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煤矿安全事故发生频繁,引发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却是人的不安全心理造成的。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八个心理因素,然后提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方案,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不安全心理 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事故致因理论以为煤矿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通常是安全事故的肇事者,人的失误和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里占很大的比重。即便是有来自物方面的缘故,那物的不安全状况背后也暗藏着人的行为失误。此外,据潞安集团漳村煤矿事故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事故发生都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因此,理论结合现实共同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1.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据安全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以下八大不安全心理是造成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
1.1 逆反心理
某些特殊情况下,个别人由于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对抗情绪或偏见等心理,导致产生的一种对抗心理状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缺乏自身素养,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并且以罚代管、以责代教,造成矿工工作反感、热情不高、不服气,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1.2 侥幸心理
明知会有危险或是过去做过并没有出事,但却认为不一定赶巧会出事,产生的一种侥幸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小几率事件”的误导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一些多年未发生或是从未发生事故的工作环节和部位上,比较容易产生以“老经验”为定式的现象,矿工的恐惧危险心理减弱,不良心理加强,从而形成错误思想,放松警惕,更大胆、更频繁的违章,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
1.3 逞能心理
自以为是、爱表现、敢于违章,经常冒险作业,并认为是英勇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征:(1)喜欢跟人打赌,从不考虑后果;(2)喜欢到处逞英雄,争强好胜;(3)过去有违章行为但没发生事故的经历;(4)抢工和争分夺秒,将安全意识抛之脑后,只看重眼前得失,固执己见。
1.4 麻痹心理
安全意识低,自认为绝对安全,不以为然,麻痹大意的一种心理状态。造成麻痹心理的原因有:(1)长期进行重复性工作,司空见惯,而临危不惧;(2)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放下戒备之心;(3)工作责任心不够,敷衍了事;(4)工作不认真,不能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且出现紧急情况便无能为力。
1.5 惰性心理
通常人们在做事情时,都希望消耗最少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成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一种懒惰心理。主要有凡事怕费劲、嫌麻烦、贪图方便或马马虎虎的态度的心理表现。惰性心理作梗,工作人员可能由于没有使用必备的安全装置或省略了必要的使用步骤而引发事故。
1.6 厌倦心理
由于长期重复、单调的从事一项工作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煤矿井下作业就是一项重复性的高强度工作,于是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与厌倦心理,而且工作强度大,身心容易疲惫,从而降低了工作的警惕性,引发事故。
1.7 从众心理
是自身举动受到他人举动的影响,从而无法自己理性判断和识别的一种心理,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心态。由于“随大流”,很多不安全的动作和行为多如牛毛,从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
1.8 违心心理
明明知道上级的某些指令不规范、不正确,但是不敢违背,只能屈于权威,违心的做一些不该做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一种心理。
2.建设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在煤矿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强大安全文化氛围被称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主要包括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思想、安全作风、安全问题、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工作态度等方面内容。由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安全文化层次组成。
2.1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安全文化,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决做到一律遵从于安全,一律服务于安全。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关心、尊重、信任人,并且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使用与考核,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各种安全管理活动,多激励员工提出各种安全建议,为员工各种安全需要服务。
2.2管理层安全
管理层安全体系结构主要由安全基本制度、安全考核制度和安全专项制度组成。安全基本制度,主要是有关法规、法律、上级安全文件、作业流程和安全规程等事项,这些事项必须贯彻实行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全部过程;只有定制相应的安全考核制度,才能彻底消除员工麻痹、侥幸和惰性心理;安全专项制度的制定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和情况。
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采取分级管理矿井隐患。定期进行现场检查,排查、治理隐患。
2.3决策层安全
决策层是位居煤矿的最顶层。第一,要不断提升安全文化的“物态、制度、精神”的管理理念;第二,确立安全目标,主要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阶段性、而且易于实现的目标,能让员工在工作上获得成就感,避免形成厌倦心理,另外,根据近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制定有挑战性的远期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实现安全目标的动力;第三,严格执行矿安全责任制。
小結:
人的不安全心理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然后通过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来克服不安全心理,避免不安全行为,从而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黄军利.安全文化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性分析[J]. 煤炭工程,2007(06)
[2]王淑江.关于煤矿安全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 煤炭经济研究,2007(11)
[3]徐磊,田水承.当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煤炭,2009(01)
关键词:不安全心理 煤矿企业 安全文化建设
事故致因理论以为煤矿发生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通常是安全事故的肇事者,人的失误和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里占很大的比重。即便是有来自物方面的缘故,那物的不安全状况背后也暗藏着人的行为失误。此外,据潞安集团漳村煤矿事故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事故发生都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相关。因此,理论结合现实共同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1.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
据安全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以下八大不安全心理是造成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
1.1 逆反心理
某些特殊情况下,个别人由于求知欲、好奇心、好胜心、对抗情绪或偏见等心理,导致产生的一种对抗心理状态。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安全管理人员缺乏自身素养,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并且以罚代管、以责代教,造成矿工工作反感、热情不高、不服气,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1.2 侥幸心理
明知会有危险或是过去做过并没有出事,但却认为不一定赶巧会出事,产生的一种侥幸的心理状态。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小几率事件”的误导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一些多年未发生或是从未发生事故的工作环节和部位上,比较容易产生以“老经验”为定式的现象,矿工的恐惧危险心理减弱,不良心理加强,从而形成错误思想,放松警惕,更大胆、更频繁的违章,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
1.3 逞能心理
自以为是、爱表现、敢于违章,经常冒险作业,并认为是英勇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征:(1)喜欢跟人打赌,从不考虑后果;(2)喜欢到处逞英雄,争强好胜;(3)过去有违章行为但没发生事故的经历;(4)抢工和争分夺秒,将安全意识抛之脑后,只看重眼前得失,固执己见。
1.4 麻痹心理
安全意识低,自认为绝对安全,不以为然,麻痹大意的一种心理状态。造成麻痹心理的原因有:(1)长期进行重复性工作,司空见惯,而临危不惧;(2)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放下戒备之心;(3)工作责任心不够,敷衍了事;(4)工作不认真,不能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且出现紧急情况便无能为力。
1.5 惰性心理
通常人们在做事情时,都希望消耗最少的能量取得最大的成果,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一种懒惰心理。主要有凡事怕费劲、嫌麻烦、贪图方便或马马虎虎的态度的心理表现。惰性心理作梗,工作人员可能由于没有使用必备的安全装置或省略了必要的使用步骤而引发事故。
1.6 厌倦心理
由于长期重复、单调的从事一项工作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煤矿井下作业就是一项重复性的高强度工作,于是容易导致心理疲劳与厌倦心理,而且工作强度大,身心容易疲惫,从而降低了工作的警惕性,引发事故。
1.7 从众心理
是自身举动受到他人举动的影响,从而无法自己理性判断和识别的一种心理,也就是所谓的“随大流”心态。由于“随大流”,很多不安全的动作和行为多如牛毛,从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
1.8 违心心理
明明知道上级的某些指令不规范、不正确,但是不敢违背,只能屈于权威,违心的做一些不该做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一种心理。
2.建设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在煤矿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强大安全文化氛围被称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主要包括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思想、安全作风、安全问题、安全管理机制和安全工作态度等方面内容。由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安全文化层次组成。
2.1 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安全文化,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原则,以“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煤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决做到一律遵从于安全,一律服务于安全。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关心、尊重、信任人,并且对他们进行合理的使用与考核,经常组织员工参与各种安全管理活动,多激励员工提出各种安全建议,为员工各种安全需要服务。
2.2管理层安全
管理层安全体系结构主要由安全基本制度、安全考核制度和安全专项制度组成。安全基本制度,主要是有关法规、法律、上级安全文件、作业流程和安全规程等事项,这些事项必须贯彻实行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全部过程;只有定制相应的安全考核制度,才能彻底消除员工麻痹、侥幸和惰性心理;安全专项制度的制定不能盲目进行,必须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和情况。
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工作环境,采取分级管理矿井隐患。定期进行现场检查,排查、治理隐患。
2.3决策层安全
决策层是位居煤矿的最顶层。第一,要不断提升安全文化的“物态、制度、精神”的管理理念;第二,确立安全目标,主要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目标通常是阶段性、而且易于实现的目标,能让员工在工作上获得成就感,避免形成厌倦心理,另外,根据近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制定有挑战性的远期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实现安全目标的动力;第三,严格执行矿安全责任制。
小結:
人的不安全心理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内在因素,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然后通过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三个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来克服不安全心理,避免不安全行为,从而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黄军利.安全文化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影响性分析[J]. 煤炭工程,2007(06)
[2]王淑江.关于煤矿安全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 煤炭经济研究,2007(11)
[3]徐磊,田水承.当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煤炭,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