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来源 :经济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间的有效协调是世界难题,后崛起的发展中大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有必要尽快突破这一理论与实践难题的桎梏.通过回顾历次政策协调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过程,发现宏观调控有总量调节和结构转型两大目标,前者多以货币政策为主,后者则以财政政策为先;政策选择是路径依赖、体制环境、经济社会状况及政策风险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面临如何把握宏观治理的关键、怎样实现政策分工、如何建立市场化的政策协调机制、怎样共同防御宏观风险等难题,不断优化政策协调则需要科学研判政策周期、动态调整部门政策职能、致力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有效防范化解政策风险以避免相互传导.
其他文献
国际粮食市场异动形势下粮食出口限制频频出现,加剧国际粮价异动的同时,威胁着粮食进口国和各国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因此,从源头入手探寻粮食出口限制的目的和动机,全面加深对粮食出口国出口限制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今后拒绝非法的粮食出口限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近三次国际粮食市场异动形势下俄罗斯、乌克兰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内表现进行分析,回答了其为什么实施出口限制及出口限制能否实现其设立目的等问题.发现粮食出口限制对于隔离国外粮价的传导、稳定国内粮食价格的作用十分有限,其作用可能会被国际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和增加的库存所抵消.
"十四五"时期,我国内需升级速度将不断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势在必行.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存在四元困境,即内需挤占、内需抑制、内需外流及内需分割等结构性问题所引发的供需主体、对象、质量和空间等错配,急需在供需适配体系的逻辑框架下调整创新结构、投入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在这一逻辑框架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需要以企业投资需求矫正、政府投资需求引导、对外贸易需求转向、城乡消费需求充分释放为关键支撑,从供给侧的创新结构性改革、投入结
农业经营体制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近年来派生出了许多创新形式.本文通过对新型统分结合发展类型、形成逻辑、现实意义等的分析,形成以下研究结论:理论层面,新型统分结合更契合农业生产"统分结合"的需要;实践层面,新型统分结合解决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服务供给不足、适度规模经营不够、规模经济效果不佳等痛点问题;意义层面,新型统分结合依托不同类型农业组织,以不同"统"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生产"模式具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就是降低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在检验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并进一步从民营企业进入角度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和低—低集聚态势,产业高级化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低和低—高聚集态势;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能显著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属性不同,如何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也是直接影响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双元创新的平衡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创新性产业政策、行业FDI、产业集聚、研发资金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五个方面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FDI、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双元创新的协同性发展;科研人员投入与双元创新协同性呈负相关;产业政策、产业集聚与双元创新协同性的关系未能证实.结合战略性新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