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中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古典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这里我结合河南省中考题目中对名著阅读部分的考查,谈一谈如何把握《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rn首先,对整本书进行浏览,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可以采用设计思维导图的方式,将108位英雄串联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思维导图的项目:主要人物及其绰号、主要事迹、性格特征等.举两个例子.rn林冲.绰号:豹子头.主要事迹: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棒打洪教头.性格特征:有勇有谋,但是软弱忍让.
其他文献
早在先秦,《论语》中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们俨然以天下为己任,将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这个传统一直没变,后来发展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又继续发展,一直到了现在,始终未变.
期刊
河南省试题rn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第1~4题.(10分)rn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rn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
期刊
[作文题目]rn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rn作文(1):播种rn作文(2):品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rn“中国天眼”的青春力量rn39岁!这是“中国天眼”工程运行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如果只算大窝凼的现场团队成员,还要再年轻10岁.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观天巨目、国之重器,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性突破.
期刊
[作文题目]rn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rn材料一:上好安全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教程,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思想状况,主动回应心理、情感诉求.rn——摘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rn材料二:校园漫画rn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据此写一篇文章.rn题目一:根据自己对保护学生安全现象的所见所闻,写一篇记叙文.rn题目二:如果学校组织校领导、家长代表、学生代
期刊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空气中细小的尘埃被照亮了,悠悠地浮在这盆四季海棠的周围.微风吹拂,四季海棠轻轻摇头,发出喃喃的低语……rn初次见这盆四季海棠,她被母亲捧在手心,小指般粗的茎杆,垂头丧气的样子,孱弱的身躯上挂着几片叶子,在盆中颤颤巍巍地站着,当真是其貌不扬!
期刊
少年把我招呼到他身边的座位上,我忍不住问:“我都戴了口罩,你还认得出是我呀?”rn“阿姨,我认得出来的,您的眼睛跟其他人不一样.”没戴口罩的少年,微笑着回答我.rn这是在进城的公交车上,我与一个男孩的对话.这个男孩叫金红,两年前,他们一家人租住在我家隔壁.rn那时,金红才上初一.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饭店.金红的成绩很差.每隔几天,他就像一台破机器一样,被父母修理一通.
期刊
我到C市干休所采访“老边防”梁英才,发现他家卧室的墙壁上挂着一盏老式马灯,看上去与室内的现代陈设极不协调.rn梁老的老伴儿打趣道,自打老头子回到内地后,这盏马灯就再没点燃过,老头子却拿它当宝贝,隔几天就拿下来擦拭一番,还捧在手里左右端详,像欣赏宝贝似的.
期刊
[材料一]rn2021年7月20日,中国河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水,郑州等地在三天的时间里下了相当于过去一年降水量的雨……河南为何会发生极端强降水?与全球气候变化是否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认为,河南省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是发生在全球变暖背景下“7下8上”的北方降水集中期,是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协同作用的直接结果.
期刊
秋风送凉,雁字南飞.rn扬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rn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儿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rn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花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得发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里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枝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
期刊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总有难以忘怀的事情,或多或少,在岁月更迭中日渐清晰,历久弥新,无论何时回想起来,总有一丝感动或淡淡的芬芳,拨动我们柔软的心弦,奏出动人的旋律.rn记得在长沙读大学的那年寒假,我因为在学校勤工俭学,回家的日期排到了将近除夕,也就碰上了春运的高峰期.20世纪90年代初的春运,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那时的交通运输远不比现在,能够出售的车票十分有限.老百姓想要买一张火车票,只能去车站排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