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归属

来源 :都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ang_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从县城搬回了乡下的家。
  两眼窑洞,两间平房,四四方方一个院。婆婆用老两口的工资修整、规划,院里种了菜,喂了鸡,还搭上了葡萄架,恢复了农家小院该有的模样。
  乡下的太阳和泥土的气味,对婆婆来说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她说县城的味道有一股子油腻味儿,阳光也遮遮掩掩的。不像乡下,纯粹得很,空气中都是树叶和青草的香味。
  而我们都忙于生计,没有空闲甄别空气的味道。在旁人看来,婆婆之所以回乡是不想拖累儿女,才找了一个不成理由的借口,但婆婆在跟他们聊天时总要强调说,再没有这样的气味让人留恋了。
  1
  那年夏天,修整过的小院里一派生机。黄瓜、豆角绿绿地润着眼,葡萄藤淘气地爬上屋顶。母鸡咯哒咯哒没了羞涩样儿。婆婆坐在菜园边,晒着太阳。脸上或明或暗的皱纹,在阳光下竟舒展开来,这让她看上去有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满足。
  眼前这个热闹的菜园子,似乎是一个道具,活色生香的道具,牵起了她对土地的回忆,更确切一点,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生产队有十几亩菜园子,望也望不到头。浇水,施肥,除草……青草、蔬菜混合着羊粪的味道,那是充满希望的味道。太阳照耀着女人们的皮肤,给她们涂上了土地的颜色,土地在她们手中却变换着颜色,红的西红柿,紫的茄子,绿的青菜……
  “卖菜喽!”婆婆和伙伴们高低起伏的吆喝声,打破了矿区清晨的宁静。她们推着平车,推着沾满露珠的鲜嫩蔬菜,推着生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矿区的蔬菜供给,便是在这样的吆喝当中完成的。
  婆婆是矿区家属,也是矿上的一名临时工。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各家人口多,于是女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同男人一样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打石子、搓泥球、捡矸石、扫马路……
  种菜卖菜,也是其中的一项。
  婆婆从小在农村长大,是田里的行家里手。她挣回每天八角钱的工资,用来贴补家用。有时,她会上街扯几尺“的确良”的布料,给孩子们匀着做衣服,边角料还得留下当作补丁或者纳鞋用的底料。偶尔,她会买几颗苹果回来,在排房口喊着,二小、三胖子……
  这样的日子清苦,踏实。八角钱蕴含着婆婆对生活的希望。时间就这样消散在望不到头的蔬菜地里和长长短短的吆喝声里,匆忙而笃定。
  不过不久,马路上出现了别处来的菜农,大家各自叫卖着、竞争着。原有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菜园子的菜滞销了,婆婆们只好把菜拿回家顶工资,后来菜地干脆被推平改造成了二层楼的办公区。
  或许没有办公区的改造,这一切也会变化。土地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做着适应性的改变,进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渐渐地,蔬菜的供给已全面私有化,曾经的那个集体属性的菜园子链条,已被更合理的方式取代。
  婆婆失业了,她开始焦虑。失去了微薄的补贴,家里的日子瞬间紧巴起来。遇上苹果、桃儿的摊子,她只能故意躲着走。
  后来,婆婆去打石子。做这个活儿一般是在河滩边上。她做了个皮圈,买了对笼筐便开张了。敲石头的时候,青石脆生生地响着,花石则是闷闷的,易碎。落锤的时候,依稀能看到她胳膊上隆起的肱二头肌。
  收石子的老张看到婆婆如此吃苦耐劳,“去食堂吧,”老张说,“累是累点,但不用日晒雨淋。”
  老张门路确实广。
  去食堂的前一天,婆婆特地洗了澡,剪了发,兴奋得差点失眠。
  2
  食堂是食物的舞台。十来米长的厨面,堆放着清一色的大白菜。黎明,蒸汽环绕着厨房,馒头或窝头的香气毫不吝啬地充斥着各个角落。切菜声则始终不息。
  “刺啦……”清脆的炒白菜声,划破黎明。待几口大锅填满,晨曦刚刚露出,窗外的嘈杂声及盆碗的碰撞声便涌了进来。
  矿区的职工有上千人之多。资源的匮乏、食物的单一让食堂成为打牙祭的地方。凭票购买是那个时代的标签,通常一块玉米面做成的金色烤糕,会引发上百人排队的壮观场景。
  婆婆在潮汽蒸腾的环境中,肤色捂白了许多。她侍弄泥土沙石的手,又開始侍弄粮食和蔬菜。日积月累,纤细的指关节在洗、切、揉、擀中变得渐渐粗大起来。
  她在压面组工作,卖生面条。
  白面(小麦面)是稀缺货,和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等杂粮混合在一起,俗称“二合面”。人们通过这种二合面,满足了口腹对于白面的向往。
  压面刚兴起,是名副其实的奢侈物。纯白面压出的面条整齐,均匀,细长。三分钱的工费,也得量入为出。偶遇婚丧嫁娶,老人们过寿,人们才会花些钱压它个几斤十几斤,显得排场。后来,矿上煤的产量日渐增长,经济效益转换到了人们的餐桌上,“二合面”不再合体,纯小麦面制成的压面被端上了寻常饭桌,不再可望不可即。
  婆婆们这儿是另一番景象。每天三百斤面(六袋面粉)蹲在地上,等待女人们徒手去与它们博弈。和面是个力气活儿,全身的力道全部聚集在拳头上,甚至包括眼力。身子上下起伏着,有时,脚后跟也会踮起来;和面是个技术活,面的软硬,水的多少,力道的强弱,全都在观察思索当中。硬了,压出的面不筋道,没有柔韧性;软了则不成形,容易断裂。“能干的媳妇揉到的面”,最能检验一个女人的聪慧与灵巧。经过无数次拳头和面粉的较量,面团在她们手里变得无比乖巧懂事。
  长长的面条拉着岁月前行,却无法阻挡味蕾的变化。食堂单一化的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时代前行的脚步。周边小饭馆的兴起,也加速了它的衰落。于是食堂开始搞个体承包,接下来就是人员精简,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压面组终于解散了。
  婆婆又一次下岗了。
  告别食堂那天,婆婆破天荒割了块肉,给全家人包了一顿饺子。
  “吃了饺子便有好运气。”婆婆说。
  3
  菜园子和食堂结构发生转变的时候,生产队正式更名为公司。更名伊始,公司出台了一个让婆婆终生难忘的政策:在生产队里出勤够一定年限的,即可转为集体正式工,这意味着将来退休后,婆婆能领到一份退休金。婆婆后来说,那顿饺子的钱,花得值!其实,肯吃苦的人,运气从来都不会差。尤其在那个力气碰撞热情的年代。
其他文献
今天已经第五天了,阿木感觉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还在耳边响个不停,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头疼、眩晕甚至恶心等不适的感觉。他百度了一下,可能是血压的问题。昨天出去找工作的时候,恰好遇到路边一家诊所义诊,免费量血压,他过去量了一下,轻微高血压,医生说问题不大,接着便向他讲述利害、推荐药品。他就记住“问题不大”这句话,后面的话就听不进去了。他想给医生说自己已经失业身无分文,哪会买得起一瓶几百块的保健品,但想了想还
期刊
“这是我的,这是儿子的.这中间,相隔27年.”rn胡常红的神情和语气,平静中透着喜悦.摆在我面前的,是两份打开的荣誉证书.一份颇有年代感,一份则是簇新的.1994年七一前夕,当胡常红登上领奖台,双手接过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时,她没想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儿子李杰也被中共山西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n两份证书,在见证两代人接续奋斗的闪光足迹.
期刊
镇子不大,由一条逼仄的主街和若干条延伸出来的小街组成,像一条巨型八爪鱼。主街两旁的各色商铺,像一个个海纳百川的百宝箱,里面包罗万象。商铺外面是各色小贩,卖菜的,卖豆腐的,卖水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每一条小街,对应着通往一个小区,小街虽然没有主街热闹,但也有零零星星的摊贩叫卖。  老张家的饭店,在主街靠西的一个丁字路口,正对着的是一条支出去的小街,小街里面塞着一个小区和一个车队。饭店的主要生意来源是
期刊
鬼迷心窍,我把和李曼曼分手的事情告诉了吴维真,没打字,就一条语音.这距离我们上次联系整整一天,距离我们上上次联系,三年四个月零一天.rn我跟李曼曼分手是上个月的事儿,没啥特殊原因,聚少离多,话越来越少,直到所有的火都熄了,就自然断了.rn本来约定最后吃一顿饭,就在我们高中门口的饺子馆,我从上午十一点等到下午两点半,老板说要关门了,才赶紧点了一份三鲜虾饺,吃得太快,没尝出啥味儿,回家之后发现嘴里烫了两个泡,舌头一舔,除了疼,还流了半嘴口水.
期刊
彻夜难眠之后,校园冬天崭新的早晨终于降临。我捂着绞痛阵阵的肚子一步一挪,出了学士6楼,来到两百米外的校医院挂了内科。  挨过难熬的二十分钟候诊,一位女大夫在接诊室的小床上把我放平,弯折,再放平,然后从我的肚子上抬起了手,她指指门外说:“孩子,你来错地方了。你该去挂个外科。”  看着我迷惘而一阵阵抽搐中的脸,她口罩上方眼镜片后的眼睛闪烁了一下,才说你这是急性阑尾炎,得上二楼外科看啊!  二楼的外科大
期刊
空气中布满了你,我抽出一点红  这个春季,我接住太阳送来的一丝丝青  洒上宫商角徵羽,哦  顷刻滿山绿意,梅岭长成一个曼妙的女子  翠竹为帘,杜鹃为脂  千年的狮子峰是她的坐骑  东边琵琶行,夕阳西下如归期  小桥流水时,空气中布满了你  我抽出一点红,细品  眉宇间是你,掌心萌动阳光的旨意  血色深处是你,瀑布映出大海的印记  来吧,古朴的亭台  来吧,西施的腰肢  梅,一个手捧春风的女子  梅
期刊
1rn朱大夫扎针如栽葱.少波吃疼,又不好叫出声,就挥舞两只手乱抓.这样,一只细白胳膊就不幸被少波抓到手里,再不肯撒开.rn大家都看到了,长着细白胳膊的实习医师雨茹,挣了好几次都挣脱不开.rn少波对着雨茹嘻嘻一笑,半张脸生动,半张脸无动于衷,中分线不偏不倚当当正正.这个分割线绝对是神来之笔,上帝之手.rn朱大夫栽得一手好葱,歘歘歘三下,栽了少波一脸针.针栽好了,还要再把每一根都扶正一遍,像捆好了葱还要拎起来蹾一蹾.这一蹾,蹾得少波满眼里长星星.少波抓雨茹胳膊的手收紧,根根指头都是在求救.
期刊
灰雾遮蔽了远山,眼熟的  楼群也有几分迷蒙。这个早晨  忽然想起一些世相  一些原本熟识却瞬间显得陌生。  谁以朗笑,对我眉梢之惑  谁以侧身,回我眼瞳之问;  近在咫尺似乎中间隔了  一座城池一座府衙,难识真容。  当雾散天开,看远山清晰如昨  云朵飘来近在眼前;  尘世间有诸多谜团待解  我依然向往晴朗,心地澄明。  【王恩荣点评】关于诗歌写作,应该呈现出诗人一种精神纬度和态度。因为诗歌无处不
期刊
期刊
豫剧《南水迢迢》是一部以“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作品.这部剧以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描写了河南南阳淅川县人民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为“南水北调”工程所做的奉献与牺牲.从修建丹江水库,到水库建成后的移民,再到为了“南水北调”的二次移民,在一幕幕背井离乡、生死离别中,展示了淅川库区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爱国家的崇高精神.
期刊