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面前有担当

来源 :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汛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巩义市米河镇道路塌方、房屋被毁、通信中断……人们生活陷入窘境,抗洪救灾刻不容缓。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所所长,在洪水袭来的危难关头,王欢欣向险而行,始终坚守在最险处、战斗在最前沿,转移受灾群众,抢修道路桥梁,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冲在一线的“急先锋”
  7月20日13时,大雨磅礴,刚巡查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王欢欣还没躺下休息一会儿,就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惊醒。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来,叫醒其他同事,组织大家将一楼大厅的电脑和资料转移到安全位置,看着不断上升的水位,他开始担心群众的安危。
  晚上9时,洪水刚退,身为党员的王欢欣第一时间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了救援突击队。21日凌晨0时30分,由米河自然资源所6名党员临时组建的救援突击队前往米南村的中建六局农民工居住地开展救援。
  因为全面停电,整个米河镇都笼罩在黑暗之中。走在漆黑的路上,周围是不断涌出的水流,耳边只有哗哗的流水声,看着水面上只有巴掌大的手电筒亮光,王欢欣没有犹豫,蹚着齐腰深的水,拿着竹竿一点一点探路,步履维艰地向着目的地前进。在蹚过一片沼泽地、翻过10米高的铁路护坡、越过半倒塌的厂房后,王欢欣一行终于在凌晨3时到达救援点,原本步行30分钟的路程,他们愣是走了两个半小时。刚到达救援点,又下起了暴雨,他们迅速参与救援,组织转移受灾群众200余人。在得知安置点已满,还有50人没地方安置时,他主动提出将所里的办公室设置为临时安置区。把受灾群众安顿好后,王欢欣又投入到下个地点的抗洪抢险中。
   群众安全的“守护者”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马虎。”这是王欢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入汛以来,王欢欣始终冲在一线,带领大家开展地毯式排查,脚步踏遍全镇的每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
  7月21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他就带领同事去查看整个镇的受灾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因道路被冲毁,车辆无法过去,他裤腿一卷,就步行前往,一直坚持到深夜。
  7月22日凌晨1时,他带领大家对310国道高庙段沿河企业厂房和住宅开展逐房逐屋逐室检查,劝离并安置群众12人,并带领一台挖掘机和一台铲车,对米河至新中道路进行清淤排险通勤,一天内修通道路5千米,打通了往新中镇方向去的道路。
  “头发凌乱、眼眶深陷、裤腿一高一低,雨鞋上满是泥土。”说起近段时间的王欢欣,同事张岩这样介绍。
  因为镇里一直停水停电,再加上生活物资短缺,在7月20日至8月5日的17天时间里,王欢欣和所里的工作人员只能吃干脆面、面包、火腿肠,喝矿泉水,连一顿热饭都没吃过。为了不影响救灾工作,这边刚吃完饭,那边就赶紧吃防腹泻的药。
  在王欢欣的带领下,全所干部职工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完成了辖区5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转移受灾群众400余人。
   灾后重建的“服务员”
  灾情稳定后,王欢欣依然坚持每天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摸清受灾情况,依法依规用好用活各项用地保障政策,有力有效服务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为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推进,王欢欣主动与米河镇政府对接,与镇政府领导一起走遍全镇各个受灾严重的村落,全面调查铁山村、支石村、高庙村、半个店村、苇园村、东竹园村、水头村、魏寨村等需要易地安置或就近安置的群众,并做好“用地顾问”,实时对拟安置地块提出客观的可行性建议,确保灾后重建安置用地选址科学安全。同时,他积极协调镇政府对接市、县自然资源局部门,落实最新灾后重建用地政策和协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切实保障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米河镇已完成灾后重建易地安置地块选址4宗258亩。
  “作为一名自然資源人,不仅要在危难时刻冲得上去,还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能挑起担子,敢担当责任。”在米河镇灾后重建规划选址踏勘现场,说起下步工作,王欢欣说道,“我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好行业政策,更好服务灾后重建工作,让损毁的家园早日回归昔日的热闹和美丽。”(作者单位:巩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其他文献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全球多边贸易谈判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各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増长驱动力,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FTA)效应成为经济增长点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中国自贸区经济增长效应为研究视角,结合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研究中国贸易政策效应。
  本文为探究中国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而衍生出两个关键问题:①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政策实施效果;②中国自由贸易区政策进一步升级的空间。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一方面验证自由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増长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预估自贸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性,以期
中国进口食品存在明显的“高价现象”,这是中国高进口食品增长背景下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建立人均收入和进口价格之间的理论关系,然后基于中国海关总署所提供的高度细化的企业进口食品贸易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的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和IV估计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进口食品质量在形成中国进口食品“高价现象”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均收入的提高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这个结果因产品质量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中国的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价格的正向影响只在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其中“稳就业”排在首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9亿多劳动力,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通过一些干预手段对企业进行干预,以达到特定政策目标,就业便是其中之一。而什么样的干预手段更能促进企业员工就业?在考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主政官员晋升激励情况、企业类别等异质性因素后又会如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与实
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是近年来一直受政府、专家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其他国家对比,总结我国老龄化和制造业结构的特点;其次,系统分析了老龄化对制造业结构影响传导机制,探讨老龄化是如何影响制造业结构演变;最后,本文利用2000—2016年的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分别以空间地理距离矩阵、空间经济距离矩阵和空间信息距离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关于制造业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杜宾模型,用来研究全国层面和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层面人口老龄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高碳排放问题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潜在威胁。面对严峻的气候问题,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走低碳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目标之一。碳税政策2018年1月起正式颁布,各省(市)都已经出台了本地区应征大气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差别税率可能会引起污染行业向低税率地区转移,造成局部碳排放量减少而税率低的区域碳排放增加的“污染转移”现象。我国发
在次贷危机之后,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获得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在危机的背景下,金融监管的受益者究竟是谁也引发了疑问。政府机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究竟是出于公众利益的考虑?亦或者是在利益集团影响下的结果?金融监管的强度提升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一国金融监管强度做出数值上的衡量,并尽可能地包含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金融监管对收入分配间的影响进行度量。
  本文根据这样的思路,收集了46个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以及发展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及地区在
在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时,人们始终关注财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收入差距的逐步恶化,却忽视了消费不平等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消费分配结构直接反映了居民生活质量的差距,消费不平等的加剧更加意味着社会底层人民的基本生活缺乏保障。为了解决发展差距的问题,政府一般会推行社会保障项目加以缓解。因此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视角,分析社会保障能否缓解消费不平等。
  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明确了消费不平等的测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更加复杂、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更加多元,如何把握经济形势和传导机制对我国通货膨胀做出准确、高效的预测是目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现有关于通货膨胀预测研究大都基于同频数据,遇到观测频率不同的数据要提前进行同频处理才能纳入模型进行估计预测,此种做法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且实证结果缺乏说服力。而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可以解决传统模型难以处理的变量间时间间隔不一致和数据缺失时模型估计问题,可用于更宽松的假设且不受参数限制,其适用性强、计算简捷,方便我们将高频金融数据变量引入模型做
ECFA签订以来,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步入新阶段。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后,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政治矛盾凸显,官方互动跌入冰点,两岸经贸合作因此受到较大的影响。由于政治上的瓶颈,两岸人民都希望更多地通过加强经济的交往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特别是台湾民众更是把民生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在两岸经贸交往过程中,农业经贸交往一直是一个关注点,特别对于台湾南部的民众来说,更是民生之所在。一方面,台湾农产品生产相较大陆有其比较优势,具有很大的贸易潜力;另一方面,台湾的农业更多集中在台湾南部,而台湾南部是更偏向台独的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联系的重要纽带,能够促进区域间劳动力转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创新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两者之间的关联效应获得经济学研究的普遍关注。了解交通基础设施在创新中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制定与区域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规划,提高区域创新产出,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此外,提升人力资本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加强对各区域人力资本的认识,有利于政府制定人力资本建设以及吸引创新人才的政策措施。
  本文以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