了又一难题,令现场专家刮目相看。因此,杨孟飞获得了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引科技界瞩目


  太空探索是国际科技尖端领域,国际上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可谓滴水不漏。1999年7月“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使杨孟飞真正体会到了航天科研工作者的紧张与焦灼。飞船研制八大分系统中,制导导航与控制是技术难度最高、最关键的分系统之一,直接决定着飞船试验任务的成败。杨孟飞的任务正是要确保神舟号试验飞船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转,使飞船按指令在太空飞行并按要求返回地面。
  如何确保飞船在空间辐照、温度、振动等恶劣环境中且不可维修的情况下可靠稳定地运行,一直是国际航天界的难题。杨孟飛将前期研制的“三机容错技术”用于神舟一号飞船。他提出方法实现了我国空间首台强实时高可靠三模冗余/单模变结构控制计算机容错系统结构。同时,杨孟飞的“三机热备份加一机冷备份的混成容错”方法,也满足了我国神舟飞船双故障情况下可靠安全运行的需求。
  在执行任务的4个月里,杨孟飞白天和专家们一起分析故障原因,晚上伏在计算机前排除故障。他的双手总是不停地在键盘上敲击、修改、计算……一遍又一遍,直到出现满意的结果,休息成了一件奢侈的事。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实现了成功发射,举国上下无不振奋,21个小时后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杨孟飞高度紧张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引发全球关注,杨孟飞成为科技界瞩目的人物。此后,他在神舟三号制导导航控制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为解决实时性以及计算量大的问题,又一次发挥了他卓越的才智。他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为神舟三号乃至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又立新功……

 十年铸器


  为在探月工程中实现新的突破,2011年,国家对“嫦娥五号”正式立项,主要任务是实现无人采样返回。很快,航天五院副院长杨孟飞接到命令,由他出任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总指挥、总设计师,一大批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加入这支探月先锋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奔跑。
  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为止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其任务将突破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地球大气高速再入等关键技术,实现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目标,意义重大。杨孟飞深感压力。
  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分为15个分系统,杨孟飞认为,方案阶段一定要先做系统设计。让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高印象深刻的是,杨孟飞经常会提到“三个见底”,即方案阶段,技术要见底;初样阶段,产品要见底;正样阶段,过程要见底。简言之,所有的研制过程是要基于前期的方案、产品,一定要实现过程受控。

  为确保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返回,杨孟飞绞尽脑汁,提出了空间飞行器月地高速再入返回系统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探测器突破了月地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实现我国首次再入速度达每秒11千米的月地安全准确返回,为嫦娥五号采集月壤返回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后被评为我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2014年11月1日,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顺利着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科研人员获得了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的相关轨道设计、气动、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数据。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航天器从月球轨道重返地面的国家。众人拥着杨孟飞欢呼雀跃。历经了各种大考,2017年1月,嫦娥五号具备了出厂条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五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后进入了漫长的归零期。嫦娥五号预定发射日期一变再变,从最早计划的2017年年底到2019年,直至2020年。在漫长的等待中,嫦娥五号何去何从?一时间,队伍里有人显得迷茫。探测器大概已经加电测了两千多个小时了。综合考虑后,杨孟飞率团队决定采取充入氮气整体贮存的方案。这种做法在先前的航天器中也有应用,但是像这样规模的整器贮存还是第一次。产品贮存之后,作为嫦娥五号的当家人,杨孟飞要求团队成员坚定信念,耐心等待,“嫦娥五号总有发射的一天!”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带着使命奔向月球,举国欢腾,对于杨孟飞和参研人员来说,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
  杨孟飞于2015年7月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攻克航天领域多项尖端技术,创造国内多个第一并获奖无数,引领中国航天崛起。嫦娥五号圆满收官,对杨孟飞来说只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他将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 文心
其他文献
遵义会议会址  北依大娄山、南临乌江的遵义城,是由黔入川的咽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遵义会议会址而闻名于世。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因此,遵义被誉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这座布满红色印记的革命圣地,如同南湖红船、井冈星火、延安宝塔,成为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历史丰碑。遵义会议会址:革命从此上新途  在贵州省遵义市老城区,有一座古
期刊
《父亲的河流》  肖德林著  广陵书社  本书由六篇中篇小说组成。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让读者阅读时有丰富的画面感和体验感。书中,一些人物形象涉及对于乡村的出走或逃离,体现了作者对社会转型时代如何实现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  章剑华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以江村的小康梦想为主线,梳理了千百年来小康的历史脉络和递进关系,从而深刻揭示了“只有在共产党领导
期刊
不久前,我收到何万敏的新书《有些缤纷,有些静默》,书名给人很大的遐想空间。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别致,从封面到内文都看得出设计者特别用心。我最初翻阅的感觉是两个字:震撼。这是一本书评合集,作者在书的后面搞了一个分类索引,将书中评述到的168本书分别纳入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传记、历史、社科、地理、艺术、生活、儿童十一个门类,同目录中列出的书名形成了首尾呼应。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评述者始终站在中国图书
期刊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黄色的高原孕育着当时世界领先的农耕文明,而蓝色的海洋则诞生了东方的海洋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海洋文化曾经盛极一时,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西方航海的发展历史中,也能看到古老东方文明的影子。不过在15世纪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观念的落后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的航海技术迅速衰落,并处于落后挨打的位置。  李峰的《历史的变量——海洋视角下的中国历史》,从航海发展的角度,讲述中华
期刊
读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烟火漫卷》,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城市风情画卷,一个个普通人物懷揣着各自的秘密,艰难却坚定地在烟火尘世焕发勃勃生机。哈尔滨是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城市,是一座有灵魂的老城。如果仔细将书中提到的地点记录下来,那无异于是一张清晰的旅游导图。  作者笔下的哈尔滨,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气象万千。比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要吃猪头肉、炒黄豆,剃龙头;比如因为气候原因,不同档次的洗浴中心
期刊
《拓扑与物理》和《时间简史》差不多,是那种你可能看不懂,但会很想收藏的著作。单从作者阵容来看就汇集了当下科学家中的顶尖人物,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罗杰·彭罗斯,理论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狄拉克奖章获得者张首晟、文小刚,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迈克尔·阿蒂亚,M理论创立者爱德华·威滕……就连翻译和审校都是特邀专家来担纲。  书中内容涵盖黑洞、量子信息、規范场、引力场、拓扑绝缘体、任意子…
期刊
年幼时,父亲让我们坐在他的肩头眺望世界;长大后,每次回头总看见父亲就站在身后。  都说父爱深沉、厚重,但每一位父亲爱的表现又不尽相同。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莫言在《父親的严厉》里说,“如果没有父亲的严厉,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还真是不好说。”每一
期刊
一  从记事起,笼在心上的便是我与父亲的疏离。由于工作原因,父亲独居异地,很难顾及家人。中学时,父亲为规范我的作息,我们才生活到同一屋檐下。在一起时,他同我一样,早出晚归,时间恰巧错开,于是很难谋其一面,多言几语。积郁的情感直到我外出求学也未消解。  不过,父亲会不经意地弥合我们的关系。一天,我独自在大院食堂吃炒面,偶遇父亲。他透过玻璃看到我,便笑盈盈走进来。这种情形在我看来格外生硬,只想赶紧吃完
期刊
作者父亲  每年的父亲节,我都会写一些文字,怀念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今年是父亲离开我们的第21年。写下这个数字的时候,心中一惊:21年,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时光。是啊,我今年40来岁,也就是说,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光与我和父亲相处的岁月,竟一般长了。20余年了,有些东西并不因为年深日久而斑驳、淡漠,反而历久弥新、刻骨铭心,那就是父爱、父教。父亲对我的爱和教导,父亲传授给我的人生智慧与勇气,如影随形般陪
期刊
作者与女儿琪琪  每个女儿都是父母眼中的稀世名花,自从有了女儿琪琪,我这个做父亲的便有了忧患意识。我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教她直面人生风雨。在与人交往中找到自信  女儿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喜欢安静,喜欢带她在家里玩,所以她从小很怕见生人。有一次,我带她上街,路边的老爷爷见她可爱,便逗她玩,没想到她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弄得双方都很尴尬。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女儿未来要面对更多陌生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