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梯门徐徐打开,我轻轻走了进去,生怕绊着前面的女人。这个手拄单拐的女人,头发卷曲,身着大红小袄,棕黄色的毛领非常惹眼。右腿的残疾让她行动迟缓。肩上的长带黑包,因身体的倾斜,已滑到手腕,包的下部就要及地了。
我上前一步,低声问:需要帮助吗?我尽量说得诚恳而别无居心,我只想帮她提一下黑包。
她回头莞尔一笑,说:不需要,谢谢。语气中,满含自食其力的尊严。
单拐女子明显化了妆。说话时,两个酒窝在她脸上忽闪而过,生动而喜悦。站定之后,她熟练地支好单拐,把包重新搭到左肩。
电梯内的一个男子突然认出单拐女子来,惊喜地叫道:你是李文姐?单拐女子热情地回应着,随后开始寒暄。从他们的寒暄中我得知,我们三人都是为同一目的而来。
电梯缓缓上升,终于,七楼到了。
李文走出电梯,我们也紧随其后。有人从走道迎了过来,一边接过她的黑包,一边夸赞道:李文姐,今天你真漂亮,太漂亮啦。
会议室里暖气融融。主席台上方挂着大红横标,写着“‘我坚强,我快乐’征文颁奖仪式”字样,与会的30多人,围坐着,把会议室塞得满满的。
参加仪式的,多是残疾人,席中座旁,间或能看到轮椅、拐杖的身影。
下午3点,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竟是李文。坐在她的斜对面,我有了更好的角度观察她。
李文的普通话出乎意料地好。她讲话的样子像明星主持,眼睛里有很多的内容,无端地让人觉得被融化。她一口气主持了一个多小时。在选手发表获奖感言的间隙,她不时以简短的语句予以点评和小结,显得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一等奖选手是贺云飞,因高位截肢刚刚出院,不能亲临现场,由其父母代领。贺父平静的表述,让我们如临其境,感知了一个优秀大学毕业生因一场意外变成残疾人的惨痛事实。在近两百篇征文中,贺云飞的文章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大概只有其父母,方能体味个中滋味。
二等奖选手的故事也让人动容:他在一次检查工作时出了意外,失去了右肢。他坐在那里,用一种节制的语调说着事情经过。右边的西装袖子空荡荡的,却有种巨大的包容性。他站起走到主席台领奖时,身板挺直,有种昂扬的精气神。
三等奖选手是个漂亮女孩,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衣着时尚。这样的窈窕淑女,老天竟忍心让她失聪。其获奖征文题为《我只是听不见》。据介绍,她的耳疾经过治疗,佩戴助听器就能与人沟通。她参加了今年安徽旅游形象大使的比赛,虽未获奖,但她勇于参赛的行动,堪称对生命的礼赞。
李文眼里噙着泪,声音有些沙哑,但她很快调整过来,重回镇静自若,并不时用手捋捋额头上的卷发,不让眼睛躲在头发后面看人,面带着淡淡的笑,仿佛看破红尘,却不点破。
这是一群坚强的人。他们也曾经健全过,也曾经快乐过。遭遇的不测,让他们承受了太多。磨难与痛苦,常会令他们脆弱;歧视与讥笑,常会使他们自卑。然而,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慢慢的,就习惯了以一种抗争的姿势与命运周旋。他们在生活的夹缝里过滤掉灰色,留下七彩阳光,写下慰藉的文字,在这第18个残疾人日里座谈,并领取生命的奖赏。
仪式结束后,与会者陆续离开了会场。我站在一楼的门口等车。暖暖的阳光,一缕一缕的,从天空洒下,又重归无形。
这时我看见李文出来了。她斜挎着自己的包,立在路旁的梧桐树下,看天。她站立的样子实在称不上优雅,但那只单拐,支在她的腋下,笃定而执著。她的目光穿过街上的车辆和人群,有种巨大的力量,似乎能穿透很厚的东西,却又故意留有余力。
不久,接李文的车来了。那是一辆半旧的摩托。司机大概是她爱人,他下得车来,把她扶上后座,安放好单拐,摆正黑包,这才发动引擎,急速离去。
这个午后,李文穿透一切的目光,她站在梧桐树下的背影,以及会上选手们的言行,都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意象,长久地驻扎在我心头,不时折射出警策和激励的光芒。
编后小语:从普通人的角度看,他们理应是弱者,但他们自己却从未在“残疾”与“弱者”之间划上当然的等号。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勇敢地面对生活。
我上前一步,低声问:需要帮助吗?我尽量说得诚恳而别无居心,我只想帮她提一下黑包。
她回头莞尔一笑,说:不需要,谢谢。语气中,满含自食其力的尊严。
单拐女子明显化了妆。说话时,两个酒窝在她脸上忽闪而过,生动而喜悦。站定之后,她熟练地支好单拐,把包重新搭到左肩。
电梯内的一个男子突然认出单拐女子来,惊喜地叫道:你是李文姐?单拐女子热情地回应着,随后开始寒暄。从他们的寒暄中我得知,我们三人都是为同一目的而来。
电梯缓缓上升,终于,七楼到了。
李文走出电梯,我们也紧随其后。有人从走道迎了过来,一边接过她的黑包,一边夸赞道:李文姐,今天你真漂亮,太漂亮啦。
会议室里暖气融融。主席台上方挂着大红横标,写着“‘我坚强,我快乐’征文颁奖仪式”字样,与会的30多人,围坐着,把会议室塞得满满的。
参加仪式的,多是残疾人,席中座旁,间或能看到轮椅、拐杖的身影。
下午3点,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竟是李文。坐在她的斜对面,我有了更好的角度观察她。
李文的普通话出乎意料地好。她讲话的样子像明星主持,眼睛里有很多的内容,无端地让人觉得被融化。她一口气主持了一个多小时。在选手发表获奖感言的间隙,她不时以简短的语句予以点评和小结,显得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一等奖选手是贺云飞,因高位截肢刚刚出院,不能亲临现场,由其父母代领。贺父平静的表述,让我们如临其境,感知了一个优秀大学毕业生因一场意外变成残疾人的惨痛事实。在近两百篇征文中,贺云飞的文章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大概只有其父母,方能体味个中滋味。
二等奖选手的故事也让人动容:他在一次检查工作时出了意外,失去了右肢。他坐在那里,用一种节制的语调说着事情经过。右边的西装袖子空荡荡的,却有种巨大的包容性。他站起走到主席台领奖时,身板挺直,有种昂扬的精气神。
三等奖选手是个漂亮女孩,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衣着时尚。这样的窈窕淑女,老天竟忍心让她失聪。其获奖征文题为《我只是听不见》。据介绍,她的耳疾经过治疗,佩戴助听器就能与人沟通。她参加了今年安徽旅游形象大使的比赛,虽未获奖,但她勇于参赛的行动,堪称对生命的礼赞。
李文眼里噙着泪,声音有些沙哑,但她很快调整过来,重回镇静自若,并不时用手捋捋额头上的卷发,不让眼睛躲在头发后面看人,面带着淡淡的笑,仿佛看破红尘,却不点破。
这是一群坚强的人。他们也曾经健全过,也曾经快乐过。遭遇的不测,让他们承受了太多。磨难与痛苦,常会令他们脆弱;歧视与讥笑,常会使他们自卑。然而,慢慢的,他们就习惯了。慢慢的,就习惯了以一种抗争的姿势与命运周旋。他们在生活的夹缝里过滤掉灰色,留下七彩阳光,写下慰藉的文字,在这第18个残疾人日里座谈,并领取生命的奖赏。
仪式结束后,与会者陆续离开了会场。我站在一楼的门口等车。暖暖的阳光,一缕一缕的,从天空洒下,又重归无形。
这时我看见李文出来了。她斜挎着自己的包,立在路旁的梧桐树下,看天。她站立的样子实在称不上优雅,但那只单拐,支在她的腋下,笃定而执著。她的目光穿过街上的车辆和人群,有种巨大的力量,似乎能穿透很厚的东西,却又故意留有余力。
不久,接李文的车来了。那是一辆半旧的摩托。司机大概是她爱人,他下得车来,把她扶上后座,安放好单拐,摆正黑包,这才发动引擎,急速离去。
这个午后,李文穿透一切的目光,她站在梧桐树下的背影,以及会上选手们的言行,都已经成为挥之不去的意象,长久地驻扎在我心头,不时折射出警策和激励的光芒。
编后小语:从普通人的角度看,他们理应是弱者,但他们自己却从未在“残疾”与“弱者”之间划上当然的等号。他们用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勇敢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