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两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加深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认识。

方法

收集两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

结果

病例1病因不明,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另1例病情反复,病程长,FIPILl-PDGFRA融合基因阴性,肺泡灌洗液镜检可见蠊缨滴虫,糖皮质激素联合甲硝唑治疗,效果好。

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FIPILl-PDGFRA融合基因及寄生虫方面的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

其他文献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儿童时期常见的全身小血管炎,皮疹易反复,且易累及肾脏形成紫癜性肾炎。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较多学者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如IL-6、IL-21、IL-33等炎症因子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中异常表达,在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除参与钙磷代谢外,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脓毒症是ICU患者常见疾病,病死率较高。脓毒症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同时,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较健康人群发生率更高。本文仅从脓毒症患者免疫紊乱的机制、维生素D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维生素D对脓毒症的辅助治疗等问题入手做一综述。
目的分析院际转运死亡的患儿资料,探讨转运危重患儿死亡的可能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从基层医院单向转运至我院急诊科,24 h内死亡的病例。归纳其病种类型、病理生理分类及转运途中的治疗措施。结果由基层医院单向转送至我院急诊科的患儿共有1 122例,死亡34例,病死率3.0%。34例患儿中,7例来时已死亡,27例于24 h内死亡;病种类型前3位为呼吸系统疾病23.5%(
期刊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UVC)、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方法总结10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情况,其中UVC+PICC组(U+P组)46例,PICC组38例,UVC组17例,比较三组患儿在置管感染、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住
目的探讨整合素ανβ5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PASMC)细胞外基质沉积中的作用;明确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CTGF-整合素ανβ5信号途径所致PASMC上述生物学行为改变的过程;初步探讨CTGF-整合
各种严重打击下,肠道正常菌群可发生移位,引发细菌移位,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亚低温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对心脑等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对因肠道黏膜灌注、肠通透性、活性氧及细胞因子生成等因素的改变而造成的细菌移位也有一定影响。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亚低温对肠道细菌移位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简述新生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重点综述历年来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包括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研究的进展。现已证明,低血糖性脑损伤系由一系列级联机制所导致;脑电图的改变早于症状、体征;磁共振波谱和磁共振成像显示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与其他性质的脑损伤鉴别。
目的通过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的高危因素及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防止和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9年至2013年我院P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脓毒症患儿36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我院PICU非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脓毒症患儿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是否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基础疾病(恶性血液病、先
目的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为其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19例新生儿GBS脑膜炎和22例大肠埃希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BS脑膜炎患儿占细菌培养阳性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例的24.7%(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