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synchronization analysis for complex networks with variable delays

来源 :中国物理B(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氮素和硅是水稻生长所需的两个重要元素,其供应水平与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密切相关。深入研究氮肥和硅肥配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形成和氮、硅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水稻高产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网室盆栽条件下,以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 12个氮硅配施处理,4个氮肥处理水平分别为施用纯氮0,135,180,和225 kg ha-1,3个硅肥处理水平分别为Si02施用量0,60和100 kg ha-1,
日前,记者获悉,坐落在北京城南中轴线上的大红门·福海国际已正式揭幕。这片以服装为主的中心地带,迎来首座集服装批零、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时尚购物中心,同时周边
在黄淮海麦区,水稻迟收导致小麦播种较晚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探索该背景下撒播与条播间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对于指导稻茬麦条件下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栽培调控途径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烟农19为材料,研究了撒播与条播两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群体质量、碳氮代谢、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群体质量的影响
一、川杂六号(原代号洞_A×737) 1、品种来源:四川省南充地区农科所1985年以雄性不育两用系洞_A为母本,737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种。 2、特征特性:植株塔型,较紧凑,株高91.3厘米
京核1号,是北京市农科院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经过杂交转育而成的,1993年2月通过了北京市品种审定并定名推广。品种特征特性: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54克,饱满度上等,籽粒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