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a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书,初读时并未明白它的好,几经岁月沉淀,才懂得其中深意。
  作家董桥一直自称“老派文人”“文化遗民”,读他的文字,总会想起儿时在乡下老家破落的小庭院,夜色打着哈欠踽踽而来,在微微泛黄的摇晃着的煤油灯下,燃一炷素雅的檀香,依偎在奶奶的怀抱里看落雪。粉粉的雪一片一片从眼前优雅地打着旋飘落,毫不着力,薄薄的,拾起一聞,还有股淡淡的清香。
  他写古人,写古玩,写旧意,写小说,写人生。一直以来,我的记忆里总会浮现微微染尘中一位淡彩仕女,敷着淡淡的风霜,一半秀媚,一半孤寂。重读《旧日红》才明白是萧姨:“长年穿着浅色丝绸旗袍,花白的头发梳得丝丝服帖,圆圆的发髻永远插着一枝翡翠发簪,宽宽厚厚油绿得谁也舍不得雕琢,只沿着四周阴刻着一道细致花边。”他笔下的女子都像在微雨天撑起的红色油纸伞下亭亭地立着,静默美丽。
  读董桥,“含英咀华”四字总是萦绕在我的耳边,想象一位从画家徐燕孙丹青里走出来的庭院仕女,别着一枝雕了两朵含苞栀子花的翠簪,立于半卷珠帘前,窗外是略带月色的柳梢,她薄薄的唇轻轻张起,光滑粉嫩水灵的颔略收,声带轻轻震动,舌尖轻触皓齿,顺着口腔内一股气流,四字发出,如佩玉互鸣。想必这四字是极阴极柔的,赋有长相思的空灵悠远,顷刻,一抹遥远的古意涌来。诗词歌赋,文物古玩,都要摩挲把玩,俯仰流连间,亦可窥见人生一二。
  人生或真或幻,唯有经过岁月发酵,日晒风吹,风干了才会留下真香,想必董桥先生的《旧日红》便取得这层意。那些逝去的岁月也许不是每分每秒都值得精装一番典藏,但总有些美妙的记忆经过岁月发酵,显得格外浓郁,风姿卓绝,就像山村小河边一簇簇的红水仙那么迷人。
  所谓岁月发酵,想必就是沉淀吧。当下的日子似飞舞着的一颗颗圆润的水珠,半浮在空中,抓不着,看不透,就那么存在着。待日子一点点推移,水珠作水静静落到人生的宣纸上,“嗒”的一声,与原有的干涩的墨交融。水与墨,一有色,一无形,有色在无形中消融,无形日积月累,累积了岁月与年代,在人生、记忆的画纸上一次次的交叠融荡、沉淀,最终墨入水,水融墨,粹出媚艳的红,红得艳丽,雅致脱俗,如极品的鸽血红宝石,纯净、饱和,有朴穆内敛的光。
  俯瞰天地间,“人”太过渺小,一撇一捺写得轻松容易,可若是少了书写时的“顿”,人就飘飘欲飞了。那一顿便是沉淀,便是今日变旧的过程。沉淀给直立行走的人以坚实的支撑、给千篇一律的日子一抹红的缘分,给平实无华的生命一个突围的可能,一顿就是一个圆满充实的生命。
  想象自己老去,在一个飘着濛濛细雨的下午,躺在一把同样上了年纪的黄花梨扶手椅上,倾听萧萧树声,沥沥雨声,将大大小小、破破碎碎的旧日子小心翼翼地拾起,匆匆一瞥一笑,慢悠悠地展开、铺平,随手随心地重组、拼凑、回味。那些旧日子泛着世事的沧桑,似陈年的老酒,浓郁醇香。
  何梦樊 :江苏省盱眙中学淮山文学社学生
  指导老师:张居祥
其他文献
它叫野香蕉  野香蕉这个名字应该是后来才有的,其他地方是不是这样我不敢说,起码在江苏的盱眙应该是。因为盱眙不产香蕉,香蕉是热带或亚热带水果,而盱眙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不允许香蕉生长。我见有人在院子里种过一棵香蕉树,夏天叶子长了好大,也很绿,郁郁葱葱非常好看,只是结不出果子,还没入冬就枯萎了,软塌塌地瘫了一地。  野香蕉长在盱眙的山里,其他地方应该也有,我猜应该是一个见过香蕉的人给它
期刊
“啊!我的天!”正在书房里写作业的我听到一声尖叫,发生什么事了?我赶紧跑向了客厅。妈妈正站在体重秤旁,嘴里一边咕哝着什么一边又再一次踏上体重秤。“妈妈,您怎么啦?”我不解地问。“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减肥!”妈妈咬牙切齿地握紧了拳头。  妈妈特别臭美,自从她生完弟弟之后,一下子胖了好多。“减肥!减肥!”成了她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我仔细看了看妈妈,好像她的腰上确实多了俩“游泳圈”呢!我也朝妈妈挥了挥小拳
期刊
夜,11点5分。  大地入静,万物朦胧。  我独自在这朦胧的夜色里,醉汉般游走。恍惚兮四顾寂寥,飘飘乎不知何往。白天的热闹已然消尽,路上很少有车,行人更是难得一见,晃悠于朦胧中的我便显得很突兀。  我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承受不了静止的痛苦。我只有在不断的晃悠中,才能消解病齿的暴虐。  这是教训,刻骨铭心。  早在两个月前,我便收到了两颗牙齿背叛的信息。医生也严肃地向我发出了当断则断的警告。但我总是
期刊
一想到鲁迅,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他不苟言笑的脸。黑白的木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火一样的情绪,锋利的眼神轻而易举地流露出轻蔑来。犹记得他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一个“ 排”字,何其戏谑。我每每读至此段,忍俊不禁和叹惋之余,心里腾升起畏惧:鲁迅果然是锐利的,一针见血的,不留情面的。抱有这般成见,我主动对鲁迅晦涩难懂的杂文和阴阳怪气的小说敬而远之。随着距离的慢慢拉长,我对鲁迅的偏见也寸寸延伸——他可
期刊
文学鬼才梁遇春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吻火》中提及,徐志摩曾在点烟时低语:Kiss the fire(吻火)。死于飞机失事的徐志摩,其一生真的就如同吻火一般,绚丽而短暂。睢宁高级中学高三(10)班的杜欣玥,对徐志摩这句话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写作就像是吻火。  “实话说,我并不喜欢新月派诗歌。”留着短发的杜欣玥,透露着不同于她年龄的干练,“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新月派,因为本身有着中国诗歌所讲究的空灵,受到欧
期刊
古人曾给好文章定了个六字标准——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文章的主体要言之有物,紧凑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转出别意,宕开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  现在很多学生总为新鲜别致的作文开头而大费脑筋,却没有工夫为作文构思精彩的结尾。  今天,我想带着《莫愁·小作家》读者一起,给我们熟悉的童书结尾归归类,并且思考如何让一篇文章、
期刊
一年四季都有吆喝声,每一季的吆喝声都不尽相同。  从前住在镇上的街里,冬天的清晨,天亮得早时,卖山芋的红漆三轮车嘎吱嘎吱的声响便荡漾在胡同里,像一个跛脚的人穿着木履踩在落叶上,使人暗地里担心。上小学时,每到有同学被提问但回答不上来时,遇到尖刻一点的老师就会恨恨地说:“站起来跟么(干嘛)的?卖山芋的?”其实卖山芋的人既不憨也不愣,只是太过老实,不像卖冰糖葫芦的成天循环一首:“糖葫芦好看它……”卖山芋
期刊
上中学时,我就带过便当,跟父母列出种种必须带饭的理由,其实只是想体会一下在教室里吃午餐的新鲜感。菜是前一夜就做好的,米饭则是带生米。  早上到食堂,米里加上水,放到木头的大蒸格上蒸,因此我早早就掌握了烧饭时米与水的比例。那时带的不过是家里的剩菜,记得蚕豆大量上市的季节,也曾带些生蚕豆撒上五香粉蒸熟了吃,一大盒蚕豆既是菜又是饭。便当上并没有特意做记号,带饭的师生寥寥无几,从未听说过有人错拿别人的便当
期刊
老吴大约是真的老了,他开始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当老吴还是小吴的时候,他在镇上很受欢迎。粉面扑着的鹅蛋脸上,唇红齿白,工心描出的眉斜着切进鬓里,吊起的眉梢都是有情的。他的戏腔也最圆正,因此当时他是流行的。  可随着時间的推移,似乎只剩下寥寥几个人还记得戏,记得唱戏的小吴。他就像戏曲里最无用的水词,被忽视,就要被人遗忘了。  可他偏偏没有被遗忘的人的自觉,自顾自地在自家院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戏
期刊
土,平凡却充满张力。  庄周有言:“天地大美而不言。” 土地中的生命力,就是这片天地间最美而不言的永恒存在。女娲造人时,捏就中华祖先所用的,就是一捧捧黄土;夸父逐日后,倒下的伟岸身躯孕育的,就是一片片大地。土地中的生命力,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这磅礴激荡的交响曲,奏响的是人的进化论,是民族的命运史,是文化的更迭卷。  土地,孕育出一个民族。中国人是黄土地孕育出来的民族,千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